APP下载

武威市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1-18李宝林

甘肃农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武威市中药材生产

■ 马 刚,李宝林,韦 瑛

(甘肃省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武威 733000)

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生态地理多样,高山、峡谷、绿洲、大漠、戈壁交错并存。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适宜多种野生和栽植中药材生长,是全省甘草、枸杞、肉苁蓉、小茴香等中药材品种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近年来,武威市立足市情,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贫困地区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出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加工销售能力,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武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

(一)生产规模快速扩大

认真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27号)和《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强化中药材种植工作的通知》(甘卫中发〔2012〕41号)精神,充分利用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降水少等自然资源优势,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按照效益优先、相对集中、区域发展的原则,以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为重点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以天祝县为重点推进藏药基地建设,同时合理开发天然药材资源,在南部祁连山区重点发展当归、黄芪、党参,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黄芪、党参,沿沙沿滩区重点发展甘草、锁阳、肉苁蓉、枸杞等沙生药材,药材种植规模稳步扩大。201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98万亩,总产量达到8.82万t。与2010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19.85万亩,扩大9.28倍;总产量增加5.54万t,增长5倍。全市中药材产值达到14.9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1.2%,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加工能力稳步提升

全市已建成药品加工企业19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9家。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9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89亿元。形成了以甘肃省药物碱厂、甘肃天域生物制药公司为代表的特药生产;以甘肃普安、甘肃泰康制药公司为代表的中西药制剂、中药前处理和中药提取生化原料药生产;以甘肃蓉宝生物科技公司和甘肃天盛生物科技公司等为代表的中药饮片加工销售;以甘肃武威新天马制药公司为代表的兽药生产;以甘肃寿鹿山药业公司为代表的药物萃取加工及保健品生产。近年来,甘肃普安制药合剂新版GMP改造提升、国药控股武威有限公司年产3 500t中药饮片生产线技改、甘肃易源5 000t中药饮片生产线、甘肃蓉宝年产1 000t口服中药饮片生产线等一批中医药重点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营销体系逐步健全

全市已有药品经营企业429家,其中:中药饮片批发企业11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家、药品零售连锁门店123家、零售药店288家,80%以上零售企业经营中药材饮片。培育建立天梯山、绿洲、元金、红枸杞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7个,带动8 000多家农户。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民勤甘草”“天盛嘉苁”“石羊河”“青土湖”“苏武”“红崖山”“沙漠虫草”等中药材商标,中药材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市上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6年)》和《武威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靠实了各部门工作责任,结合“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设,市、区县整合项目资金,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高水平加工、品牌化经营及水资源、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枸杞、肉苁蓉等沙生中药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药材已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全市已建成优质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中药材产品13个,其中:“民勤甘草”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荒漠肉苁蓉”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六)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试验、无公害栽培示范、采挖机具研制等工作。同时,与中国农大、中国药材集团、北京时珍中草药技术公司、甘肃亚兰饮料厂等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依托武威市医药公司,建立了集研究开发、中试孵化功能并符合GMP标准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与兰州大学合作成立郑国锠院士科研基地暨甘肃民勤沙产业研发培训中心,以治沙生态林区30万亩人工梭梭林为基地,建设全国肉苁蓉研究中心。依托民勤县中药材研究所,在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园区建立了甘草标准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及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实施了民勤县荒漠生态修复带甘草栽培技术示范工程、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试验研究等一批部列、省列科技项目。

二、主要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规模偏小

虽然武威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种植规模依然较小,农户种植面积较为分散,大部分药材仅以原药材或初级产品外销,少部分中药材通过简单切片加工外销,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制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较少,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二)科技服务能力不足

全市虽已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但受推广机制还不完善、技术力量专业不对口、科技装备和服务手段落后、科研经费短缺等因素制约,创新研发能力弱,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体系还不健全,种子、种苗基本依赖农民自繁自用,从而导致生产中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科技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动力不强。

(三)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缺少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专业经营流通组织,尚未建立起全方位、辐射联系面广的营销网络,市场体系不完善,秩序不规范,药商压级压价等坑害药农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四)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对基地和农户带动能力不强。企业和种植户在市场应变和吸收当今中药材先进种植理念、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

(五)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加之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对中药材产业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弱。

三、发展建议与对策

武威市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药用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经调查,全市境内能具名、有标本、知其药理性质的植物类中药材达到130种、植物类藏药材达到310余种。野生植物类中药材主要有当归、柴胡、甘草、麻黄、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苦豆、牛蒡子、冬虫夏草等,其中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到23种,主要有枸杞、甘草、锁阳、肉苁蓉、小茴香、当归、防风、党参、黄芪、板蓝根、万寿菊、甜叶菊、金银花、大黄、牛蒡子、独活、桔梗、柴胡、苦豆、麻黄、羌活、乌药、黄芩等。

“十三五”期间,武威市中药材产业要紧紧围绕《甘肃省“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立足武威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高水平加工、品牌化经营,推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加快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以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和提纯复壮为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建立中药材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切实做好良种和种苗的生产供应,从源头保障优质中药材生产。积极开展主产药材新品种选育、引种筛选、野生资源栽培驯化等研究,对已经引进成功和育成的新品种,在多点示范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推广。

(二)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10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认证行政许可事项已被取消,对中药材GAP实施备案管理,标志着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已由审批管理变为常态管理,要求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对其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保证,确保市场流通的所有中药材质量可追溯。因此,必须进一步严格执行《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办法(试行)》,依托省、市、县(区)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部门,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制定并推行相关品种的生产技术标准,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集中开展优良品种、育苗移栽、机械采收、新型栽培模式、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切实做到良种良法配套、种植环境标准、种质资源标准、栽培技术标准、采收加工标准、储藏运输标准,为生产出绿色、道地、名牌中药材提供技术支撑。积极鼓励和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制药企业和通过GMP认证的加工企业),以中药材“三品一标”认证标准和《甘肃省道地药材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来指导中药材生产,优化区域布局,实行订单生产,通过土地流转等有效手段,加速发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南部山区重点发展当归、黄芪、党参、乌药等道地中药材,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黄芪、党参等道地中药材,沿沙区重点发展肉苁蓉、枸杞等沙生药材,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把全市建成甘肃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中药工业和大健康产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充足原料,做好良心药、放心药的第一车间。

(三)加大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将中药材产业纳入退耕还林、沙地及小流域治理、生态屏障建设保护等项目范围,支持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投放,通过抵押、贴息贷款、中药材保险等方式,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瓶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企业,大力兴办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营销实体,积极培植新龙头,提升武威中药材基地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快武威健华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及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武威恒康公司特色中药材加工及配送中心项目、甘肃寿鹿山新版GMP生产车间及原花青素、白藜芦醇生产线扩建、甘肃天域年产5万t中药饮片高科技生产线、15万t甘草制品深加工、甘肃泰康整体异地搬迁GMP新厂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强化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中药材生产从种苗供应、化肥农药投入、生产加工、销售等全程监管,基地使用的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必须进行备案登记,严禁使用剧毒、高度农药,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配方肥和药材专用肥,用生物物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病虫防治方法,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生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鼓励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在产地开展初加工,加工过程中积极采用设施脱水、精选分切、微波杀虫灭霉、真空包装、适温储运等配套技术,规范操作,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提升产品产后增值能力。积极探索“二维码”“分片8位编码”“追溯卡”“喷码”等追溯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中药材产品质量溯源追溯体系,有效把控质量安全风险,保障上市产品安全、可控、溯源,进而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查,质量可控,责任可究,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

(五)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一是要加强信息和销售服务。要建立中药材交易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各地药材种植信息和市场挂牌价格,引导种药农民依据市场需求种植,减少盲目种植带来的风险和资源浪费,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二是引进和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中药材产业的研究开发,建立跨学科、团队、行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政府、行业、企业、基地组建联盟,以项目制形式针对制约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共性与关键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促进技术、生产和市场的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道地中药材产供销方面的专业培训和双向交流,既要培养一批在中药材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精通管理、熟悉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又要结合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品种的中药材生产,加强对基层科技人员和药农的素质提升培训,提高培训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三是积极支持研发甘草、枸杞、锁阳和肉苁蓉等药食同源产品、保健品推向市场。

(六)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大力支持、组织与中药材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中药材营销机构和经纪人,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中药材推荐发布、展览和展销等活动,确保全市中药材货畅其流,增值提效。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牌意识和品牌经营能力,积极开展争创甘肃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活动,努力打造中药材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地产中药材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

猜你喜欢

武威市中药材生产
武威市成功创办首家肉牛种畜禽场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小刺猬的秘密
用旧的生产新的!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