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杆菌病预防要点分析
2018-01-18齐桂梅
齐桂梅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动物卫生监督所123100)
羊布鲁氏杆菌病是慢性传染疾病之一,属于我国二类传染病,在羊群中常见且危害严重,并且该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与病羊发生接触或者食用了被污染的奶、肉、吸入了含有细菌的尘土等等[1],该病传染性强,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都可以发生感染,为此,预防该病的发生意义重大。
1 染病后临床症状
通常母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后,流产是最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流产发生在妊娠3~4个月期间,还会伴有乳房炎、关节炎等一些症状。睾丸发生炎症是公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最明显的症状,同时患羊还会伴有关节炎的症状[2]。
2 流行病学
布鲁氏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的病原菌,患羊的生殖器官、内脏、血液及分泌物会存在大量的病原菌,且该菌抵抗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布鲁氏杆菌病能够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37d,健康羊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饲料、水源、交配等方式感染此病。
3 预防要点
3.1 引种安全
养殖户需树立安全意识,禁止从疫区购进羊只;需要购进时,要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上报本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实行严格的检疫程序,确认无病后,再购进;但回家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认没有疾病感染后才可放入大群饲养。
3.2 免疫接种
养殖户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制定免疫接种计划,并严格执行,做到免疫率达百分之百,并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全面的检疫筛查,确保羊群的健康。
3.3 严格的消毒
羊场设计和建设应符合 《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在门口设置消毒池和消毒间是防疫的第一步;其次,要将圈舍、运动场、产房等地进行严格的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保证卫生整洁,并定期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有效杀灭病原菌,切断传播途径 [3]。
3.4 染病羊的扑杀
羊群中一旦发现染病的羊,经实验室检测确诊后,需将全群的羊进行扑杀,且扑杀后需将尸体及羊粪、垫草等等进行妥善的无害化处理,以免传染给人及二次污染环境。如果工作人员觉得身体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
[1]李树文,韩建鑫.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措施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7(4):109.
[2]阿依古丽·艾办.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2):70.
[3]阿克力·再依尼丁.规模化养羊场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控制[J].兽医导刊,201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