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教学模式的园林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8-01-18张艳红王永红
李 烨 张艳红 王永红
(长春市农业学校,吉林 长春 130504)
引言
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课程代表着当代社会对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而植物保护教育则是跟随社会科技发展,为社会提供农林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园林植物保护技术本质上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仅仅纸上谈兵的理论讲解无法满足植物保护学应用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已经要比往年扩大很多倍,新的课程改革还在持续,进一步降低了对职业院校的招生要求。这样虽然增加了中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但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过低,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总体质量下降。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待知识的不上心直接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同时,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植物保护课程的,学生处于一个基础知识为零的状态,缺乏理论知识更不用提植物保护的应用与实践了。由此给我们的警醒是,在进行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时,应把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在稳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自然离不开教学实践,这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实践教学的概述
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建构主义的指导理论,确定合适的实践任务,并将主题任务交付于作为探究主体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一种以合作探究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发挥理论的实际作用。通过实践任务的全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井然有序。教师能够在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解决具体情景中遇到的问题时,伸出援助之手,进行适当的点拨。既不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至于让学生毫无头绪的埋头苦干。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促进其主动性的提升。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解决问题,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2 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原理
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和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他们分别阐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最大的统一点就是对学校教育应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扩充、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丰富自己的认知领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人生活的需求。
3 实践教学的特点
3.1 科学性
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选择。在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教与学实现了高度融合,而教学内容也从教材理论知识化身为有实力有意义的实用技能。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做中锻炼思维能力,将做与学完美穿插。不仅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和学习质量,更是一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灵活性
实践教学模式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循规蹈矩,它既能够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部分分头实践,又能够将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践。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需要对教学知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确定不同实践任务,灵活的选择实践场所,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工与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与方向。
3.3 实践性
实践性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本质属性,也是培养现代社会人才特征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技术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实践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巩固知识与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
4 在园林植物保护技术教学中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通过对实践任务的研究与探索,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植物保护的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场景相结合。在真实的感受中陶冶学生情感,在实际操作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实践项目中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技能掌握速度。
4.2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人类需要具备的长久的、持续的最基本的技能,不但能够并促进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发展,更对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而植物保护的综合分析能力则是指,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对其的基础知识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个性新颖的观点、创新方法的选择与利用、这一学科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倾向等综合分析能力。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个体的创新与思考能力,提高对音乐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体现出个体在植物保护实践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更为和谐的发展。
4.3 激发教师的主动创造性
实行实践教学法必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实践教学技巧,通过对实践项目与任务的选择与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同时教师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预设,这样就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和课程创造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实践的过程中,有时要面临教育突发事件,可以有效的激发锻炼的教育机制。
5 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5.1 教师确定并设计实践任务
要想高质量的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实践任务。为此,教师应当以学生对于植物保护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为基础,从现实的教学角度出发,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景,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到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中去。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知识与技能。所以选择的任务应该具有综合性。例如,在我们开设的普通昆虫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像是“昆虫的饲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的综合性实验任务,让学生讲所学的昆虫饲养技术、生态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学生分组,教师指导选择实践任务
在确定植物保护实践任务之后,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植物保护学习中来。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研究而提升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而从深层次上提升组内每一个成员对于植物保护的理解;合理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在小组内部进行同一实践任务的任务分配时,教师也应当协助学生根据他们的掌握知识水平合理选择任务,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植物保护学习合力。
5.3 教师指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任务操作过程
在完成确定任务、学生分组2个步骤之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实践任务进行积极的讨论。不仅如此,教师也应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去。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处理好学生自学与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的关系,在恰当的时机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技巧与相关资料。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给了学生以必要帮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及时的对学生讨论结果、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总结和反馈,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在巩固学生对于植物保护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改善学生的实践方案。
5.4 实践成果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实践成果评价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评价应当基于植物保护知识实践任务;要根据学生对植物保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而不是一概而论;教师评价用语应当以鼓励为主,这样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心理,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评价方式、评价用语的多元化。
6 结语
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本就强调实践性,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容乐观,必须要不断更新与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溶于实践,把实践教学的结果应用于日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才是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问题、工作问题清除了部分障碍。应该注意的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在应用实践教学法时应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避免让学生在实践中无所适从,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王新谱,洪波,贾彦霞,等.植物保护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5(09):156-157.
[2]王娌莉.中职农业学校植物保护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农业 ,2012(30):193-194.
[3]王燕,王娜.高职植保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29):71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