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滨江绿地慢行通道的规划策略研究
2018-01-18邹美智
邹美智
(思恺迪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引言
黄浦江滨水空间的形态、历史建筑界面、景观意向等是延续上海码头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的载体,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人居环境的质量,有助于增加城市的辨识度,增强空间活力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河流而言,它是组成场所记忆的一个元素,是具有可识别性的空间,同时也是可转换的物质[1]。上海世博滨江绿地带承载了自然生态教育、防洪功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定位,综合以上因素对于世博滨江绿地的完善建设就要实现“快乐交流”,就需要在世博园的景观规划中注重场所的可达性、舒适性、新奇性、变化性等。要用最佳的物质承载空间,促进“快乐交流行为和感受”的发生[2]。2015年10月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空间贯通工作启动,计划在3a内即2017年底全面贯通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浦东滨江段21km慢行通道、滨水休憩步道以及沿江绿地完善。世博滨江作为其中一个区段,其中的公园绿地也将不限时间不限范围的全面对外开放,融入城市生活。
1 世博滨江绿地使用后评估
1.1 世博滨江绿地概况
世博滨江绿地由后滩公园、世博公园、梅赛德斯奔驰、亩中山水、M2码头和白莲泾公园6片地块组成,全长5.2km,占整条慢行通道规划的1/4,是整个黄浦江东岸沿线最大的一块绿宝石、生境最为多样的空间以及承载了最为浓郁的文化特色。后滩公园为湿地公园,面积约17.32hm2,其中包含多样生境,绿化面积达到70%以上,是天然的生态教育基地。世博公园是一个巨大的露天演艺场所,面积约17.43hm2,被定义为公共演绎空间,而与其相近的奔驰梅赛德斯则为大型的室内演出场地。亩中山水为中国传统园林,其中的一汀一步,一花一木,一厅一阁都散发着古典园林的韵味。M2码头现已停运多时,亟待重新设计以实现再利用。白莲泾公园腹地狭窄,原本为渣土码头,后为满足世博会人流集散需求被打造成公园,现以绿化为主,缺少公共服务设施但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1.2 功能变迁
世博滨江绿地为上海世博会浦东展区的配套绿地,建成时间为2009年底—2010年初。主要功能为安全疏散、游憩等候。世博会结束后,后滩公园成为生态教育的城市湿地公园;世博公园为科教文化、户外观演、庆典等功能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大型永久性公园;白莲泾公园则为社区公园。
1.3 生境分析
基地内一部分绿地是黄浦江上的原生滩涂湿地,随着时间的变迁、破碎绿地的整合扩大和增加设计现已成为连续性的绿色生态廊道,其中在后滩的湿地中有与生态的鸟岛,后又设计了湿地水净化系统,完全是通过自然净化程序将黄浦江水进行抽取使用,再循环流回江中。世博公园中的水系是湿地净化的水引入形成的,水系两侧均为块状绿地,而腹地较狭窄的白莲泾公园的将绿地与防洪墙结合而设置。
1.4 内部交通
世博绿地为带状绿地,主要交通路线平行于江面,缺少纵向通道,江边可达性较差。并且沿岸存在断点位置,阻碍了游客通行。例如:白莲泾河口将公园绿地分为两部分,如果想过到另一端需要借助公园外部的世博大道才能到达。
1.5 活跃度
世博绿地中临近江边较开阔的位置活跃度极高,这种类型的空间不仅为游人提供了观赏江景的观赏点也为城市节庆活动提供了场地,例如:塔吊广场、庆典广场。
1.6 服务设施使用
基地内多处公共服务设施处于闲置状态,不能满足其服务需求,并且数量较少服务半径受到限制。其周围的空间活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2 世博滨江绿地中的慢行通道规划定位
上海世博滨江绿地3线贯通规划把“还江于民”放在首位,结合了其周边ABC片区的发展规模、滨水公共空间规模和社区规模3个元素统筹考虑贯通选线的规划和设计。根据2016年最新控规调整世博段每个单元绿化面积需达到50%以上,可建设占地面积不大于绿地面积6%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慢行通道的选线可部分结合原有道路。其中骑行道选线大多在防汛墙上,漫步道和跑步道则为园内原有步道改造。根据控规漫步道宽度保持3m,跑步道2.5m,骑行道4m,当跑步道与骑行道和设时道路最小宽度为5m。园内断点,如泥家浜与前滩、庆典广场与亩中山水、白莲泾河口处以桥梁形式进行连接,步行的系统因此得以连贯和完整,并让此5.2km的行程充满多样化的交通空间。
世博滨江绿地中包含生态系统、游憩系统、景观形象系统等,现有的系统较完善,但缺少服务设施和增加场地活力的空间,需要通过慢行通道的规划将内部现有的系统和要完善的子系统组织起来,已达到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绿地通过规模等级、服务范围、特色异化等内在约束力促成系统的有序性和关联性[2],从而构建世博滨江新的绿色廊道。
3 规划策略
3.1 穿梭于多样生境
世博滨江绿地内包含多样生境。后滩公园湿地中有鸟岛、大面积的草坡、多样性的水生植物及多元化的湿地空间;世博公园中有种植规则的乔木阵,层次丰富的乔灌草观赏空间。为慢行空间的穿梭提供了无尽的变化。
3.2 体验不同的声景
声景在世博滨江不仅仅是聆听,更多的是体验。后滩公园聆听的是大自然的声音,体验的是原生态的生活;世博公园全年有2/3的时间都有演艺活动,体验的是具有感染力的氛围;白莲泾公园更是成为了社区公园,体验的家庭的欢乐之声。
3.3 追逐于趣味空间中
慢行通道不再只是着陆于平地,而是穿梭于绿色廊道的多样化空间中,从中体验不同趣味。沿江通行时视线开阔,江景一览无余;通行在特色桥梁上时不仅抬高了人们与地面的距离,还缩短了与天空的差距;防汛墙的利用,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变化空间。
3.4 奔跑在充满活力的夜中
滨江沿岸的全天候开放加上慢行通道的建设,给与了人们更多时间和机会使用江边的公共空间和欣赏江上的夜景,不仅增加了公园夜晚的活力指数,也使夜景有了时效性。对于慢行通道的材质设想为太阳能材料,这种材料在白天能吸收太阳的光线,等到光线暗下来以后,它就会自动地通过发光的方式将白天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真正的做到穿梭于绿色廊道的中的绿色通道。
4 结语
在一个需要更多城市开放空间的背景下,滨水开放空间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承担起满足游憩需求、提升城市景观、保护生态格局的功能,还能带动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提高。慢行通道的嵌入为上海人民提供了更多与自然交流的空间。前期的规划策略已为场地的优势和特色做了充足的考虑,之后的建设和运作还需遵循这一策略。
[1]刘科.塞纳河转变的空间—巴黎城市思想与沿岸城市设计案例分析[M].2008.
[2]刘滨谊,胡玎.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J].规划师 ,2004,20(8):25-28.
[3]金云峰,刘颂,李瑞冬,刘悦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3(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