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8-01-18赵钰
赵 钰
(山西朔州市气象局,山西 朔州 036001)
1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1.1 构建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省、市、县政府全部出台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实现气象组织机构向基层延伸,构建了有效联动的基层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1.2 拓宽了气象信息服务渠道
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建立以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和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渠道,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多媒体终端机、气象预警调频广播、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手段,扩大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受众人群。
1.3 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已建成
与农业、林业、水利、民政、通讯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了数据共享。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专家联盟,联合开展会商、灾情调查、信息发布等。
1.4 气象灾害检测预报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气象部门已基本建立了省、市、县相结合的三级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综合应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技术,实现了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时效性。
1.5 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修订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文件,部分地方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能够长效、稳定运行。
2 基层气象部门服务农村防灾减灾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但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又面临新的挑战。当前,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
2.1 气象灾害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仍需提高
目前,受气象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计算机软件对大气变化模拟不准确性,导致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不高。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明显滞后,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2.2 气象灾害信息的发布渠道和覆盖面有限
在农村,受媒体播出时间固定、通讯设施薄弱以及基层气象信息员较少等因素的限制,农民不能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尽管气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了多种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无法达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2.3 气象科普宣传不能及时到位
宣传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有限,很难深入人心,导致大多数农民对气象灾害的认识不够,防御意识不强。
3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路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安康福祉,本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太度,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1 加快建设与现代农村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网
3.1.1 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观测网络
建成覆盖100%的乡镇气象工作站、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小气候观测站、农田实景观测系统;初步建立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主要作物的关键生育期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指标体系,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研究,切实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能力。
3.1.2 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观测网和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有针对性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做好面向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3.1.3 健全多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预测预警研判专家联席会议
完善面向气象灾害应急成员单位的预警信息实时通报制度,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3.2 加强科普宣传,强化民众灾害防御意识
基层气象部门要建立专业的宣传团队,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普及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3.3 畅通信息渠道,完善应急机制
基层气象部门要密切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协作,搭建信息发布网络,减少发布环节,准确及时地将防灾减灾信息传送到有关部门、单位和人民群众手中,确保信息的时效性。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成员单位的责任和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处置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联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4 结语
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国计民生的大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为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夯实基础。基层气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气象灾害应急制度和管理办法,强化气象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及时准确地将气象灾害信息传递给基层群众,切实提高广大基层群众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