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018-01-18刘军
刘 军
(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抚顺 113000)
1 玉米栽培技术的现状
玉米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在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生产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东北经黄淮海向西南延伸的广阔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发展前景巨大。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因此, 在玉米生产中应加大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有效降低种植成本,生产出更优质、高效和多产的玉米,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玉米栽培技术在未来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想要增加栽培玉米的产量,就需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综合考虑,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玉米创造最适宜的生长条件,适当地进行人为的控制与改变,因地制宜研究玉米高效栽培技术。因此,本文对玉米栽培的关键技术、设施栽培要求以及栽培生产管理3方面采用玉米高产栽培模式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我国玉米栽培生产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2 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密度不合理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栽培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影响显著。玉米栽培过程中, 应根据品种自身特性及种植地气候特点 、土壤条件来综合选择适宜在该地区生长的栽培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将为玉米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想要准确掌握玉米栽培 的最适宜种植空间往往比较困难,在实际生产中, 玉米种植户主要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和谨慎的推测来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2.2 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差
影响玉米产量因素有很多,例如适宜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光照和水分等,此外优良品种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不同品种的质量、抗倒伏能力、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抗病虫能力各不相同。
2.3 早期翻土不彻底
由于玉米形态特殊,植株高大,根系发达,生长茂盛,绝大部分水分和养分的吸取均由根部提供,因此,与很多农作物相比需要消耗更多的养分。 但是如果在玉米播种前, 没有对地块进行有序深翻耕处理, 势必会造成玉米的根系生长不旺盛,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的能力较差,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进而影响其产量; 遇到夏季极端恶劣天气,植株极易发生倒伏现象。
3 提高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有效措施
3.1 选择优良品种
要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播种前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至关重要。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应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质地、播种月份等综合考虑,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品种。 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丰产、优质且抗旱、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型优良杂交玉米品种具有较高的栽培价值。优良的品种具有较强抗病、抗病虫草害能力和枝叶收敛等特点,通过合理的种植 可以在固定的耕种面积内,提高耕种的株数及存活率,增加单位面积玉米的产量,提高栽培玉米的经济效益。
3.2 整地播种
玉米栽培时间的选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玉米可以春季播种,也可以夏季播种,不同种植区域采取的播期不同,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才能够获得最大的产量。研究表明玉米最适宜的栽培时间往往由实验研究及实际生产中农民的经验共同来确定。玉米因其植株高、叶面积大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需水量也较多, 适宜选择排灌良好、肥力较高、通风透气性好的壤土、沙壤土田块种植。 在选择好地块后于播前或定植前,需要整地深耕翻地,施足基肥, 以提高土壤墒情,生根壮苗,促进根系健康发达。 雨水较多的地区一般开畦种植,起畦后施基肥,施腐熟农家肥、普钙、复合肥, 采用沟施肥或穴施,基肥的施肥深度约18cm,施后覆土。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的同时,还需要确定适宜的播种量, 一般采用直播,播种量 3~4kg/667m2,4000~6000株 /667m2,双行种植,播后保湿促全苗。
3.3 田间管理
玉米苗期杂草可采取化学农药除草,每667m2用40%乙阿合剂兑水喷雾防治,喷雾时间选择在玉米播后芽前1~2d为佳,以防止杂草影响玉米苗的生长。 玉米出苗后3 叶期要及时采取查补苗措施,去除病苗、杂苗、弱苗等,留壮苗、齐苗,以防止由于播种不均匀或者种子质量原因出现缺株穴等现象,采用小苗带土移栽方法进行补苗,移栽后要淋足定根水,最好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 这样移栽的玉米苗成活率更高。 玉米苗生长到5叶期后进行定苗,将过大、小苗、畸形苗等及时拔出,每穴只留1株壮苗,以利于玉米苗的健康茁壮生长,提高玉米苗的整体质量。定苗后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苗早发,施肥量的确定必须结合地力水平、生产条件和植株生长情况而定, 6~7叶前每667m2施氯化钾和尿素混合肥作底肥,采取开沟施肥,施肥后浇足水。 玉米开始拔节后应及时追肥,长势好的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 施肥,长势不好的可分2次追肥,深度约10cm,及时覆土。玉米田间管理除了肥料管理外,水分管理、合理及时灌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 只有水肥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协调,才能实现玉米栽培的稳产、高产和优质。 玉米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较少,苗期玉米耐旱怕涝,可适当控制水分,涝害可造成死苗。拔节期前控水防涝,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深扎。 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期需水量逐渐增多,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
3.4 培土防倒伏
玉米到了生长后期,植株高大,种植密度大, 如遇到降雨或大风气候天气,玉米可能会出现倒伏现象,从而造成玉米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 防倒伏是玉米种植一项重要应急技术,一般采取培土防倒。在雨季到来之前,大喇叭口期结合重施肥对玉米地进行中耕培土,培土高度一般8~10cm,以促进根系与植株生长,增强抵御强风能力。
3.5 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种病虫害发病率较高的时期为夏季高温潮湿、雨量充沛,其主要虫害有蝼蛄、黏虫、玉米螟、蚜虫等,因此病虫害防治是玉米栽培技术中的关键工作。成苗阶段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到病虫侵害的时期, 因此苗期一般注意预防蝼蛄等咬食根叶,可用液敌百虫浇灌土壤或用90%晶体敌百虫拌入麸皮,并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耐药性的发生。生长期一般注意防治玉米螟、粘虫等。 大喇叭口期防治螟虫和蚜虫可以使用40%浓度的增效速灭杀丁2000倍液喷心叶。 防治纹枯病适用药有井冈霉素在发病始期喷雾; 玉米大小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品种、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玉米作为我国种植区域较为广泛的粮食作物, 栽培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均在稳步增加,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等现象,但是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救的问题。因此,目前面对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应充分控制种植的各个环节,从优良品种的培育到栽培技术的创新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玉米栽培过程中影响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所需的外在控制条件的研究,在传统的化学防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更为合理有效的生物防治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手段,只有配套的科学栽培技术,不断提升玉米的栽培水平,才能生产出更优质、更高产量的玉米,进而使广大农民获得更大的种植经济效益。
[1]张阔.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种植技术,2016,33(8):59.
[2]李少昆,赵久然,董树亭,等.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1):1941-1959.
[3]李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7(1):52-54.
[4]吴志聪.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4):109.
[5]康宝雷.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