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新品种石麦2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8-01-18张冲
张 冲
(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从国内外小麦作物发展趋势的基本规律来看,新品种的不断育成,为小麦产量的提升和品质改进做出了巨大贡献。新育成的品种,尤其是在广泛地区某一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品种,“良种良法”是发挥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潜力,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推广应用的关键点。大多数高产品种在高水肥条件下表现高产特性,而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产量有较大差异。水分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河北省水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在节水条件下实现高产,目前是小麦生产发展的目标。集节水和高产双重优势于一身的小麦品种石麦22的育成,为小麦节水与高产矛盾的结合提供了品种载体。
1 石麦22号特征特性
1.1 品种来源。石麦22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选育的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2011年和2013年分别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和河北省冀中南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麦2011014和冀审麦2013002号。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1.2 长势长相。半冬性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早熟1 d左右。幼苗半匍匐,叶宽苗壮,分蘖力、成穗率较高。株型偏松散,旗叶中长、窄,上举,穗下节较短,穗层整齐。茎秆较细,茎叶蜡质轻,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形,白壳,短芒,白粒,半角质。灌浆后期旗叶干尖明显,熟相较好。亩穗数42.9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0.3 g。
1.3 适应性与抗逆性。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抗病性鉴定,2009~2010年度中感白粉病,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2010~2011年度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
1.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6 kg,比CK石4185增产7.6%;2010~2011年2年区试,平均亩产586.9 kg,比CK良星99增产4.8%。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0 kg,比CK石4185增产5.8%。2017年5月27日,石家庄市科技局组织邀请有关专家组成检测组实地考察了试验基地100亩高产示范展示田并进行测产。石麦22号亩穗数55.4万,穗粒数34.2粒,千粒重39.6 g,亩产637.9 kg。
2 石麦22亩产600 kg以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及播种技术。通过精细整地,可以为小麦苗齐、苗全创造一个好的土壤环境。主要包括以下2项措施,一是造墒与保墒,做到足墒播种,为下一步管理带来主动;二是深翻与整地,深翻可以改良土壤通透性,增强保持水肥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增强小麦后期吸水能力,防止后期早衰倒伏减产;根据土壤肥力,一般亩施小麦专用涂层缓释一次肥50 kg左右,将其均匀撒施后翻耕;用60%吡虫啉+25%三唑酮混合拌种。适宜播期:黄淮冬麦区北片为10月7~17日。黄淮冬麦区北片高水肥地块适期播种亩播量8~10 kg,晚播麦田或地力条件差的应适当加大播量。
2.2 田间管理。出苗后1周内药剂防治灰飞虱、蓟马等害虫,防治小麦丛矮病、病毒病;及时查补苗;注意在昼消夜冻时浇越冬水,浇水后视冻融情况及时进行镇压,保证小麦安全越冬。返青后对纹枯病发病较重的地块,在起身后拔节前用20%粉锈宁顺垄喷茎基;3月下旬喷施苯磺隆或世玛等除草剂防治杂草;一般要浇好拔节、灌浆水,在拔节期结合浇水追肥,亩施15 kg氮钾肥;小麦扬花后植株上出现蚜虫时要及时防治,同时加入杀菌剂多菌灵混合喷施,以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最好加入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肥。
2.3 适时收获。蜡熟末期到晚熟初期及时收获,做到颗粒归仓。
3 结论
3.1 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石麦22具有高产、抗旱、广适等综合优良性状,但也存在基部节间韧度小的缺点,需要在水肥运筹上采取措施防止小麦倒伏,冬前石麦22生长正常分蘖充足麦田,越冬水建议在11月初浇,春后注意浇好拔节水,拔节水宜早不宜迟,保证麦苗充分两极分化,建立合理群体,防止倒伏。春季结合拔节水追施氮钾肥,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3.2 石麦22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最近2年,石麦22百亩高产展示田亩产均在620 kg以上,说明石麦22在中等以上地块,采用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仍能获得较高产量,石麦22肥料利用率高,根系发达,节水明显,在地力较差的中低产田较一般品种产量优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