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以宁德市屏南县为例
2018-01-18陈晓英许艺娜
■陈晓英,许艺娜*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屏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屏南县农村集体经济资源分析
资源的探讨主要从屏南县内可供开发的旅游业资源入手。从地理位置来看,屏南属内陆山区县,其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海拔大部分在600~800m之间,并且有300余座山峰,其中约有265座山峰在千米以上。为喜好登山的游人提供不错的选择。因此可以将集体流动资金投资在山上建设观光缆车、休息亭等设施,方便游玩的同时也使景点整体更加符合标准。
加之县内已经发展起来的鸳鸯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包含白水洋、宜洋、太堡楼、刘公岩、鸳鸯湖五大景区。县内双溪镇、漈头村和漈下村还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人文方面,屏南县名列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入了平讲戏、乱弹戏、杖头木偶戏、双溪元宵节灯会、双溪铁枝传统演艺这类属于表演类型的文化遗产和屏南红酒制造、黄酒酿造工艺等手工制造类型的文化遗产。这些自然和人文方面的资源不属于某一个个体,而是以一个集合的形式存在,对于此类整合性、主体交叉性强的资源可以作为集体经济发展中资源要素的开发重点。
(二)屏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
屏南县农村集体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实现。屏南县内个别农村在合理的土地承包关系上,村集体将分散的农户土地大面积集中,通过招募开发商直接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租赁、农户个人入股土地经营等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且屏南县还规划利用村集体包括“经济林”、“水能”、“矿产”等各项资源,采取直接自主开发或租赁、入股等形式,提高农户收入。在乡村旅游方面,屏南县利用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开发旅游景点,并完善各种现代化旅游设施,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对景区进行管理和经营。
二、屏南县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屏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既有农户自身积极性不高、意识薄弱等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原因,又有外部资金缺少、技术支持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物质方面的原因。这些主客观因素构成了屏南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种问题,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
(一)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意识缺乏
大多数贫困村对农户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知识普及较少,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农户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越来越淡薄[1]。加之农户也缺乏一定的自主自觉性,对该种发展方式极少主动了解,还存在一部分农户对现阶段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解各执己见,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一部分农户是听之任之,重视程度不足且被动接受。这样普遍贫乏的意识,致使许多农户对于培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结果也不尽人意。
(二)农村集体债务沉重,发展缓慢
屏南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人口为9900人,占全市17.1万乡村人口的5.78%,38个行政村划定为贫困村建档立卡对象,占全县153个行政村25%。可知屏南县贫困户占总居民户比例较大,资金总数少,可用于发展生产的集体资金缺乏,相对投入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要求较高,导致严重的入不敷出。加之县内农村大多数仍是采用传统农业生产形式,生产效率低下,致使产出低、收入低,无法提供充足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导致陷入资金周转困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
(三)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
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在相关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农民个体又普遍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仅凭借模糊的经验去进行集体经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加之贫困村在资金方面的缺乏,无法满足各方面专业性技能的要求,导致一些传统落后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于发展现代化的农村集体经济,而许多农民不自知,又无法接触和学习到更专业、实用的相关方面指导经验,最终导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频出。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
屏南县存在较多像“企岗头”“石牛头”这样的老区贫困村,主要存在地势陡峭、位置偏远、道路崎岖难走等自然交通区位因素,以及水利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持续时间长且要从根源解决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协同实行。并且由此引申出的贫困村子女上学难、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增加等的农村社会问题更是愈积愈多,已经给农户生活造成不便,更是严重地拖了发展生产的后腿。
(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
从整个县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屏南县存在多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一些贫困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来看,屏南县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生产、销售当地特色的油奈、夏香菇等经济作物带来的收入,相对还是较侧重于传统的、老牌的农产品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农户富起来了,但是农村仍然贫穷的现象。较难形成有效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无法发挥其抱团发展,共享互利的整体优势。
三、屏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立足优势资源,创新实现形式
要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优势资源发展不同内容的集体经济。在寿山乡白玉村,村集体投资2000万引进闽台花卉合作项目,计划在白玉村组建组培中心,在寿山乡组建炼苗大棚,并且设立100个兰花培育基地、1000个推广兰花大棚养殖的“兰花种养联合体”,运营预计获得年收益500万左右。屏南县可以通过引进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新品种发展新型农业来带动贫困地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另外,在自然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或临近著名旅游景点的农村,如鸳鸯溪和白水洋,可利用其对周围乡村的辐射带动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及延伸行业,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为载体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由村两委推动,能人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收入[2]。另外,在集体经济形式创新方面,鉴于集体与合作社二者在“集”“合”方面的共性功能,可以灵活利用已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如熙岭乡大塅村采用的“合作社+农户”经营形式,以及该乡即将建立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尝试多种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使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更加完善,促进集体经济的内生发展。
(二)与时俱进,强化集体组织建设
过去人们所认识的集体经济主要是社区性集体经济,表现为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缺乏对于集体经济中的多种实现形式了解和运用。而现在我们所讨论的农村集体经济,是在立足于宪法规定之上,相关概念十分明确的条件下全新定义的农村集体经济[3]。因此,屏南县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划清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成员分配,合理调整经营决策者的安排以提升成员的参与度[4],避免因组织划分界限不明而导致的资金、利益分配不妥当、成员关系不和谐、生产效率被拖低,以致集体经济总体发展缓慢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间劳动成果分配方式,加强组织化管理,实现发展过程中的稳中求进。
(三)加强专业指导,完善经营与管理
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体资产投资决策不妥当是一块影响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避免失误、让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制度安排有效性、管理机制科学性、相关技术先进性、利益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注重创新领导班子组建体制,要求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熟知发展地区的基本状况,且对农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已有相关的经验。在其他方面更要求领头人有责任心、集体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规范集体资产经营与管理机制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因素[5],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制度。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一把手,是各种经济活动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发展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在资金、技术上的帮扶力度[6]。寿山乡白玉村在打造休闲旅游生态村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省、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扶,投入700余万进行白玉村水利、道路、公共活动场所等设施的建设。其中,投入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就占总投入的64.29%。寿山乡白玉村的村庄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也由此促成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农户人均年收入由不到3000元增长到了9000元,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屏南县政府除了为农村集体提供直接的资金技术支持,还应当在修建农村道路、解决部分贫困农村用水用电问题、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等方面加以扶持。及时向村民推广国家最新惠农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补贴,项目支撑等方式来鼓励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当地资源来创建符合当地自身优势发展的项目,从而带动当地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另外可以鼓励乡镇企业投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设立专业部门分管地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人员形成团队,对农户进行知识技术上的指导,又要注意避免直接、过度的干预,张弛有度地使该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五)村间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2016年,屏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地缘相接、资源相近的村庄,可以组织交流发展经验与心得、集结发展资源、借鉴发展道路、共同探讨科学与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借鉴经验,切合地区发展的具体状况,做到少走弯路,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敏,罗静.农村集体经济:辩证审视、现实困境与必然出路[J].探索,2011,(3):156-160.
[2]梁昊.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J].财政研究,2016,(3):68-76.
[3]黄延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7):4-8.
[4]蔺虹.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5):194.
[5]吴成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221-222.
[6]王洪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