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连县山区基本农田建设技术的探讨

2018-01-18

吉林农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基本农田农田

周 瑾

(孟连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云南孟连665800)

孟连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边、少、山、穷、低”是孟连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以粮食、蔗糖、橡胶、茶叶、咖啡等种植业为主的典型边疆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893.4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8%,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也在山区,但有近2/3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山区基本农田建设尤为重要。针对孟连县山区耕地面积大、耕作层浅薄、贫瘠、坡度大、不保水保肥保土、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匮乏,浇灌保证率低,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围绕孟连县9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并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抓山区基本农田建设技术作进一步分析。

1 发展现状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粮食的保障,要确保孟连县的粮食供给能力,不仅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同时要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出率。因此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地是强化农业生产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2015年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0.45万亩(水田6.8万亩,占22.6%;旱地23.65万亩,占77.7%),其中:坝区耕地面积为2.4万亩、占8%,山区耕地面积为28.05万亩、占92%;年底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其中:水田6.67万亩;梯地5.45万亩。现还有18.3万亩低产农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0%,这些低产农田都在山区。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培肥地力为基础”的方针,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 自然条件差,耕地质量普遍偏低

全县耕地面积为30.45万亩,但92%的耕地在山区,山区耕地耕作层浅薄、贫瘠、坡度大、不保水保肥保土、水土流失严重,浇灌保证率低,直接影响了农田的质量。

2.2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及配套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全县虽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5座,小坝塘8座,总库容5350.3万立方米;建灌溉引水沟渠143条,设计灌溉面积为12.74万亩。而该县是田少地多,55%水田又分布在娜允坝和勐马坝,两个坝区的水田基本上能保证灌溉条件;但山区85%水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完善及旱地没有浇灌条件,水资源也得不到合理利用,仍然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导致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2.3 农田地建设投资单价低、建设标准低,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弱

近年来,该县各部门每年都有一定资金投向基本农田建设中,但在改造实施中由于涉及的部门多、涉及建设内容多、投资单价高低不一、建设标准难以统一、建设标准低且不规范,即使项目实施后,多数农田地也达不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的标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仍然较弱。“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改造基本农田(中低产田地改造)15.41万亩,达到高标准的农田面积只有1.55万亩,仅占改造面积的10%。

2.4 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

由于92%耕地在山区,山区耕地缺乏灌溉条件及设施配套不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热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直延续着传统的“一年一熟”耕作制度,耕地复种率低,作物产量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致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2.5 重建设、轻管理,项目建设的长期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

在建设中,因新改造的水田或台地,已破坏了土壤耕作层、部分土壤肥力已流失,如果只重视工程建设,忽视了农艺措施的投入及后期管理,建成的农田地效益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长期利用。

3 进一步抓好山区基本农田建设技术的探讨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连片规模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相对统一的原则,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田则田、宜地则地,坚持改土与改水相结合,就近村寨、由近及远进行连片规模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规划种植经济林木或果树;二是坡度在25度~15度之间,既没有水源条件又距村寨较远的耕地,可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规划种植茶叶、咖啡、甘蔗等经济作物;三是坡度在25度以下具备水源条件的耕地,按“田、水、路、林”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将中低产田地建成高稳产农田地。

3.2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在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中,以发改为拳头,整合国土、财政、水利、农业等各部门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合理开发的原则,结合实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缺啥补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逐点、逐片推进全县基本农田地改造工作,结合实际,做到改造一片,成形一片,示范一片,形成亮点、辐射周边、带动全县。

3.3 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技术要求,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能力

参照《云南省山区基本农田地建设技术规程》《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参考标准》及《云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等要求,以“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园田化、生态化”为标准,不同地貌类型区田地制约因素不同,不同农田地改造应因地制宜,针对主要制约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造和治理,对存在多种制约因素的地貌类型区,要通过多项改造措施的组合来达到农田地改造目标,进而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能力。

一是将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耕地改为梯田或台地,达到土壤保水、保肥、保土、高产、稳产的目的。按“平、深、肥、沟、埂、路”技术要求实施,“平”台面纵横水平,相对高差不超过20厘米,沿等高线开台,台面宽不低于5米;“深”有效耕作层达30厘米;“肥”自然肥土达50%以上、厚达20厘米,要求亩增施农家肥1000公斤、追施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或指定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沟”有防洪沟、田间灌沟、排水沟;“埂”有外埂、人工或机械垒埂做到夯实坚固实用、埂高40厘米,内坎埂由农户人工清修坡面;“路”有人、畜、机械行道,有到田间生产运输路,路面宽4米。主要技术组合:坡改梯+配水管(渠)+田间道路+间作、套作、轮作+地力培肥;坡改梯+小坝塘或水窖(池)+配水管网+田间道路+间作、套作、轮作+地力培肥。

二是将中低产田地(雷响田)改为高标准农田地。通过修建和完善田间道路及沟渠,并配套土地平整工程,达到旱能灌、涝能排、能机械化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旱能灌、涝能排”有引水、排水三面光沟渠或土沟;“能机械化作业”有田间生产运输路、路宽4米以上,条田形状成长方形或长条形、田宽6米以上。主要技术组合:配水渠(管)+田间道路+地力培肥。

三是将箐边河边砂石田改为高标准农田。通过采取客土回填、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达到保水、保肥、增产目的。主要技术组合:客土回填或增施有机肥+配水渠(管)+田间道路。

四是将冷渍(长年集水)田改为高标准农田。通过修建田间排灌渠系,降低地下水位,防除冷浸积水或锈水,提高土温,改善土壤结构,达到能排、能灌、增产目的。主要技术组合:自流排水(机抽排水)+田间道路+地力培肥。

3.4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利用率。

农田地改造建成后,组织项目区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培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现场交流及参观等方式,提高群众科技意识,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并充分利用好孟连的热区资源优势,将原来的“一年一熟”耕作制度改良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耕种制度,提高耕地的复种率,建设片区耕地复种指数达200%以上,提高作物综合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3.5 完善后续管理,维护项目长效机制

项目建成后,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移交当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管理使用,并签订管护协议,管护协议签订到村到组到户,沟、路管护分段签订分段管理;项目建成后,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高产、高效、特色、优质作物,保证长期发挥效益。

[1]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04).

[2]黄蓉.基本农田保护划定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2,(05).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基本农田农田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
我国PVC糊树脂生产厂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