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8-01-18胥小林
胥小林
(贵州修文县六屯镇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 550200)
银杏大蚕蛾Caligula japonica Moore,又名白果蚕,俗称白毛虫、核桃揪大蚕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目天蚕蛾属Caligul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湖北、陕西、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地区,国外有日本、朝鲜、俄罗斯等。银杏大蚕蛾的主要寄主植物有核桃、漆树、银杏、李树、紫薇、苹果、梨树、柿树、枫杨、板栗、柳树、樟树、樱花、朴树、梅花、盐肤木等20科30属38种植物。
柴娜等对贵州银杏大蚕蛾的潜在分布区进行过预测,认为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的适生区域较为广泛,集中分布于贵州中部地区,贵阳市是其高适生区。
六屯镇位于贵阳市修文县东北,距离修文县城约32km,东与开阳县禾丰乡相邻;南接乌当区新场乡;西连扎佐镇;北与开阳县双流镇接壤。境内最高石猫猫主峰云峰山,海拔1581m,最低处为桃源河出口处,海拔950m。年平均气温13.6℃;年降雨量1192mm。全镇人口1.75万人,总面积88.5km2,林地面积4456hm2,其中有林地3752hm2,特殊灌木林地704hm2。
银杏大蚕蛾集中发生在六屯镇大木村胡子田组,基本每年都在同一林班内发现害虫,发生面积16.7hm2左右,发生地点海拔1250~1350m。发生危害的林分是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是华山松、马尾松、枫香、桦木。危害树种是枫香、桦木等阔叶树;危害部位是叶,严重时一棵树上几百只害虫,阔叶树叶子全部吃光,影响树木生长。
1 银杏大蚕蛾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60mm,翅展90~150mm,体灰褐色或紫褐色。雌蛾触角栉齿状,雄蛾羽状。前翅内横线紫褐色,外横线暗褐色,两线近后缘外汇合,中间呈三角形浅色区,中室端部具月牙形透明斑。后翅从基部到外横线间具较宽红色区,亚缘线区橙黄色,缘线灰黄色,中室端处生1大眼状斑,斑内侧具白纹。后翅臀角处有1白色月牙形斑。卵长2mm左右,椭圆形,灰褐色,一端具黑色黑斑。末龄幼虫体长80~110mm。体黄绿色或青蓝色。背线黄绿色,亚背线浅黄色,气门上线青白色,气门线乳白色,气门下线、腹线处深绿色,各体节上具青白色长毛及突起的毛瘤,其上生黑褐色硬长毛。蛹长30~60mm,污黄至深褐色。茧长60~80mm,黄褐色,网状。
2 发生规律
银杏大蚕蛾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成虫10月下旬~11月中旬多在晚间羽化,翅展开后次晚或第3天交尾,历时约 12h,产卵 3~5 次,卵期 2~3d,产卵量100~600粒(一般300粒)。成虫白天静伏于蛹茧附近的荫处,傍晚开始活动。卵多产于树干的裂缝中,3月下旬孵化,海拔较高地区3月底~4月上旬孵化。幼虫孵化后沿树干向上爬行,常群集于距地面最近的叶片上取食,1~2龄常数条或十余条群集于一叶片背面,头向叶缘排列取食,1片叶上有的可多达40~60头。3龄后分散取食,危害部位波及全树,食料不足时,常结伴转移危害。4龄后食量很大,常将整株叶片吃光,幼虫共5龄,进入6龄后终止活动,全幼虫期52~75天。多数5月下旬~6月中旬化蛹。幼虫老熟后选择隔年生细枝条,在叶片遮盖处,缀少许叶片作茧。结茧时绕身体织个极稀的外圈,然后粘连相补,茧丝较粗,质地坚硬,各茧丝空隙较大,呈纱笼状。大多选择寄主附近离地1~1.5m处的低矮植物上结茧,少数在地面树蔸草丛或2~3m的树叉缝内结茧。化蛹后即进入夏眠,蛹期长达120~138d。
3 主要防治措施
3.1 人工防治
一是人工摘除卵块。银杏大蚕蛾的虫卵越冬有较长的期限,银杏大蚕蛾卵一般产在树干2 m以下的部位,且卵期较长,在卵期清除虫卵较为容易,可以组织人员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将上面的树皮刮去,铲走卵块;消除蛹期的银杏大蚕蛾,拾摘银杏大蚕蛾缀叶茧蛹进行销毁。二是摘除虫叶。群集危害是幼虫时期的主要为害特点,主要表现为树叶呈枯黄膜状,因为有着显著的特征,所以可及时发现,应组织人员进行清除,能够使虫害得以消减。三是灯光诱杀。成虫对光线特别敏感,8~9月是最佳的杀虫时间,因为那时雌蛾正准备产卵,以减少产卵而控制翌年害虫发生量。
3.2 化学防治
目前对于银杏大蚕蛾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目前该虫害只在局部地区发生而未被列为主要的农林害虫进行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的时间较短,加之幼虫在3龄前抵抗力弱和有群集习性的特点,大部分的化学药剂对银杏大蚕蛾都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常用的药剂有90%敌百虫、25%灭幼脲、50%辛硫磷、20%杀灭菊酯等。
化学药剂具有毒杀速度快、杀虫谱广的特点,但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威胁,造成环境污染。掌握雌蛾到树干上产卵、幼虫孵化盛期上树为害之前和幼虫3龄前2个有利时机,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此外,采用树干钻孔注射内吸剂的防治方法,既对天敌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以白僵菌为主,白僵菌对银杏大蚕蛾幼虫表现出很高的致病能力和较强的专化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银杏大蚕蛾的生物防治,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5月左右选择风较大的天气,施放高孢粉,使银杏大蚕蛾幼虫感染白僵菌孢子而死。此外,银杏大蚕蛾的天敌丰富,在一个世代中种群最后生存率只有0.98%,而95%的个体被各种天敌致死,这些天敌在害虫的防治和维持森林生态结构的平衡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报道的寄生卵的天敌有平腹小蜂、赤眼蜂、黑卵蜂、姬小蜂、旋小蜂等,其中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为20.87%,赤眼蜂自然寄生率达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