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分析
2018-01-18刘冬梅
刘冬梅
(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四家乡人民政府,吉林长春 130126)
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玉米栽培技术是我国比较有特色且有代表性的技术,特别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根据玉米生长情况进行不同密度的栽培,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 玉米种植密度的今往对比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传统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种植密度基本是密集型,农民在种植时追求重点是产量,从而忽视了质量,这种密集型玉米种植方式使其高产低质。近些年,随着科技发展和对玉米质量的需求,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会考虑合理密度,种植时不会盲目密植,而是通过对玉米生长周期和特点进行计算,适当密度种植。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是涉及到玉米生长过程中能否正常进行叶片光合作用,密度过密会使玉米叶片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光照不足而消耗能量。
2 玉米种植密度重要性
2.1 影响光合作用
玉米栽培密度对玉米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叶片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是促进玉米正常生长的关键。玉米栽培过程中如果不控制好密度,那么会影响玉米生长过程的光合作用。密度过密会使玉米叶片相互覆盖,受到的光合作用比较少,影响玉米正常生长;栽培密度过稀会使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无法提高。
2.2 影响玉米植株的抗逆性
玉米植株的抗逆性直接影响玉米成活率。抗逆性主要是指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抗不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受玉米品种的遗传影响比较大,同时也受玉米栽培密度影响。栽培密度过稀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过程倒伏率增大,所以要适当进行密度计算,以增加玉米抗逆性。
3 适当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适当密度可以使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壤能量和光源能量来吸取营养,可以对玉米生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相关资料显示,玉米植株的高度与种植面积是有一定规律的,当玉米的栽培密度处于某个特定值时,玉米植株发育良好,能够高产高质。对玉米植株的叶片进行测量发现,玉米在拔节后,适当的栽培密度对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位叶片的影响是积极的,当叶片生长态势良好后,玉米的整体质量都会得到提高。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比较适合大面积进行玉米种植,在种植时掌握好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3.2 对玉米生长水平的影响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受土壤、肥力、阳光和病虫害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种植时如何提高土壤、肥料效力,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有效防治病虫害是关键,而适当的栽培密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我国地域辽阔,但东北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那么玉米栽培过程中的适宜密度可以在肥力强的土壤中种植晚熟玉米高秆品种,在肥力较弱的土壤中种植早熟低秆品种,因地制宜实现合理密度种植。
4 提高玉米合理密度种植的方法
4.1 提高玉米种植户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使玉米栽培密度合理,需要提高玉米种植户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可以较好控制密度。农技服务部门对玉米种植户进行指导,因地制宜的控制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同时要对种植户进行玉米栽培密度的培训,如组织玉米种植户进行种植技术书籍的阅读,并将书籍中的技术应用于玉米栽培实践中,使玉米种植密度被合理控制,以发挥玉米品种的品质。在种植方式上要增加种植密度,缩短植株之间的距离,并应用专业化机械进行科学种植,以避免人工操作导致密度不同使玉米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4.2 科学选择品种
为了使玉米种植密度合理,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需要种植前进行品种的科学选择。通过品种保障玉米植株的品质,再结合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等使玉米生长发育有保障。在不同地区要根据土壤的气候等特点进行品种选择和密度控制,使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有良好的抗旱性、抗病虫害能力,以此提高质量。
4.3 栽培密度与肥水管理结合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在控制有效密度的同时要对肥水进行有效管理,使密度与肥水有机结合。在密度控制后要对田间进行有效管理,清除玉米田地周边的杂草,以避免杂草与玉米争抢营养,保证玉米植株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光、水和营养成分。同时还要做好肥水管理,适当地进行钾肥和磷肥的施加,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满足人们对玉米品质的高要求。在控制好玉米栽培密度和肥料施加的同时要及时对玉米进行灌溉,使玉米在适当栽培密度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肥水管理来提高单株玉米的生长态势,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5 结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种植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自然条件特点进行品种选择,要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肥水的有效管理。栽培密度直接影响的是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玉米正常生长,所以在种植时要进行适当密度的栽培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