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创医药 仁术传千载
——庆阳市建设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018-01-18安定祥刘艳春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庆阳庆阳市黄帝

安定祥,刘艳春

(甘肃省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甘肃 庆阳 745000)

甘肃庆阳,是中医鼻祖岐伯故里,岐黄文化的发祥地。自20世纪50年代就有中医界学者开始了对岐黄文化的研究。2004年6月庆阳市成立了岐黄文化研究会,在近10多年时间内,岐黄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走访,根据历史史料的考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打造了岐黄文化特色品牌,从遗迹建设、学术交流、产业开发、宣传推介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庆阳市为“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庆城县岐伯文化园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为庆阳题词“岐伯故里”,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吴阶平题词“岐伯圣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桑国卫题词“岐黄文化圣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题词“岐黄医道之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题词“岐黄本草之乡”。庆阳市岐黄文化的研发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 历史考证

经过大量的史实考证,得出了六个阶段性研究论点:一是岐伯在历史上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真有其人;二是岐伯故里在古北地今甘肃庆阳;三是岐伯的出生地在今庆城县葛崾岘乡青龙嘴;四是岐伯的诞辰纪念日为农历三月初五;五是岐伯与黄帝创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岐黄文化;六是岐伯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

1.1 史、志、典籍有诸多记载

1.1.1 重要史书记载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神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属岐伯使尚方”[1]。

《汉书音义》曰:“尚,主也。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2]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3]

《隋书》:“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风敌励兵。”[4]

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黄帝命岐伯作鼓吹、铙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5]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又案岐伯黄帝臣,北地人,作军容之乐,见唐礼乐志……”“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6]

1.1.2 主要医籍记载 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7]。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府,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序:“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8]。

宋高保衡《重广补黄帝内经素问序》:“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9]

1.1.3 主要辞书记载 《辞源》:“黄帝,古帝名……咨于岐伯而作《内经》”“《素问·内经》等书,本作岐伯。”又:“北地,郡名,(一)秦置,统甘肃、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川诸府州县之地,治义渠,古城在今宁县西北。(二)汉置,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治马岭。”[10]

《辞海》:“岐轩:岐伯,上古名医”,又“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11]

1.1.4 主要志书记载 宋代潘自牧《记纂渊海》第二十四卷:“庆阳府,郡号安化”。“人物,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常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12]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人物:岐伯,北地人,与黄帝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世。”[13]

南宋郑樵《通志》:“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14]

明傅学礼《庆阳府志·方技》:“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15]

清《庆阳县志·人物》:“岐伯,北地人,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16]

1.2 庆阳市有多处历史遗迹

1.2.1 庙宇3处 南原庙:遗址在今庆城县高楼乡花村薛家嘴。传说当时为岐伯的药园,后为周先祖的花园。

嘉会门外庙:此庙遗址在庆城县城南关城南坛旁边,今县农机局院内。已毁。

三圣庙:《庆阳府志》(乡哲):“岐伯、鞠陶、公刘三圣”[17],庆城县城内曾建有“三圣庙”,岐伯列三圣之首,遗址在县城小南门,今县公交局院内,已毁。

1.2.2 洞府3处 位于今庆城县周祖陵公园岐伯圣景地域上的药王洞。亦称药王古洞,现建有“药王古洞”景点。

位于庆城县葛崾岘乡岐伯出生地青龙嘴下的药王洞。

位于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老洞山的岐伯洞。又称仙人洞,是岐伯舍仙果救老叟的传说故事之地,现遗洞仍在。

1.2.3 活动遗址4处 子午岭(也称桥山):为庆阳市第一大山系。《庆阳府志·地理》(山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18]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塬乡。《庆阳府志·文物志》:“轩辕黄帝冢在今正宁县五顷塬乡,即《括地志》所记载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其原冢尚在”[19]。《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20],此桥山即子午岭,正宁县黄帝冢即为轩辕黄帝陵。

鸡头山:位于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山势如雄鸡引颈报晓,昂首屹立,峰峦突兀。相传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镇原县志》(道光版):“鸡头山,《五帝纪》: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山”[21]。后建有石崆寺。

黄帝山:位于华池县。《华池县志》(地理):“黄帝山位于柔远河西侧、庙巷乡南山。古时山上有轩辕黄帝庙,山下沟道称庙巷。”传说黄帝巡行曾住于此山,故名黄帝山。

1.3 民间流传的故事

1.3.1 岐伯青少年时期 岐伯出生在庆城县西南天子梁青龙嘴,今葛崾岘乡天子村的青龙嘴,山梁气势特异,景色宜人,台下有一清泉,四季久旱泛水不止,人称“神水”,青龙嘴下建有药王庙、药王洞,整个景观犹如太极图显现。岐伯祖先为姬姓,当地有周先祖鞠陶争夺江山的传说,故称天子梁,也叫天子穴。

岐伯幼时长相奇异,幼年聪颖好学,但少年时家遇洪水淹没,再遭母亲重病缠身,炼就了岐伯抗争自然的意志,启迪出学习医道治病救命的信心。

青年时的岐伯在家乡拜师当地名医僦贷季学医,尝草治病;后又离家南下巧遇神农,再拜为师,得到真传,医术增高。

岐伯行医遍尝百草,识得药性,妙治百病。如用苦苦菜(败酱草)治脓肿、用益母草治产后病、用兰草(佩兰)治瘟疫,救人无数。还创造出用香草防病、治病,成为“香道”的创始人。

1.3.2 岐伯中年时期 当时黄帝离中原云游,在崆峒鸡头山问道广成子,得知北地有名医岐伯,便亲自来求教,并请回中原,君臣问答,探究医理。经过整整三年的研讨,共问答讨论了1080个有关天道、地道、人道方面的问题,由文字官仓颉记录,刻于兽骨,成为《黄帝内经》的雏形,黄帝拜岐伯为“天师”。

岐伯随黄帝驰骋中原,降服蚩尤,在军中治马病、驱瘟疫;破难阵、救官兵;创军乐,制军旗;既为军医,又为军师,终助黄帝统一华夏,并与黄帝在泰山祭天,彰显功德,为民祈安。

1.3.3 岐伯晚年时期 岐伯协助黄帝创制音律、文字、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事等自然之道和社会文化,又深研医道及养生之道,著成《黄帝内经》之后的八部医书,为人类进步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

岐伯天颐之年秋月仙逝,黄帝与万民同悲厚葬。从那时起,古北地郡建了岐伯庙,开凿了岐伯洞,供奉神像牌位,每年在三月五日诞辰和秋月逝世日,民间就有庙会,祭奠岐伯,施舍药方,香火不断。一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庆城县药王洞等处的庙会仍在延续,尊崇岐伯的民俗民风早已形成。

1.4 史家、方志论述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黄帝族原生活居住在西北方。”“西北部是仰韶文化的所在地,当是黄帝族的文化遗址。”“甘肃庆阳县……都曾有旧石器的发见,考古学上认为这种遗物,有些属于河套文化,有些比河套文化还要早些”[22]。

郭沫若《中国史稿》:“当夷族和羌人的一些氏族和部落活动在黄河流域的时候,有一些氏族和部落从我国北方发展起来,传说中的黄帝,就是这些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这个部落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之后,有很大的发展”。[23]

王秉祥《甘肃省志·总序》:“远古时期,甘肃省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草木丰盛,河流纵横。”“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甘肃活动。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甘肃已发现千处以上。远古时黄帝北逐荤粥至崆峒,登鸡头山,虞舜迁三苗于三危。”[24]

《庆阳地区志·概述》:“庆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蒲河川谷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25]

1.5 民族繁衍脉络印证

1.5.1 远古时期 1978年在庆城县三十里铺乡发掘出白垩纪环江翼龙化石;1973年在合水县发掘出上新世黄河古象化石。

1.5.2 旧石器时代 《庆阳地区志·文物》:“1920年在华池县上里塬乡赵家岔‘洞洞沟’发掘出三件打石器(一件石核,两件石片),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区内还有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七处。

1.5.3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遗址《庆阳地区志·文物》:“仰韶文化遗址在全区从南到北分布广泛……马莲河中下游庆阳城至宁县政平一线最多。” “区内458处纯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庆阳地区志·文物》:“全区已发现180处齐家文化遗址……合计1939万平方米。”

通过上述史书、方志、典籍、考古的有关岐伯的大量记载,证明了岐伯研究六点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理论研究

数十年中,庆阳市的研究工作者已编撰出版有关岐黄文化研究专著20余部,撰写论文200余篇,办有《庆阳中医》《岐黄文化研究》等会刊。出版的主要专著有《岐伯故里中医史话》《岐伯汇考》《甘肃古代医学》《岐伯传奇》《岐伯考证》《岐伯医道》《岐黄文化源流》《岐黄哲学研究》《办公精英岐伯养生宝典》《岐伯圣景》等丛书;主要论文有陆大宬的《岐伯乡籍考》,王贵正、王毅的《岐伯考》,张耀民的《岐黄故里在庆阳》,夏小军的《岐伯考证》,安定祥、刘艳春的《岐黄文化研究综述》《岐黄文化内涵》《岐黄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等。以上著述对岐黄文化的概念、内涵、产生条件及重要价值做出了深入地阐释。其中《岐黄文化研究丛书》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健康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评为优秀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1 岐黄文化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岐黄文化发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岐黄文化的标志性典籍是《黄帝内经》;岐黄文化的文化境域是“道”;岐黄文化的核心是生命大道;岐黄文化的精华是中医药文化;岐黄文化是涉及多境域的综合性文化;岐黄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岐黄文化的主要创立者是岐伯;岐黄文化具有古北地的地域特色。

2.2 岐黄文化的科学知识内涵

以阐述天道、地道、人道(含医道),即生命之大道为内容,涉及中医药、天文、地理、历法、气象、数算、哲学、生态、人类、社会、汉语、兵家、教育、音乐等十几个学科领域,是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结晶。岐黄文化的核心是生命之道,精华是中医药文化。

2.3 岐黄文化的价值

岐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不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3 修建景观

多年来,庆阳市以岐伯出生地庆城县为主,旁涉西峰、正宁等县区建成了多处蔚为壮观的岐黄文化瞻仰旅游纪念景点。

岐伯圣景位于庆城县周祖森林公园,建有岐伯大殿及古代12大名医塑像等景观,是祭祀岐伯及参观旅游主要景区。

黄帝内经千家碑林是由中书协理事及著名书法家分段书写《黄帝内经》刻碑而形成的碑群景观,共刻立石碑1088面,目前尚属国内独有。

岐伯广场位于庆城县周祖森林公园山下,宽阔宏大,中间塑有岐伯汉白玉石像,为瞻仰拜谒岐伯的标志性景观。

岐伯出生地景区位于庆城县葛崾岘青龙嘴,建有八角双层诞圣亭,立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提词“岐伯故里”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卫生厅、庆阳市人民政府等撰文的石碑。

近年来,庆阳市对多处岐伯庙宇和祠堂进行修复和遗址保护,并修建了黄帝文化博览园及庆城县岐伯文化园,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也是甘肃省首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

4 学术交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庆阳市多次组织召开国家级学术交流会和省、市级学术交流会。

2001年9月,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庆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医药学术暨岐伯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庆阳召开。庆阳学者首次提出“岐黄文化”的概念。

2003年9月,甘肃省卫生厅、庆阳市卫生局和庆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甘肃岐伯中医药学术研究会”在庆城县召开。

2005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庆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岐伯学术论坛”在庆阳市召开,第一次将岐黄文化的研究提到了国家级的层面。

2011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食药监局、庆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庆阳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医史文献分会学术研讨会”在庆城县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发来了贺电,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领导及全国30多所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庆阳市“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牌匾,任德权、李俊德、温长路作主题报告,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2013年10月,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庆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传承华夏文明·研发岐黄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庆阳市召开。来自全国的150多名特邀专家,大专院校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省市的代表、中医药文化学会代表、医药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2015年,以中华中医药学会暨庆阳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于7月24-26日在庆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著名中医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业界代表140多人参加了大会。

2016年9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报社、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庆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庆城县政府、庆阳市卫计委承办了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桑滨生、黄璐琦、甘培尚等10位专家学者在高峰论坛上分别作主题演讲。

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积极参加国家级中医药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宣传庆阳岐黄文化研究成果。市政府副秘书长、岐黄研究会会长安定祥先后于2013年和2017年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文化分会常委、副秘书长,第六届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还被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报刊图书编辑与信息专业委员会聘为副会长。

5 宣传推介

5.1 文化宣传

庆阳市编排有大型陇剧《医祖岐伯》,在省内外已上演数十场,拍摄制作有《中华医祖岐伯》电视专题片1部,专题记录片4部,《医祖岐伯与岐黄文化》专题片1部,拍摄了陇剧电影《医祖岐伯》,已在央视电影频道正式播出。

5.2 媒体宣传

自2014年开始,庆阳市电视台在《健康庆阳》栏目开办了《岐黄文化养生》专题节目,每月至少制播1期,已播出17期。同时,陇东报对岐黄文化的一些重要论文及成果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5.3 成立相关社团

成立岐黄书画院,以岐黄文化为内容,在庆阳市和甘肃省内外组织开展了多次多形式的岐黄文化书画作品展览,编印《岐黄文化书画作品集》多集,以书画的形式对岐黄文化进行大力宣传。

6 建设基地

6 1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2013年9月建成开馆,主馆楼恢宏气势,两边同时建有岐黄养生馆和岐黄名医馆,三馆成品字形结构,互为一体,总占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12 600平方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分四个展厅,第一、二展厅陈列有关岐黄中医药文化文物、古籍1800多件,中草药标本365件,历代名医雕塑30余尊,各类展板300多个;第三展厅集全国百余位书画名家联合绘制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千米长卷”;第四展厅依托现代科技对岐黄养生理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扩展。

6.2 成立岐伯医学院

在庆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2年6月在陇东学院新建全日制本科医学类二级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拥有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实习合作医院两所,同时有上海、成都等省外多家三甲医院可作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

7 振兴中医

7.1 中医机构建设

庆阳市7所县级中医院从2009年开始至今,整体搬迁5家,病床增加为2000多张,全部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并把各类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提升到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庆阳市中医院2012年实施了整体搬迁,医院等级从2009年的三级乙等创建为三级甲等,并成为甘肃省首家通过国家三甲评审验收的市州中医院。

7.2 加强人才培训

通过采取中医药师带徒、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临床学习及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使全市中医药队伍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7.3 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2014年建成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8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2个,市级57个。市中医院血液科、肛肠科创建为国家重点专科,成为全省唯一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市州中医院。加强了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特色诊疗。

7.4 中医科研创新

庆阳市中医院成立了岐伯中医药研究所、中药制剂实验室和血液病实验室等。庆阳市内有50多项中医药科研成果通过了省、市鉴定,有500余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得到了发表,出版中医学专著20多部。

7.5 开展评选名中医活动

建设全国基层名中医杨积茂传承工作室和甘肃省庆阳市名中医谢君国传承工作室,多形式开展师带徒及学术传承研发活动,取得一定成绩。

8 带动养生

庆阳市已形成了以保健食品、饮品生产、药膳制作及养生餐饮业、中医中药理疗、运动健身等多项保健养生产业。

目前庆阳市有药膳馆及农家杂粮养生餐饮店近百家。研制生产了岐黄保健茶、地椒茶、苦荞茶、沙棘饮料、杏仁饮料、核桃饮料、果汁饮料、岐黄保健醋、保健油、低度荞麦白酒、黄酒、稠酒、涝糟等多个保健产品。

大力开展传统性中医药熏、浴、煨、敷、拔、灸等理疗活动,研制有药枕、药腹带、药口罩等保健品。

庆阳市内修建了多处养生园、养生会所、运动广场、小区(街道)休闲点等,开展气功、太极拳、保健操等各种健身活动。开展了中药美容化妆及保健系列产品的研制工作等。

9 发展药业

庆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支持政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发放中药材种植补助资金等多种方式,发展中药材系列化、规模化种植基地13个,种植总面积达10余万亩。扶持建成中药加工、销售企业10余家;开办了一批中药批发公司、中药零售药店、医疗器械经销公司、特色药膳餐饮店、保健酒业等企业。

庆阳市内以岐伯和岐黄冠名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岐黄保健品、食品、药膳等企事业单位达60多个,一批名优产品畅销各地年产值达10亿多元,为庆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0 对外交流

2014年7月,第二十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庆阳市政府组织举办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魅力庆阳”特色民俗文化暨“岐黄故里”中医药文化推介会,与来自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厄瓜多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进行了对话交流。大会现场,各国代表对岐黄中医药保健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意大利卡依那达市市长保罗·马祖卡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欧盟对中药流向市场规范很严格,并表示,他将会“不遗余力”为甘肃中医药开拓欧洲市场“牵线搭桥”。

2014年10月,在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甘肃省文博会上,组织岐黄中医药文化保健品在丝绸之路沿线意大利馆、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展馆进行了展出交流。展会上,岐黄中医药文化保健品独具特色,品种繁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参观鉴赏,一些国外游客更是仔细听取介绍,细心观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交流作用。

2017年11月,由日中友好协会组织,庆阳市外事办参与,庆阳市岐黄研究会会长应邀赴日本七尾市和东京都开展友好城市访问活动,并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岐黄养生大论》一书获得好评。

11 结束语

近年来,庆阳市在建设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庆阳市把开展岐黄文化研究,深入发掘资源为工作重点,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为核心,提高民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相信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全国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呼吁,有庆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相关部门及学会的积极组织实施,一定能把“岐黄文化”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使全国“传承基地”的建设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

[1] 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M].赵生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班固.汉书:艺文志[M]//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皇甫谧.帝王世纪[M].陸吉点校.山东:齐鲁书社,2010.

[4] 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慕少堂.甘宁青史略[M].影印本.镇原图书馆,1952.

[7]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8] 孙思邈.千金要方[M].李景荣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9] 高保衡.重广补黄帝内经素问序[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0] 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1] 舒新城.辞海: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15.

[12] 潘自牧.记纂渊海:第2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 乐史,王文楚.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 郑樵.通志:第1版[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 傅学礼.庆阳府志:方技[M].庆阳地区志编委会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6] 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人物[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17] 傅学礼.庆阳府志:乡哲[M].庆阳地区志编委会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8] 傅学礼.庆阳府志:地理[M].庆阳地区志编委会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9] 傅学礼.庆阳府志:文物志[M].庆阳地区志编委会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0]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M].赵生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21] 李从图.镇原县志(道光版)[M].庆阳:陇东学院图书馆珍藏2006年影印本.

[22]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3]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

[24] 韩志德 ,李光 ,邵文龙,等.甘肃省志:总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5] 甘肃省庆阳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地区志:第1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庆阳庆阳市黄帝
中秋节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Our Best Friend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花语
作品赏析(2)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