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2018-01-18贝建设
贝建设
(1.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 柳州 545003;2.广西农业科学院桂中分院,广西 柳州 545003)
桑果又名桑椹,为浆果类果实,是集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以及色、香、味于一身的高档水果,含有16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元素及葡萄糖、胡萝卜素、纤维素、果胶等[1]。桑果自古享有“民间圣果”、“中华果王”之美称,1993年已被国家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食同源”产品名单。作为第3代水果中的珍品,桑果除了直接鲜食,还可进行酿酒、榨汁、制酱、天然添加剂等开发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果桑产业发展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果桑以其果叶兼用、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果桑的推广发展已成为桑蚕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了桑蚕业的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1 柳州市果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果桑分布区域与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柳州市现有果桑栽植面积66hm2,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主要零星分布在柳江区进德镇、流山镇、百朋镇,柳城县大埔镇、寨隆镇、凤山镇、冲脉镇,鹿寨县寨沙镇、鹿寨镇、黄冕镇,以及柳州市区附近的洛埠镇、太阳村镇、沙塘镇、石碑坪镇等地。栽植品种主要有粤椹大十、红果2号、台湾大果桑、长果桑、嘉陵30号等,其中主要以栽培粤椹大十为主。
1.2 果桑栽植与经营形式
柳州市果桑栽植有露天栽植和大棚栽植2种,主要以露天栽植为主。鹿寨县积极开展了大棚设施栽培试验,2016年在呦呦鹿鸣葡萄产业示范区建立7个大棚套种果桑栽植模式,现在果桑树已经挂果,成了生态旅游的新亮点。果桑经营模式主要是销售鲜桑果,销售渠道有2种:鲜桑果直销。农民将鲜桑果采摘后,自行到集市售卖;桑果游模式。以采摘体验为主,果桑园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在果桑挂果期间,让游客走进生态果桑园,体验采摘桑果,品尝桑果或鲜榨桑果汁,购买桑果产品。如柳城县“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果桑休闲观光园、柳城县崖山休闲景区、鹿寨县春天农业桑葚园、鹿寨县石鼓生态农业采摘园、柳南区四季鱼香山庄采摘园等都是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进行桑果销售。其中,在柳城县凤山镇“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果桑休闲观光园示范板块种植果桑投产以来,市场销路好,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依托“禅韵丝缘”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果桑园区已成为蚕农致富增收的新门路。同时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把“桑果+鸡”模式作为凤山镇脱贫致富项目之一,注册了“庙林桑果鸡”商标,帮助当地群众发家致富,已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1.3 果桑开发与利用状况
缺乏加工企业引领带动,没有建立起以桑果种植、收购、加工为主体环节的产业链。目前桑果除了直接鲜食外,剩余的主要进行制作桑果露酒等简单加工开发。靠鲜果销售,市场容量相当有限。
2 柳州市果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产业项目支撑,果桑发展规模小
进入21世纪以来,柳州市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历史机遇,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把桑蚕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来培育发展,桑蚕业迅速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32700hm2,养蚕137.4万张,售茧5.22万t,蚕农售茧收入25.37亿元,对促进蚕农增收和产业脱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果桑发展起步较晚,果桑产业作为柳州市桑蚕生产的一项新兴产业,缺乏相应的产业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占桑蚕生产的比重非常低,而且零星分散,不成规模,整体效益不高,在助农增收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农民发展果桑还没有尝到甜头,积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调动,果桑栽植开发离规模化、产业化有很大的差距。
2.2 缺乏技术规范应用,栽培管理水平较低
果桑栽植户户均规模较小,果桑栽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仍采用叶用桑的技术与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技术不科学,有些很粗放,缺乏标准,造成果桑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不合理,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果桑设施栽培技术措施应用不足。
2.3 缺乏企业引领带动,果桑开发利用滞后
桑果不耐储存和保鲜,只有进行再加工开发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受到技术、产业化、市场等方面的影响,柳州果桑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生产上还停留在试点示范上,市场上更是鲜见桑果制品,只是进行制作桑果露酒等简单加工开发,其生产的果桑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占有率少。另外以简单的采摘模式,采摘形式较单一,果桑与旅游结合层次较浅、趣味性不够,市场氛围尚未形成,市场效益小。目前,柳州市还未有一家从事果桑生产加工的企业,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阻碍了果桑产业进一步发展。
3 柳州市果桑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扶持
近年来,广西把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增加蚕农收入、提高产业效益的主要途径来抓,其中桑果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就是重点之一。桑果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和效益相当可观,对推动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对果桑产业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引导,积极宣传推介,重视市场策划营销,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桑果的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促进政府和普通消费者对开发利用果桑的认识,培育引导消费群体,营造“种桑养人”良好氛围,让桑果消费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果桑产业作为桑蚕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打造。贯彻落实《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立桑为业”指示精神,在市级层面上制定果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在巩固传统种桑养蚕产业的基础上,把果桑产业稳步打造成富民生态、可持续的特色优势产业;在项目资金上统筹考虑进行产业扶持,加大对果桑良种、良法、良具的推广补贴,重点用于良种栽植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果桑基地培育和产品开发等,在鹿寨、柳城、柳江、柳北等县区建立一批集生产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观光休闲果桑生产基地,确保果桑产业发展能够顺利推进。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品品质
加快建立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技术骨干的培训,集成应用以防病为中心的优质高产技术,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保证果桑栽培的产量、质量,提升桑果品质。桑果作为一种水果,要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技术规范,确保果品质量安全可控,才能持续发展。根据栽培地区的气候环境、栽培品种、树型养成、水肥管理、土壤质地的不同,重点加强果桑高品质化和无公害栽培技术、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桑果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果桑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保障。重点加强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技术指导,确保生产中肥料使用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
3.3 培育扶持主体,带动开发利用
抢抓当前农村土地、农业组织、农业政策等制度变革机遇,吸引社会各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等资源,在政策、资金、税收上优先扶持,努力培育和扶持果桑生产经营主体,引领带动果桑产业开发利用。鼓励、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果桑基地,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果桑栽植。培育引导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完善的市场运销网络,开展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酱、桑果醋等一系列果桑资源产品开发利用,充分消化果桑资源。注重开发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产品,培育创建特色果桑资源产品品牌,延伸果桑产业链,提高果桑产业的综合效益。抓住当前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果桑的自身优势,拓展桑蚕休闲观光和文化教育功能,把果桑产业与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业相结合。在柳城“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打造“佛禅游+桑蚕”、鹿寨县黄冕现代蚕业示范区打造“漂流游+桑蚕”,柳城崖山知青城打造“知青游+桑蚕”等农旅结合模式,在果桑基地规划、品种搭配、种植方式、产品开发上融入更多的生态休闲和蚕桑文化元素,推动果桑向多元化方向开发利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