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病虫害高发原因及控制对策
2018-01-18杨华昌
杨华昌,张 英
(1.贵州省盘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贵州盘州 553537;2.贵州省盘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盘州 553537)
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产业链,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林区病虫害一直是困扰种植户的首要问题。病虫害对林区的生长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传染性,对整片林区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为此,必须对林区病虫害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防治。现阶段我国林区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主要有种类多、危害大、传播快。分析常见病虫害类型和发病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对降低果树病虫害危害,保证果品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通过探究林区病虫害的高发原因,总结已有的控制对策,旨在提出有效防治林区病虫害的系统策略。
1 林区病虫害高发的原因
1.1 新栽种苗树龄短,抵抗力低
我国林区保护工作开展较晚,原始果树多受到砍伐、破坏,林区内原有植被数量锐减。近年来我国施行人工造林的办法,对一些地区的树木地貌进行抢救式还原。但短期内种植的苗木树龄短,对各类病虫害的抵抗性有限,相应爆发各类病虫害的几率明显上升。如2013年某林区的乐昌含笑幼龄林蚧虫爆发,平均每10cm枝条就有近1头若虫,最终致使整片幼龄苗木枯萎死亡。
1.2 生态结构不完善,抗逆性减弱
生态结构不完善,是我国大部分林区面临的问题。园内苗木种类相对较少,种植时间也较短,生态系统结构不够完善,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我国大多数生态林,乔木类苗木以香樟、水杉、合欢、女贞、垂柳、雪松和杨树为主,但通过对几个林区的调查发现,水杉、合欢和杨树的出现频率较高,与其他树种交杂种植,但各林区的树种组合相似性较大,缺少变化,甚至有些林区纯以合欢和女贞为林,其他各类乔木苗木极少交杂种植。另外,部分林区内苗木种植密度较大,郁闭度达1.0。树种组合丰富性差,苗木密集,都有可能导致有害生物聚集,发生和流行导致病虫害。
1.3 食物链不健全,天敌少
食物链不健全是生态结构不完善的又一重要表现。林区内苗木栽种时间较短,各类寄生性鸟类和捕食性昆虫都还没有形成固定种群,对林内各类有害昆虫的控制作用仍不明显。林区内部的生态结构不够完善,林区内物种丰富度低,各级消费者种类不足,尤其是林业害虫的天敌——小型捕食类鸟类和昆虫种类较少,导致各类有害昆虫天敌数量不足,一旦出现就难以遏制。
1.4 人为干扰强烈
为推动地区经济建设,有些地区林业开发程度较高,甚至大力发展旅游业,虽然为林区带来了大量资金,但相应的人为污染却为果树病虫害的产生和爆发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人工林建设在城市边缘或生活区周围,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除人、畜对林区植被的破坏外,靠近农作区的林区,还有可能受到来自农作物或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病虫害的侵袭。另外,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也会影响林区苗木的正常生长,降低苗木自身抵抗力,受到病虫害侵袭。
1.5 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林场内部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主要有五个方面:引种的苗木检疫不够严格,对苗木品种、产地情况调查不够认真;林区内日常卫生管理难以达标,各类垃圾处理不及时;林区内工作人员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够,专业能力欠缺,病虫害爆发初期的识别和防治、中期的治理、后期的检查等工作做不到位。
2 病虫害有效控制策略
2.1 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测预警工作
加强监测,重视对林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林区内植被要适合本地的自然环境,选择和栽种新苗木时,要对苗木的生长环境进行调查。对于苗木生长的温度、湿度、土壤盐碱状况、光照时间、污染耐受性等,都要与当地林区进行对比。林区内引种来的每一株苗木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来源地信息、引种环境、附带根系土壤分析结果、寄生生物种类、易感病虫害情况等;栽种后三年内对苗木原生地情况进行关注,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应及时对林区内移栽来的苗木进行观察、检测。在各地区不同地点、各林区内建立有害生物测报点,组成检测网络,对林区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及时反应和应对,降低损失。
2.2 丰富树木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
病虫害的发生与树木的自身特性密切相关,丰富林区现有的植被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能够从生态角度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一是,根据林区内苗木信息,对主要病虫害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和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对林区内环境进行改造。如在一定区域和时段内,小幅度改变林区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二是,提高林区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区内化学类药剂的使用量,保护林区内的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帮助有害生物的天敌进驻林区,缩短达到病害虫、天敌和寄主三者平衡的时间。
2.3 病虫害防治贯穿始终,推广综合营林技术
我国林区病虫害的防治普遍存在忽视预防的问题。事实上,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降低治理病虫害的难度,避免林区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要做好果树病虫害预防,就要对林区内苗木培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从最开始的选种、育苗,到选地、移栽,再到造林、养护,都需要进行专业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过程,有效改善林木的健康状况,提高耐受性,降低感染病虫害的风险。同时,协调林木周边生物关系,丰富生物种类,增强林木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重视对林木病虫害的预防,提高林木抗性,才能将病虫害治理的主动权掌握在林区手中。
2.4 加强科研与推广工作,增强科技支撑力
加强科研与推广工作,以新科技作为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支撑。一方面是借助各种新科技对林区工作的各环节进行优化,加强科研与生产管理之间的联系。近年来应用于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科研科目包括了生物制药学、昆虫学、基因工程、生态学、有机化学等,各类检测技术和新型监测设备也开始进入各林区。另一方面是实施科学化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2.4.1环节优化
(1)育苗环节
净化育苗环境,选育优良品种,优化检疫过程,提高检疫水平。在育苗时选择抗寒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苗木进行培育,选择安全无污染的培育基地,苗木育成后要经过严格检疫,只有合格的苗木才能进入林区。
(2)造林环节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在造林时尽量减少外地苗木(可以借助基因技术对本地苗木进行改造和选育,获得优良品种),在选种时要确保没有病虫害隐患。造林前要对林区环境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估,科学规划各类林木的分布范围和栽种时间,并根据地区地貌、土壤等特点,制定严格的栽种计划。从混交林比例、树种选择、不同时段的养护等各个方面对整个林区内的物种进行协调和规划,尽量不破坏已有的生态系统,尽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更加稳定的生物链关系。
(3)养护阶段
对林区内各区域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各林木生长状况、各林木之间及其与周围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应被纳入观察和监测范围,引进新设备和新仪器,通过各项数据指标精确掌握林区变化情况。
2.4.2科学管理
首先要建立专业队伍,提高林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不会出问题;其次是形成防治体系,对林区内各工作环节进行总结,编制工作说明,并总结整理病虫害发生各时期的应对办法,形成防治体系;最后要加强各林区间的沟通,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风险进行预估,同时探索有效的治理办法,实现全国范围内果树病虫害防治信息的共享。
3 结论
林区病虫害高发原因众多,如气候异常,植被物种较单一,林区条件差,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等,总结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自然因素的防治,林区必须做好各项监测和准备工作,严密监测林区环境变化,针对主要的病虫害提前做好预防和治理的准备。有关人为因素的防治,林区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各林区之间的沟通,并定期组织交流学习活动。另外,重视高新技术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及时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鼓励林区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深造等,也是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尽管现阶段我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社会各界对林区资源保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正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病虫害的防治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林木资源得到很大程度的保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相信我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会得到长足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我国树木保护和林业开发也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军,朱彦鹏,孙志强,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J].中国果树病虫,2012,31(09):7-11.
[2]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1):35-38.
[3]王洪帆.闽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11-213.
[4]郝德君,王焱.中国人工林害虫生态治理策略及技术展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6):84-86.
[5] 马凤林.农业害虫无公害综合管理技术 [M].当代昆虫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