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梗死护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8-01-18宋薇
宋薇
我国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高, 该病已经成为神经内科中高发病、高风险的疾病之一。缺血性脑梗死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局部血流中断或供血不足, 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存在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和不同的转归结果。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梗死占75%以上,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较重的负担[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寻求相应的有效措施, 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 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息, 是目前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主要护理工作内容。本文回顾性分析8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提出在缺血性脑梗死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6例,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2.38±4.54)岁。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入院体格检查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 包括单侧面瘫、肢体功能障碍等, 且神经功能症状持续性存在>24 h。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排除脑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存在脑血管闭塞或狭窄, 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33例, 颈内动脉受累26例, 椎动脉受累23例。
1.2 方法 对82例患者于出院前围绕护理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整理与分析, 总结归纳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经验。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梗死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提示,缺血性脑梗死在治疗期间存在的护理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防范意识不足 总结整个护理过程, 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安全意识、服务意识方面。在日常管理中存在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当的现象, 使得在施护操作过程中造成护患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矛盾。由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在发病初期多有进行性加重的过程,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易造成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质量的信任缺失。李漓等[3]在文献中指出, 护患间沟通不佳是目前造成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目前护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分析, 由于护理人员长期高强度满负荷工作, 身心疲惫, 在日常工作中易带有个人情绪, 如烦躁、厌恶等, 造成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服务意识的缺失, 安全防范意识差,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态度消极、淡漠等, 造成患者及家属主观认为没在治疗期间得到有效关注, 进而对治疗缺乏信任度, 刺激护患矛盾的发生, 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最终导致患者在治疗初期因症状未得到明显好转而急于转院治疗, 错失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期[4]。
2.1.2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通过整理入组研究病例资料结果显示, 存在部分病例护理记录、体温、血压、病情变化、护理施加措施记录不全或缺失的现象, 部分生命体征记录与患者实际体征不符。回顾整个护理过程, 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 部分护理人员只是凭借记忆记录, 造成数据资料失真, 个别护理人员记录不清晰, 难以确定记录内容, 不便于交班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2.1.3 患者因素 在入院患者中, 存在部分患者对医嘱执行的依从性不够, 特别是在入院治疗早期, 由于患者症状即使在用药期间仍然呈现进行性加重, 导致患者对治疗用药不信任。同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在入院治疗期间易发生坠床风险事件。再者由于患者家庭社会支持情况的差距, 造成部分患者对治疗信心的缺失,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增加护患冲突风险事件的发生。
2.2 缺血性脑梗死护理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
2.2.1 改善护理工作环境 医院管理者因注重对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改善, 通过加大对护理人力的支持, 以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让护理人员有足够休息时间, 调整工作状态, 以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5-7]。方芳等[5]的研究中指出, 在医院现有人力资源下如何通过有效方案改变护理人员现状, 是对护理管理者的一项挑战。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6]。
2.2.2 规范护理记录书写 强化护理记录书写制度, 强调护理人员应注重记录书写, 做到科学性、真实性、实时性,严禁遗漏、修改、错记。建立护理记录定期检测机制, 将护理病历书写纳入常规护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内容, 增加护理人员规划书写记录的质量。
2.2.3 增进护患交流 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 规范护理人员在日常与患者交流中的语言使用技巧, 端正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患者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用真诚大方的态度与其交流,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向患者解释操作内容, 以促进患者对护理内容的信任, 建立有效的护患交流渠道, 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3 小结
护理人员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直接与患者接触的主要医护人员, 存在与患者交流多、接触多的特征, 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对整体医疗过程的印象。通过强化护理人员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记录书写, 增进护患交流,改善护理工作环境, 是有效规避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途径[8-10]。护理人员要切身体会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痛苦, 真正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实现护患关系的健康建立, 进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1]李森.治疗缺血性脑梗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23):171-17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246-257.
[3]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11):54-55.
[4]汪丽琎, 黄雪梅, 李燕, 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5):29-31.
[5]方芳, 刘慧珠, 郑雅芬.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的尝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3, 9(2):141-142.
[6]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2):130-132.
[7]徐蕴芳, 魏迎兵, 周丽梅.重型颅脑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4):47-49.
[8]张玉芳, 赖素勇.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广东医学, 2013, 34(4):655-656.
[9]罗绍凤, 曾龙英.42例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12):104-105.
[10]颜珂.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医学信息, 2015(41):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