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蹄动物口蹄疫的防控与治疗
2018-01-18刘世东王敏
刘世东 王敏
(陕西榆林市横山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719199)
口蹄疫是由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共患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猪、水牛、羊、骆驼等偶蹄兽。偶蹄动物一旦感染本病,传播迅速、难于防治、几乎没有补救措施,被称为畜牧业的 “头号杀手”。近几年横山区口蹄疫爆发频繁,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养殖场、户的经济收入损失惨重。
1 病原
口蹄疫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是袭击偶蹄类动物高度传染性疫病的病毒。该病毒目前临床最常见危害较严重的病毒是O、A、C、 (即南非1、2、3型)和Asia1类 (亚洲1型)等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几乎没有免疫保护力,感染了一型口蹄疫的动物仍可感染另一型口蹄疫病毒。
2 流行病学
口蹄疫没有严格季节区分,一般深秋冬季多发,春季减轻,夏季少发。口蹄疫病毒携带者是最危险的传播源,动物感染病毒后体内携带活病毒超过3周,而未见临床症状的仍是病毒携带者,大多数牛携带口蹄疫病毒不超过6个月,水牛1年,牦牛8个月,绵羊体内长达12个月,山羊4个月,猪体内存活时间较短。
3 传播途径
口蹄疫疾病传播由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经消化道或受损伤的皮肤黏膜而引发传染,病毒污染的空气也可传染。携带病原体的时间较长的动物是最危险传染源,大多数地区牛是口蹄疫的重要携带者,这些病毒的主要血清型是SAT,是本病循环和扩散的贮存源,能在牛群之间循环扩散传播,也有病毒在猪体内发生宿存,病毒在猪群中获得循环和扩散的能力,蔓延速度特快,以致大面积猪群感染发病。
4 症状
牛、羊、猪的共同特征就是高温、精神沉郁、不食,口腔、蹄部疱疹、溃烂跛行。
4.1 牛症状
牛口蹄疫疾病又称口疮热,是急性、热性、接触性较强传染病,主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及烂斑。病牛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随后在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出现水疱,反刍停止、多喝水。孕牛发生流产或早产,犊牛多呈血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病死率较高。
4.2 羊症状
羊感染率稍低于猪、牛,症状也较轻,山羊患口蹄疫症状较绵羊明显,水疱多见于口腔,病变多弥散性分布于硬腭和舌面,蹄部溃烂少,而绵羊水疱多见于蹄部,羔羊口腔、蹄部溃烂明显,常因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
4.3 猪症状
猪一旦感染本病毒传播极快,发病率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猪主要以蹄部水疱症状为主要特征,在蹄踵、蹄冠和蹄叉等处可见水疱、烂斑,继发感染可侵害蹄叶,造成蹄匣脱落,出现跛行或卧地不起。猪在鼻镜、唇部皮肤、舌和乳头皮肤上也常发生水疱和烂斑。哺乳仔猪发生口蹄疫时,常因发生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
5 防治
防治口蹄疫有效措施加强检疫,严格控制活畜市场及补针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搞好个体及圈舍场地卫生,提高家畜免疫力,抵御外来病毒侵袭;定期免疫接种,定期注射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建立健全疫情管理体制,发现疫情及时上报。用过氧乙酸消毒溶液对动物圈舍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毒,也可以进行喷雾、清洗或加热熏蒸彻底扑灭。
定期接种免疫,牛、羊一年春秋两季最少免疫接种2次;母猪一年严格执行4次免疫,3月1次,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头,头头注射;仔猪断奶上市前一定要免疫接种一次。
5.2 治疗
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
用生理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口腔或蹄部溃疡,涂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或涂撒中药冰珊散。
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治疗,按每kg体重0.5~1ml皮下注射。
葡萄糖盐水、安钠咖、维生素静注,每日一次,连续3~5d。新药口蹄一针灵对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水泡及腐蹄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口蹄疫是国家动物疫病的重点预防之一,切记做好日常防范意识。如养殖场及养殖大户外来引种购买动物时,杜绝外人和车辆进入场内,大门口消毒池及时更换消毒新药品,内外运输工具一定要分开,运输车辆返回时应彻底冲洗消毒,进场前应重新再次消毒;场内兽医、饲养及管理人员不要食用外面的猪、牛、羊肉,生活食用肉品本场内自己养殖解决;在口蹄疫爆发蔓延结束前不能购买调换种畜,严禁饲养员、兽医、管理人员去农贸市场、屠宰场,如有必要出场回来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杜绝疫情迅速扩大,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