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8-01-18普朝有
普朝有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52706)
对猪链球菌病进行深入了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猪病的发病特点提出了具体的综合防控措施,希望能提升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水平,保证猪群健康生长。
1 发病特点
1.1 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较为高发,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破损的皮肤传染,同时也可以通过母婴进行垂直传播。猪舍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气候骤变等诱因均可促使该病发生[1]。
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链球菌病由于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败血型、关节炎型、脑膜炎型及淋巴结肿胀型4种。
1.2.1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
此种类型的猪链球菌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很高。病猪首先出现体温突然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快而短促,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病猪在发病后几小时内即可死亡。即使得到及时治疗,病猪在患病后期肢体下端及腹部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斑块。
1.2.2 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
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通常是由多种疾病转化而来。病猪在患病期间病症较为缓和,多处关节出现明显肿胀,皮毛粗糙且杂乱,病猪常因四肢无力而无法站立或行走。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甚至不食,病情不断反复,病情严重时会直接死亡。剖解病猪可以发现病猪体内存在大量黄色浆液,其关节囊膜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同时,肌肉也伴随不同程度的化脓及坏死现象。
1.2.3 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
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其发病症状类似于败血型,病猪时而出现昏迷不醒,时而又尖叫抽搐,发病后期出现瘫痪,短期内就会导致死亡。即使进行及时治疗,病猪也极容易留下后遗症患上多发性关节炎。剖解病猪可以看到脑膜及脊髓软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及出血。
1.2.4 淋巴结脓肿型猪链球菌病
淋巴结脓肿型猪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断奶至育肥阶段的猪群,其淋巴有明显的热痛感,肿胀而坚实,颌下淋巴结的脓肿最为明显,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此病病程较长,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病猪进行剖解,可见其淋巴结的切面上有明显的化脓灶现象[2]。
2 预防措施
2.1 免疫预防
首先应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及猪群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并严格按照免疫接种计划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
2.2 环境净化
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清理打扫猪舍,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对于断脐断尾或者打耳的猪群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其伤口出现感染。疫病流行期间,应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所选消毒剂应符合相应病原体的特性,从而达到更为高效的消毒效果。
2.3 药物预防
由于疫苗接种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免疫效,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猪链球菌发生的概率,日常饲养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相应药物提高猪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目前常用的预防药物包括免疫增强剂及微生物制剂。
2.4 加强疫病管理
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从而防止交叉感染。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对其待过的猪舍及用过的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此外,在生猪采购、贩卖及宰杀整个过程中要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疫病扩散[3]。
3 治疗措施
不同类型的猪链球菌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对于败血症型,可以采用氧氟沙星、红霉素及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脑膜炎型可以采用磺胺-6甲氧来进行治疗;关节炎型可以采用青霉素及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淋巴结脓肿型可以采用普伦卡配合青霉素进行治疗,在疾病晚期可以将脓肿切开并排除脓液的方法治疗。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链球菌病作为一种会给养猪业及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疾病,日常饲养过程中应提高对其诊断及防控的重视,尽量以预防为主降低猪群发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