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症状表现及综合防控举措
2018-01-18雷加奎
雷加奎
(云南省会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54200)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羊痘病归纳为A类传染疾病,属于常见羊传染疾病,导致羊痘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为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及养殖管理因素等。该病再羊群中一旦发生,若控制不当可在整个羊群中发生传染,严重影响羊养殖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羊痘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羊痘实际综合防控措施。
1 羊痘临床症状表现
患羊发病最初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最高温度可达到42℃。体征表现为结膜红肿,可见患羊鼻孔中又脓性分泌物或浆液,2~3d后可在患羊皮肤出现痘疹,多发生再无毛或少毛部位,比如鼻、唇、口角、眼周、乳房、四肢内侧、阴唇、阴囊部等位置处。最初痘疹表现为红色大小不等斑点,而后变为丘疹,高于皮肤,且不断扩大,并逐渐变为淡红色或灰白色隆起结节;然后结节再逐渐演变为水疱,若没有发生继续感染,脓疱则慢慢干瘪转变成褐色痂块,而后脱落痊愈,通常会在病症部位留下灰褐色瘢痕,病程持续时间约为2~3周。该病再羔羊或瘦弱羊群中可全身发痘,并对患羊内脏产生影响,若同时存在坏死杆菌继发感染,患羊病变部位可形成坏疽,演变为 “臭痘”、 “坏疽痘”,患羊死亡率可达到20%~50%。
羊痘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但在季节变化时期发病率较高,通常初春或冬末较为流行,气候恶劣、霜冻、雨雪、饲养不当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及病情加重[1]。初期个别发病,若不及时予以控制可逐渐蔓延到整个羊群,传染源为病羊或带病毒羊群,主要通过消化道、受损皮肤及呼吸道传染,饲料或水源倘若被病毒污染均会成为传播媒介,但病羊痊愈后即可对该病终身免疫。
2 羊痘综合防控措施
2.1 严格加强养的引进管理
在种羊引进之前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种羊引进地区是否为疫区,调查其近期流行病发生情况,并查看种羊引进地区是否有种畜经营许可证。了解引进种羊免疫情况,并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在种羊引进途中应加强管理,确保通风换气,并注意饮食,降低种羊应激反应发生率,若在高温季节引进应避免中暑,寒冬季节引进应加强保暖。种羊引进后应向本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在隔离区域对种羊进行为期一个月观察,且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种羊饮食结构,若种羊未发生异常方可混群进行饲养。
2.2 做好羊卫生及饲养管理
首先是要做好养殖场规划,养殖场通常应避开公路主干道、污染源及传染源,并满足动物卫生防疫标准,保持养殖场干净整洁,做到净道、污道分别设置,每日对养殖区各个区域进行消毒,确保养殖场通风换气,温度冬暖夏凉。其次是加强卫生管理,为降低外来养殖带病情况发生,应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原则,且在养殖过程中避免山羊和绵阳或其他畜禽混合饲养,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制定卫生消毒制度,且予以贯彻落实,每日对羊舍、运动区域等进行清洗,再消毒药物选择上应做到隔一段时间更换一种,多种消毒药物交替使用。最后是加强羊群饲养管理,在饮食上应确保饲料优质性,饮水应保证清洁,饲料尽可能多元化,可将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进行混合使用,在饲养中应避免出现饲料或饮水被污染情况发生。
2.3 重视羊群疫苗免疫管理
疾病防治应遵循 “防治结合,防大于治”的原则,应加强对羊群的免疫管理,加强免疫预防是降低疫病发生的重点。对此,养殖场应结合本地疫病流行实际现状制定相符合的免疫流程,对羊群予以优质、高效疫苗免疫[2]。通常采用山羊痘活疫苗,在羊的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严格依照疫苗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且再寒冬季节时应避免疫苗温度过低,注射过程中要保持匀速且缓慢。针对怀孕初期羊在免疫接种时,应注意不要造成孕羊出现机械性流产。使用后的相关器具及疫苗瓶应进行无公害管理。
2.4 积极加强病羊控制治疗
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羊群中有患病羊,应及时隔离消毒,尽快进行处理,严格控制传染源,并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健康羊群进行预防接种。现阶段针对羊痘并没有针对性特效治疗药物,通常予以对症治疗、综合处理、强化护理。针对患羊皮肤病灶部位可采用紫药水、碘酒消毒,如发生化脓可用双氧水冲洗,黏膜病灶可采用0.1%的高锰酸钾擦拭,然后再涂抹碘甘油或紫药水。对病羊可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或清开灵等抗病毒药物,辅以抗菌消炎药抑制继发感染。病重羊需要采用输液方式治疗,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患羊治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3 结语
羊痘属于高传染性疾病,倘若不积极加强控制管理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对此,饲养人员应加强对羊痘病的了解,掌握其流行特别、症状表现等,力求能最短时间内发现病症,并积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养殖场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