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项血常规参数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2018-01-18李媛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4期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血常规

李媛媛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部分患者可伴随黄疸、发热及肝功受损[1], 该病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 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从发展来说, 该病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等几类, 甚至可发展为肝癌[2]。因此临床早诊断、早治疗病毒性肝炎是重中之重。本文笔者通过选取本院肝病科收治的2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同期36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探究4项血常规参数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临床意义,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2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病毒性肝炎, 且已排除血液疾病患者。其中男189例,女63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38.1±9.0)岁。按照患者病情将其分成急性肝炎组(88例)、慢性肝炎组(88例)、肝炎后肝硬化组(56例)、重症肝炎组(20例)。急性肝炎组男68例, 女20例, 年龄19~64岁, 平均年龄(37.8±8.8)岁。慢性肝炎组男67例, 女21例, 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38.3±8.4)岁。肝炎后肝硬化组男39例, 女17例, 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8.1±8.5)岁。重症肝炎组男15例, 女5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38.4±8.9)岁。选取同期36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9例, 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38.5±8.5)岁。五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检测均于早晨完成, 确保研究对象空腹, 取静脉血检验。采用迈瑞公司生产的BC-3600全自动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参数;同时, 采用迈瑞公司生产的普利生C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 采用迈瑞公司生产的迈瑞C2000-A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3]。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五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五组研究对象4项血常规参数比较 经过检测, 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分别为(92.19±4.89)、(95.83±4.30)、(99.68±9.39)、(92.31±6.42)、(92.48±1.93)fl; 红 细胞分布宽度分别为 (13.71±1.62)、(14.55±2.23)、(16.41±2.73)、(17.85±2.91)、(13.19±0.62)%;血小板分布宽度分别为 (16.88±1.84)、(16.75±1.24)、(16.91±1.21)、(16.80±1.66)、(16.62±1.64)%;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别为(12.38±8.79)、(12.18±9.13)、(13.63±8.71)、(10.35±2.90)、(10.27±1.73)fl。急性肝炎组患者4项血常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肝炎患者与对照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五组研究对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比较 经过检测, 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 (23.12±1.8)、(23.76±2.3)、(25.80±2.5)、(23.45±2.0)、(23.61±2.1)s;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15.95±8.74)、(16.52±9.02)、(16.99±9.11)、(16.07±8.83)、(16.12±8.97)μmol/L ;清蛋白分别为 (46.96±2.31)、(43.96±2.01)、(43.08±1.95)、(46.53±2.28)、(46.12±2.23)g/L。四组肝炎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传染病, 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 我国由慢性肝炎导致的每年新发肝硬化患者约为90万, 肝癌患者约为30万。每年近14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 多数属于乙型和丙型肝炎。据估计, 只有5%的慢性肝炎患者知道自己受到感染, 不到1%的患者获得治疗[4]。研究显示[5-7], 一旦患者确诊为肝炎若早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在损害肝脏的同时, 病毒将侵蚀其他脏器组织, 其中以骨髓造血功能受损最为突出。造血功能与白细胞密切相关, 其功能的下降使得白细胞计数逐渐减少。由于病毒性肝炎发并及时颇为复杂, 且病毒感染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及迁徙性, 因此依照患者病情, 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同时, 临床医学认为, 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会导致机体血液成分发生变化, 病毒性肝炎患者这一特征尤其显著[8-10]。本文通过对本院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健康者在血常规检测上的分析, 进一步证实了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血液成分变化这一特征。临床通过检测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受损情况, 具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1]朱艳华.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7):69-71.

[2]田翠平.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84):226.

[3]张学杰, 李惠, 杨雪梅.60例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2):58-59.

[4]彭芝梅, 蔡爱玲, 杨慧.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16):2343-2344.

[5]伍国生, 杨雪梅.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探讨.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3):176-177.

[6]史亚梅.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10):130-131.

[7]赫英飞, 佟炳达, 张晓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2):201-202.

[8]汪峻岭, 徐兴伟, 李惠, 等.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9):44-45.

[9]张学杰, 李惠, 杨雪梅, 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四项生化指标水平检测的意义.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8):83-84.

[10]芮黎, 张志辉, 刘天富, 等.相关生化检测指标在病毒性肝炎的应用分析.医疗装备, 2015, 28(2):48-49.

猜你喜欢

肝炎病毒性血常规
《世界肝炎日》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血常规解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