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布鲁氏菌病不良影响及防治
2018-01-18郑国龙张春雷马文元姜小伟
郑国龙 张春雷 马文元 姜小伟
(河北省隆化县农牧局 068150)
猪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常常造成猪的生殖系统病和人的相关疾病。这种病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仅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还威胁到人类健康。所以对此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文对本病进行分析,旨在为防控此病提供参考。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为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主要是1型和3型,对猪易感,对人的致病性也较强。病原体为球形的短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而且身上没有鞭毛,不能运动。本菌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菌落呈圆形,菌落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布鲁氏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对干燥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热比较敏感,通常在煮沸水中立即死亡,对消毒液的抵抗力也较差,常规消毒液均能杀死菌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镜检时可见其呈单个散在或是堆积在一起。本病原使用吉姆萨染色呈紫色,但在染色过程中较慢,不易着色。常见染色法是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
2 流行病学
猪布鲁氏菌病因猪型布鲁氏菌感染而诱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了猪型外,羊型布鲁氏菌同样对猪有致病作用[1]。本病的传染源通常是已经发病猪或是隐性带菌猪,另外流产的母猪和母猪流产后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等均能向周围排毒。如果是种公猪发生感染,也能通过精液向外边排出病原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被污染的器具、圈舍等也可能带有并传播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这是由于猪在采食了受污染的饲料、草料或饮水,也可能是在采食过程中接触被污染的器具等。除此之外,配种和皮肤破溃也能造成病原传播。本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养殖场的猪和人。幼龄猪对本病易感性最低,尤其是5月龄以内的幼猪。
3 临床症状
本病多呈隐性感染,很多感染猪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种公猪和母猪会表现出来相应的症状。种公猪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病初有发热、倦态表现,病猪常因疼痛而不愿意配种[2]。继而会出现单侧或双侧的睾丸出现肿胀,有时候就像肿瘤一样,如果是单侧发生肿大,则不肿大的一侧的睾丸会出现萎缩情况。这样的公猪基本就没有配种能力,没有饲养价值。除了睾丸方面的变化,病变还多出现在后肢关节部位。病猪出现跛行等表现。
母猪表现出的症状主要是流产。流产通常会发生在妊娠阶段的初期,一般是在2~3个月以内,早的甚至在怀孕后半个月就出现流产。母猪流产后常将胎儿和胎衣吃掉。一般初产母猪出现流产症状较多,经产母猪出现较少。母猪流产一般胎儿为死胎,很少表现为胎衣不下或子宫脱垂现象。
4 病理变化
感染猪布鲁氏菌病的母猪主要症状还是出现在生殖系统内。子宫黏膜会出现化脓性病灶。并且可见密布着针尖大小的结节,有的稍大点。结节内部为干酪样物质。母猪胎盘也会有大量出血点,而且被覆着大量黄色液体。公猪病变多表现为睾丸炎或附睾炎,甚至出现化脓和坏死。在精囊中也会有类似变化。睾丸切面有大量的化脓灶和坏死灶分布。也会出现有睾丸实质性萎缩和阴茎红肿情况。
5 诊断
猪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是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才能确诊。通常是使用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是将干燥的病理涂片通过滴加2%的沙黄液后加热蒸发,水洗后滴加1%的孔雀绿溶液后水洗,干燥镜检。结果布鲁氏菌呈红色,其他病原呈绿色。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是在玻片上滴加0.03ml的血清,在血清旁边滴加等量的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搅拌后观察有无凝集[3]。由此可以判断是否为猪布鲁氏菌病。
6 防治措施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后能很好地保护猪不受此病的感染,但接种疫苗后的猪仍然具有向体外排毒的可能性。所以疫苗接种建议在疫区使用,非疫区应尽量避免使用。目前使用较多的疫苗是二号苗,这个疫苗在妊娠母猪依然可以使用。
预防本病还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饲养管理。这就不仅要减少从猪场外引种,尽量避免在疫区引种。平时工作中应做好养殖场地的清扫和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的病原体。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应及早隔离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诊断工作。确诊病猪应及时扑杀和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