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生仔猪疾病治疗提高仔猪成活率
2018-01-18赵华
赵华
(河北省滦平县农牧局 068250)
1 加强对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沙门氏菌是引起仔猪副伤寒的罪魁祸首,副伤寒是对仔猪成活率影响最大的几种疾病之一。20~40日龄是副伤寒最容易引发的时期,这个疾病在病初主要症状为体温上升,没有食欲,拉出的粪便有一股恶臭,2~3d后仔猪表面皮肤变成深紫色。并且该疾病对仔猪成活率影响极大,据统计未进行副伤寒预防接种的仔猪发病率高达30%,可能治愈的仔猪连50%都达不到。对该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对出生20d的仔猪进行副伤寒预防接种,接种后的仔猪副伤寒发病率将直线降低,发病率连1%都达不到。如果已经确诊为副伤寒的仔猪可以按每千克体重放入磺胺脒10mg和饲料混合给仔猪饲喂,这样持续大概5~7d;然后对患病仔猪注射氟苯尼考,大约0.2ml左右,每天1~2次,持续3d。这样仔猪被治愈且存活的概率能达到50%~60%。不过这些仔猪即便被治愈,成年后其体重也比不上并未发病的仔猪,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仔猪的疾病防治要以预防为主。
2 加强对仔猪白痢、黄痢等疾病的防治
仔猪白痢、黄痢病主要是由大肠杆菌而引起的,所以又被称为猪大肠杆菌病[1]。这种疾病主要会发生在已经有30日龄的仔猪,主要病症为仔猪排除白色、黄色等颜色的稀粪便。并且该疾病的发病率极高,据统计农村仔猪发病率高达85%以上,所以加强对白痢、黄痢病的治疗刻不容缓。具体治疗方法为:在即将临产的母猪产房充分消毒,并将母猪转移到待产床待产。母猪产后也要对仔猪进行定期的消毒,时间周期为3~5d一次,要始终将保育室的温度维持在35℃左右,以保证仔猪成活率。产后一定要对仔猪进行早晚检查,一旦发现有一头发病就要对其周围所有仔猪进行治疗,坚持做到早发现然后早治疗。如果发病,具体治疗措施如下:如果是10日龄以下的仔猪就让其服用黄丙沙星口服液,将乙酰甲透皮剂淋在仔猪背上;如果为20日龄以下的仔猪则要将药量翻倍使用。该治疗方法能让仔猪治愈率达到90%以上[2]。
3 加强对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传染性胃肠炎不仅对抵抗力较弱的仔猪容易感染,就算是抵抗力较强的成年猪也很容易感染,不过随着年龄增大抵抗力增强,成年猪死亡率远远低于仔猪。一旦仔猪患上这种病之后会出现呕吐、拉稀粪等症状,所以对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尤为重要[3]。具体预防治疗方法为:加强对仔猪饲料管理,已断奶的仔猪要做好保暖措施,因为这些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还十分弱,不足以自身调节能力去适应外界温度条件,尽量将圈舍的温度控制在25~30℃。如果发现有仔猪患病要立即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并且对圈舍进行消毒措施。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病可能导致一群仔猪都患病甚至死亡。对于发病仔猪一定要采取一头发病对其周围一群仔猪进行检查治疗的原则来遏制胃肠炎的传染性。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用2%的环丙沙星和黄氏多糖注射液按照每千克体重注射0.2ml的混合溶液,每天注射两次,持续时间为3~5d[4]。
4 结束语
无论是规模庞大的养猪场还是农村散养户,提高仔猪成活率都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大前提。要想让仔猪成活率提高,首先要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当然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原则。只有从未发病的仔猪才能给养殖户提供最大的利益,毕竟患病仔猪不仅要浪费一笔费用,而且治愈好后的健康状况也远不如未患病的仔猪。所以,加强仔猪疾病防治工作,认真做好初生仔猪的护理和饲料管理工作,能有效提高仔猪成活率,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