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流产常见原因与防治
2018-01-18陈以福
陈以福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街道畜牧兽医站 409100)
1 常见原因
母猪流产是指在母猪怀孕期间,胚胎、胎儿与母体发生生理关系紊乱,造成妊娠被迫停止。胎儿干尸化、死胎、浸融及活胎未足月被排出体外。很多情况会造成母猪流产,如持续高温、繁殖系统疾病、饲养管理不当、合群应急及免疫应激等。
2 猪栏构造
养猪场的构造不仅应保证冬季防寒,也应确保夏季凉爽。目前部分养殖场构造属于混凝土平顶构造,坐北朝南,南侧运动场,北侧封闭。这种养殖场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多为农户自行建造,适合本地的耐高温猪种,在生产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但随着畜牧行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高产品种引进,造成冲突。很多外国高产品种猪不耐高温,夏季通常温度高达39℃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5%,很多母猪因为不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造成流产。这种流产现象多发生在夜间,白天也偶有发生,且主要发生在妊娠前期。为了缓解这种症状,可以使用植树、凉棚及雾化降温等方法降低猪栏内的温度。在猪栏南侧栽种高树,树高应超过房顶,并将房顶下的部分修剪掉,避免猪只因为枝杈受伤。树木高耸,不仅可以通风,也可以遮阴,从而达到降低猪舍温度的作用。与此同时,可以在运动场内搭建凉棚,凉棚安装后覆盖上防晒网,遮蔽运动场,从而减少日照,降低猪群体表温度。在猪舍内温度超过35℃后,可以用醋调成浓度为2%的溶液,对猪舍带猪喷洒,从而达到降低温度的作用,每3h重复一次,可以达到降温作用。
3 产后疾病
母猪生产中及产后,是子宫炎、产后无乳综合征的高发期,这些疾病严重危害母猪妊娠问题,容易造成母猪妊娠后胚胎或者胎儿死亡,导致流产。针对疾病引起的流产问题,应清洁产后母猪的子宫,肌肉注射抗生素,尽可能避免子宫炎等繁殖性疾病。母猪在围产期的保健应被高度重视,确保母猪卫生问题,做到以预防为主。母猪在受孕前应做好详细检查,若发现患病应第一时间治疗,避免发生受精后的流产。母猪在分娩前1周对其饲料中添加药物,每天1次,连续一周。母猪在生产过程中,产下第一头仔猪对其进行静脉注射药物。将2g金霉素溶于90ml的生理盐水中,在产子后的第二天输入至子宫,避免子宫炎。母猪在生产后转入栏舍前,应对栏舍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并对母猪进行严格消毒,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母猪患病率。
4 免疫应激
母猪在接受免疫接种后一段时间内容易发生由免疫应激引起的流产,口蹄疫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及伪狂犬苗等均容易引发免疫应激流产。该类疫苗在接种后的3d内可能有流产现象,概率在 0.5%~3%[1]。
口蹄疫疫苗采用国外进口佐剂可以解决免疫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激流产。乙脑疫苗每年注射两次,引起流产的情况多数以妊娠4~7周的母猪,引起免疫应激流产的主要是由于注射疫苗过量引起的,可以合理调整疫苗的注射剂量与次数,增加免疫注射次数,降低免疫注射剂量,即可将免疫应激流产降到最低。伪狂犬苗可以选择水佐剂苗,相对比油佐剂苗来说产生的免疫应激流产会少很多。与此同时,母猪妊娠6周内胚胎不稳定,在此期间应尽量避免为母猪进行免疫注射,降低流产率。
5 合群应激
母猪配种后4周应进行妊娠检测,妊娠成功的母猪将分到大栏中,转入新栏舍后,母猪会进行相互了解及各自地位的确认,一般会持续12h。这个过程会出现追逐、撕咬等打架行为,容易造成母猪早期流产。为了减少因为分栏合群带来的不必要流产,应在合群前对母猪进行体重区分,将体重相近的母猪分到同一个栏舍内。每个栏舍内不超过5头母猪,栏舍地面应保持在8m2以上,确保妊娠期的母猪可以正常活动,避免过于拥挤造成流产事件[2]。
6 饲养管理不当
妊娠期的母猪所需饲料条件较高,饲料营养、能量不足及质量较差会影响母猪增膘,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有母猪体重降低的情况发生。妊娠期饲喂不当会造成母猪产子弱、早产,也有因为营养过于缺乏造成中途流产发生[3]。
严格控制母猪在妊娠期的饲料管理,保证饲料贮藏期间干燥、凉爽,每餐饲喂前对饲料进行检查,确保饲料无误后才可以饲喂,若发现发霉等情况,第一时间对饲料进行处理。在保证饲料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对饲料营养、能量做好把控,确保饲料中的能量与营养符合当前母猪的妊娠需求,并对母猪各妊娠阶段做出调整,避免因妊娠过程中的不当造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