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1-18李跃青姜勇
李跃青 姜勇
(1,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55331;2,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饲草饲料工作站 655331)
近年来,通过有效实施国家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草牧业发展试点、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粮改饲补贴等项目,促进了草食畜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天然放牧逐步向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草畜平衡、舍饲和半舍饲适度规模养殖转变,转型升级效果明显。
1 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2014年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基本草原划定成果报告数据,草原总面积140000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02200hm2,其中:禁牧草原面积13240hm2,草畜平衡面积88960hm2,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22.17万个羊单位。通过项目带动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广大农牧民靠天养畜的落后养殖现状得到有效改变。
1.2 草地植被结构现状
辖区内草原类型主要以热性草丛草原和热性灌草丛草原为主,其中:热性草丛草原占全区可利用草原的5.19%,热性灌草丛草原占全区可利用草原的84.71%。草场植被豆科植物较少,禾本科牧草占优势,禾草多茎粗硬,粗纤维含量高,质量低,尤其是抽穗后迅速老化,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
1.3 草食畜发展现状
2017年末,草食畜牧业总产值达7.99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的20.86%。累计建有标准化牛羊舍244600m2,青贮窖158400m3,草料库55600m2,人工草场1680hm2,种植全株青贮玉米2173.33hm2,饲草料机械2.25万台(套)。肉牛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 (场)有53户,肉羊存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企业 (场)有243户。
2 草食畜牧业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
2.1 草地载畜能力低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 “靠天养畜”落后思想依然存在,自由放牧,过度放牧,一些优质牧草品种逐渐退化,豆禾比例严重失调,致使牧草营养价值降低。加之,受季节差异,利用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夏秋草场有余,冬春季不足,牧草产草量下降,草地载畜能力偏低[1]。
2.2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辖区内牛羊养殖龙头企业偏少,资金和技术缺乏,规模化发展不平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维持靠天养畜模式及家庭式的分散经营模式,自我发展力和综合承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抵御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
2.3 草畜一体化差距大
由于生产和管理水平不高,科学技术落后,辖区内没有专门从事饲草料收购、加工、中介、外销的合作经营组织,饲草料收贮机构多为当地规模牛羊养殖企业 (养殖场),市场化外销组织程度低,导致优质饲草料多以初级产品直接利用,缺乏精深加工,没有品牌打造,草食畜产业链得不到延伸,草畜一体化推动进程缓慢。
2.4 缺乏后续生产投入
对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的建设有 “重建轻护”的现象,产业发展后续政策不足,金融担保机制不健全,草场建设和管护没有后续资金和技术投入,造成草地利用不足和不同程度退化,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
3 草食畜牧业发展对策
3.1 科普培训
请求国家在贯彻落实好国家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安排相应经费,开展科技培训和普法宣传等工作,增强全社会草原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人人爱草、管草、护草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牧民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走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3.2 培育龙头
“以草定畜、因草养畜”,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和扶持龙头企业就是保护和扶持农牧户。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以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动力,不断延伸草食畜牧产业链。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在带动种养户、科技开发、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方面不断提高能力建设,降低生产市场风险,提高草食畜产品价值[2]。
3.3 合作共赢
围绕草食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流通环节,采取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和完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确保产得出、质量好、销得掉、效益好。积极探索金融担保机制,采取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担保联营等新型发展模式,培育新型市场化组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草食畜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4 政策扶持
请求国家和上级部门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对草原流转大户在项目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其在资金、技术、管护等方面的潜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一批高原特色草食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