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奶山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8-01-18郭永兴
郭永兴
(陕西省蒲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15500)
2017年底蒲城县奶山羊存栏共6.8万只,全县17个镇均有养殖,其中50~100只的养殖场24家,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21家,1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3个。其余多为小型分散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奶山羊养殖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因此,蒲城县奶山羊养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蒲城奶山羊发展的历史、现状与优势
1.1 历史与现状
蒲城县发展奶山羊历史悠久,群众素有养殖奶山羊的习俗和爱好,养殖奶山羊起始与20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进西农莎能奶山羊对当地羊进行杂交育种,1990年育成了关中奶山羊品种。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格局。
1.2 发展优势
1.2.1 自然资源优势
蒲城县养殖奶山羊气候环境条件适宜,饲草丰富,水源充足,粮食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155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5亿kg左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8.1万kW,为大规模秸秆青贮、全株玉米青贮提供保障,可利用农作物秸秆33万t,苜蓿种植面积2万多亩,人工种草3000多亩 (黑麦草、白三叶为主),发展奶山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2 政策优势
2018年4月在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座谈会上,省畜牧兽医局将蒲城县列为优质羊乳生产基地县,并明确提出要扩大规模总量,不断壮大奶山羊奶源基地规模的明确要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并把奶山羊产业发展作为做大做强畜牧业的突破口之一,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健全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多个镇 (办)的精准扶贫工作,将奶山羊产业作为镇 (村)党委(党支部)+产业点,引领贫困户、调动农户发展奶山羊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奶山羊产业,对于群众脱贫和按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奶山羊产业已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1.2.3 行业优势
蒲城县政府部门开展污染源治理工作,将县内传统工业石灰窑、石渣场、砖瓦窑及花炮加工企业等高污染行企业关停转产,部分企业向畜牧业转型,养羊业因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可以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和农作物秸秆,而受到转型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纷纷投资该产业。
1.2.4 区位优势
渭清、西禹公路,京昆、渭蒲高速公路在县城交叉通过。西延铁路,西韩铁路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境内,铜蒲铁路自西北南下与西延线相连,为羊只拉运、原奶及奶制品运输提供发达的交通网络。毗邻中国奶山羊之乡富平县,在良种引进、原奶回收、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条延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质量差,规模发展缓慢
全县奶山羊的品种质量经过多年选育得到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均衡个体间差异较大,大部分种公羊都是群众自繁自育的公羊,更新不及时,近交系数高,种群品质退化严重,平均日产鲜奶4/kg,总体产奶量水平偏低;全县养殖户,总体仍停留在传统的副业型家庭饲养方式上,规模小、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产业优势不明显。
2.2 饲养管理粗放
2.2.1 养殖环境条件差
除新建规模养殖场 (小区)外,大部分养殖户沿袭传统的养殖模式,以家庭散养为主,圈舍简陋,养殖环境差,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奶山羊生长缓慢,不易发情、配种,致使生产性能降低。
2.2.2 饲养管理方法落后
养殖户多半是外行从业,对养羊有很高的热情,管理粗放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知识,造成羊群体质弱,产奶量低,疫病时有发生。
2.2.3 草料准备不足
饲草短缺时,长期以饲粮饲喂引起奶山羊肠道菌群紊乱,消化机能破坏,致使羊只生长发育受阻。
2.2.4 防疫消毒驱虫意识淡薄
养殖户观念错误,认为奶山羊耐粗饲,相比猪、禽生病少,相对比较容易饲养,而忽略了防疫、消毒、驱虫工作。
2.3 缺乏龙头企业
蒲城县乳品加工起步较早,七十年代就建成了县乳品加工厂,九十年代发展壮大为康泰乳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效益显著,生产的 “天鹅牌”婴幼儿配方牛奶粉,曾获得国家乳品行业 “金鹿奖”。2009年 “三聚氢氨事件”后,全国乳品企业市场整顿,因固定资产未达到6000万而停止运营,目前全县奶类加工企业空缺,鲜奶只能销往毗邻的富平县加工企业。
2.4 资金投入不足
金融系统目前存在贷款数额小、期限短、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对于底子薄、周期长、收效慢的养殖户来讲,难以做到长期有效地扶持,基本投资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奶山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缺乏技术支撑
2015年蒲城县镇 (村)综合体制改革后,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划转镇 (办),一方面,基础设施老化、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全县基层畜牧兽医人员41人,年龄在50岁以上22人;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原因要承担镇上精准扶贫包村包户、环境卫生整治等多项工作任务,不能专职搞好畜牧兽医工作。
2.6 鲜奶流通领域监管不力
鲜奶采集模式仍旧是 “家中挤、村口卖”,鲜奶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量,对鲜奶收购人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短斤少两,坑农事件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企业产品质量,而且挫伤了群众养羊的积极性。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品种改良
在品种选育上,按照全省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的总体布局,以 “陕西省关中奶山羊良种繁育中心”为重点,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化的良种育种手段,加快当地奶山羊品种的良种化步伐。
3.2 扩大规模总量
按照万只引领、千只示范、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为基础的思路,大力发展适合不同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养殖,由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由传统饲养方式向科学化标准化饲养转变。加快奶山羊存栏规模扩张,做强优势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县奶山羊存栏达到11万只,羊乳产量达到2.64万t,养殖环节产值达到4.21亿元。逐步建成总量稳定,质量优质,供给充足的优质奶源基地。
3.3 加大培训力度
首先采取 “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方法,组织县镇(办)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请专家教授培训授课,有计划多层次的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不断加强和提升畜牧兽医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建立技术人员包联机制,与养殖户结对帮扶,挂钩服务,深入养殖场 (户),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养殖户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实现奶山羊生产的科学标准规范化,促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最后是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绿色可持续循环一体化模式,实施粮改饲项目,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高产优质苜蓿为主的牧草种植加工,指导养殖户狠抓全株玉米青贮,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全面推广配合饲料养畜,提高饲料报酬发展粮草畜循环经济,力争达到羊均3分草200kg青贮饲草,切实解决奶山羊养殖饲料问题。
3.4 激活乳品加工企业
县委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名牌乳品企业,采取合资、合作或者投资入股等形式,为康泰乳品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逐步壮大产业集群,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3.5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镇 (办)各部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争取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信贷资金项目向奶业倾斜,重点对新建、改建的奶山羊现代畜牧业园区和规模养殖小区进行奖补;落实政策性畜禽养殖保险补贴;引导帮助奶农加大投入力度等办法,提高奶山羊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3.6 增强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组建奶山羊产业联盟组织,按照服务自律维权的原则,整合全县规模养羊场 (小区),与乳品加工收购企业签订合同,对羊奶实行最低保护价订单销售,降低市场销售风险;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履行畜产品安全监管职责,一方面,严密畜产投入品监管,强化生产、拉运环节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管,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羊奶收购人员的监管,建立信用登记,信息备案,完善定点收购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达到保障散养户利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