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8-01-18张泽勇
刘 慧 张泽勇
(1沧州市新华区农业局 河北 沧州 061000;2献县农业局 河北 献县 062250)
玉米粘虫俗称五色虫、夜盗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食量大、食性杂,被列为全国性重大农业害虫之一。是危害玉米叶片的主要虫害,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一般地势低洼、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1 危害特点
玉米粘虫以幼虫危害叶片,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危害,后爬至叶面分散为害。幼虫具有畏光性,白天潜伏在玉米心叶或土壤裂缝中,一般在早晚活动,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白天也能为害。具有群集迁移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1~2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或形成小孔,3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5~6龄进入暴食期,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分叶片,只残留很短的中脉。
2 形态特征
玉米粘虫成虫体长17~20 mm,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卵为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黑色。初孵幼虫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蛹体长约20 mm,红褐色,有光泽。
3 发生规律
在河北一般1年可发生3代,沧州地区以第三代危害夏玉米为主。二代粘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盛发期,以危害春玉米为主。三代粘虫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幼虫集中发生期,以危害夏玉米为主;如果5、6月份雨水偏多,会造成二代虫量增加,对麦田套作玉米及其他春播作物威胁也大。
4 防治方法
4.1 物理防治。①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每50~100 m可挂1盏诱蛾灯,高度要高于玉米苗50~100 cm。②稻草把诱卵。把喷洒糖醋液的稻草松散地捆成小捆,插于玉米或水稻田间,长度高于植株15~30 cm,5~7 d换1次,换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
4.2 农业防治。①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玉米秸秆,以杀死潜伏在秆内的虫蛹。合理轮作,浅耕灭茬,减少成虫基数。②中耕除草消灭幼虫。在粘虫幼虫发生期,根据土壤墒情可利用中耕除草的方法把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死幼虫,同时也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加了幼虫死亡率。
4.3 化学防治。3龄前幼虫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 000倍液;灭幼脲悬浮剂8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 000~1 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