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18姜淼
姜 淼
(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得到保障。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受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增长,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隐患。当前农业生产的目的不仅仅局限在增加农产品数量上,更深层次地是提高农产品质量[1]。而事实上,我国农产品规格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成为当前的热点。随着人类分工的日益精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与食品相关联的环节越来越多,因此,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且遍布整个生产链条。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对策。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生产过程
农用物资简称农资,一般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农业生产上常见的农资包括农药、化肥等。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可避免,但化肥和农药长期不合理的施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而且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严重隐患。
1.1.1 农药的使用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喷施农药是为了预防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但过量或是不合理用药往往会导致农作物和土壤中残留农药,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目前有些农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增加产量或效益,滥用农药。据统计,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施用到土壤中后约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其余大部分随农作物带到农产品中。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农药170万t中大约30%含有有机磷,毒性的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很大影响[2]。
1.1.2 化肥的施用
施用化肥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施肥过多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对作物产量增加无意而且会降低作物品质,严重还会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氮肥施用过多会增加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长期食用使体内累积亚硝酸盐,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
1.1.3 抗生素的应用
使用抗生素可降低生产成本,但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再次成为食品安全焦点问题[2]。菜农为了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过量、过频繁地使用激素,虽然达到催长、催熟的目的,但不良的后果也较多:(1)使蔬菜中水分含量增高,有效营养成分降低,不耐储运,品质变差;(2)抗生素残留可引起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3)高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瘦肉精会导致人的心率加快、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尽管国家对兽用抗生素使用早有规定,但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及有效监管,养殖业存在抗生素使用过量甚至滥用等问题,人吃后,造成人体抗生素超标,而且会逐渐在体内蓄积导致各种器官发生病变。
1.2 加工过程
作物的种子、栽培季节、种植设施等种植影响因素和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农艺管理技术以及产品采集后商品化处理,如加工、包装、预冷、运输、贮藏等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在操作过程中,一些环节还没有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有些农产品在加工、包装、存储、运输过程中由于设备、工艺操作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的“二次污染”严重。
1.2.1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口味、延长食品保质期或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是加工食品不可缺少的配料,添加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存在着不遵守添加剂的使用规范、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食品添加剂1500多种,含添加剂的食品达1万种以上。由于添加剂的安全性不是100%,若使用不当,会危及健康。食品添加剂的长期、过量食用能对人体带来慢性毒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1.2.2 接触污染
接触污染是指通过环境污染、含金属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食品加工设备、包装材料、容器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对食品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可能表现为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性危害的存在。
1.2.3 物理性物质的引入
物理性物质主要包括碎骨头、碎石头、铁屑、木屑、头发等其他可见异物,它的特点在于能被消费者看见。因而,也是消费者经常表示不满和投诉的事由。物理性危害同样也会对食品造成污染,损坏消费者的健康。
1.2.4 辐照
食品辐照技术是利用射线对物质具有穿透性的特点,杀死食品中寄生的昆虫和致病菌,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延长食品保藏期的加工工艺。大量研究表明,辐照在规定剂量下基本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剂量过大会造成食品致癌物、诱变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生成。
1.3 环境的影响
1.3.1 养殖废弃物
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t动物粪便[3],由于大部分地区种养殖场地的分离,大部分动物粪便没有被种植业利用,结果造成了农田面源污染。作为肥料被种植业利用的部分废弃物,由于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及合理的资源化利用。这些都会随着农作物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1.3.2 工矿废水污灌污染
污水中尤其是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有毒污染物,如汞、镉等有毒重金属,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很大,使农产品不符合食用和饲料卫生标准,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灌入农田,必然会伤害农作物,影响作物产量,直接造成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据调查,全国受浸染的耕地约0.1亿hm2,几乎占到了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
1.3.3 生物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因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真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等,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也较大。真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性污染。如黄曲霉素是众所周知最危险的真菌毒素之一,也是一种强致癌物,在花生、坚果等粮油类食品及其制品中常见。
2 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保障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全民重视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监督和参与。此外,公众科普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运用各类媒体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2.2 制定严格的农资产品使用标准
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始点和关键点,从这个层面上说,制定严格的农产品使用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地方农业部门要从源头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资产品的使用监管,定期对农产品使用的农药、化肥进行抽查和合法性及合格性检测,提高相关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和警惕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普及农资产品的使用知识,开展农资产品使用培训,提高农户对农资使用标准的认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受污染的机会增多,导致农产品面临更多有害物质的侵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种植户、农业企业看重经济效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才能有效控制农产品的污染。
2.4 发展集约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两亿多的散户,散户数量大、流动性强、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尽管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和监管力度,但目前依然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最难的阶段。提高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是解决小而多、散而乱的源头监管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适度规模可溯源机制是源头管理的一大利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企业,可以将两亿多散户适当集中,降低分散性、流动性,提高可控性,同时可溯源机制的构建和实施也有利于对源头的追溯和监控。
3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把农产品安全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政府要发挥监督、追责职能,同时也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各个参与主体,包括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农产品安全。
[1] 彭丽.杨陵区规模化养殖场畜禽饲料及粪便中养分与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其环境管理启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 茹淑华,苏德纯,张永志,等.河北省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及变化特征 [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6):533-539.
[3] 刘荣乐,李书田,王秀斌,等.我国商品有机肥料和有机废弃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状况与分析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39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