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垃圾为资源
——贵州加速推进垃圾的水泥窑协同处置
2018-01-18李唯睿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唯睿
贵州在全国率先推行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成效明显,为全国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积累了经验。
近日,贵州省经信委发布《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贵州省探索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地方财政扶持政策建议,加速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成效——地方财政扶持政策呼之欲出。
一边生产水泥,一边利用水泥窑炉高温处置垃圾,既可解决垃圾“围城”的困扰,还能实现水泥工业的可循环发展,这一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技术正在贵州的水泥企业发挥经济和环保效益。
2015年,经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等六部委批准,贵定海螺、遵义三岔拉法基2个项目纳入国家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项目,为全国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积累了经验。
将垃圾变废为宝
走进位于遵义汇川区郊外的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所见之处绿树掩映,空气清新。一辆从市区开来的密封环卫车正慢慢倒车,准备进入垃圾预处理车间,将所运送的垃圾悉数卸下。
很快,一个大抓斗将垃圾送往垃圾坑内储存,这些垃圾在被破碎后,通过行车送入垃圾供料系统。经过数日的发酵后,垃圾和垃圾渗滤液将一同进入气化炉进行焚烧,产生的有害废气排入生产熟料水泥的水泥窑中,得到充分分解,分解后的生成物被水泥窑内碱性物料吸收固化,剩下的废气经水泥窑废气处理系统净化后排出。
透过玻璃墙,一个6层楼高的垃圾坑清晰在目,逾8000吨垃圾正在坑中发酵。隔着一层玻璃,两位工作人员操作着机械抓手,将坑中垃圾送入破碎机和气化炉,另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前监视着系统各项数据。
这里就是全国最大、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800吨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现场。
“水泥窑炉温有880℃,能够最大限度控制二噁英的产生。”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林介绍,由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垃圾,可以彻底处理掉垃圾日常焚烧时产生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和飞灰类物质。
陈林介绍,该项目由安徽海螺川崎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针对贵州省固体废弃物生态化处置的重大需求,利用水泥窑独有的高温、长流程与碱性环境特点无害化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处置后的产物全部作为水泥生产原燃料,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问题。
水泥工业的绿色转型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具有工艺技术较为成熟且设备改造相对简单的特点,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水泥窑投料口实施改造和添置必要的预处理设施,投资成本较低。”省经信委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邹奕介绍,同样是600吨/日的处理能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置方式投资需3亿元左右,且建设周期较长,建设用地至少需要18亩。
卫生填埋方式固然投资小,但是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因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将会是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
而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只需投资1.4亿元左右、投资建设时间相对较短且不需要增加用地,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
利用现有水泥窑设施来处置生活垃圾,能够避免新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土地资源的投入,减轻当地政府财政和土地压力,因此,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符合贵州省情和发展需要的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置方式。
“水泥工业是我省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产业,为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贵州省水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志宸介绍,新型干法水泥窑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生产优质水泥,而且具备协同处置城市固体废物的功能,成为净化城乡环境、消除环境隐患和美化环境的重要环保设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利用现有企业生产设施对固体废物进行协同处置,在满足水泥企业生产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环保标准的情况下,将固体废物作为生产过程的部分燃料或原料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因此,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没有对水泥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更多的是水泥工业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有效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和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动了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了水泥工业的绿色转型。
保护“绿水青山”
新时期,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路径是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创新驱动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加快构建贵州省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要求。2012年11月,贵州省第一条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建成并投入运行。
一层玻璃之隔,工作人员操作着机械抓手,将垃圾送入破碎机和气化炉。(省经信委资源综合利用处供图)
截至目前,贵州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污泥)项目共13个,项目总投资13.26亿元。其中,贵定海螺盘江、贵阳清镇海螺盘江、遵义汇川海螺盘江、遵义三岔拉法基(厂区)、玉屏科特林、平坝台泥、水城海螺盘江、习水赛德、黔西西南水泥项目等9个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日处理生活垃圾2950吨;另有4个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仍在规划建设中。
9个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建成的城市,对当地创建环境模范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保护绿水青山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以来,贵州每年安排近2亿元支持各个试点项目建设,其中0.5亿元用于支持县、镇(乡)、村的垃圾收储运送系统建设。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试点。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在所得税、电价等方面给予优惠。
2016年8月,工信部、财政部发文批复同意贵州省6个市(州)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试点方案,贵阳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示范项目,财政部同时下达项目补助资金2.3亿元,由贵州省统筹用于建立健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长效机制。
尽管已有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在环保方面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但水泥行业仍然被公众视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我们希望围绕水泥生产这个主业,来做一些配套,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等举措变害为利,补偿我们对生态资源的占用。”陈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