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信仰之基 铸党性之魂
——黔东南州以“铸魂行动”为抓手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018-01-18吴文仙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铸魂行动”从思想、作风、担当三方面发力,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在黔东南州“铸魂行动”大数据管理调度中心,打开“铸魂行动”大数据管理平台,全州党组织数及组织架构,开展“三会一课”等任务接收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未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为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模糊、工作作风漂浮、担当意识消退等突出问题,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2017年6月,黔东南州启动实施以“筑信仰之基·铸党性之魂”为主题,以“思想铸魂、作风铸魂、担当铸魂”为主要内容的“铸魂行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思想铸魂补足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培养“好干部”,必须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通过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和履职尽责的能力本领。
黔东南州“铸魂行动”的核心要义是补精神之钙、铸党性之魂,关键在于让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根本在于让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在“铸魂行动”中,凯里市强化“周末党校”学习,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作为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2017年12月9日,在凯里市第86期“周末党校”上,黔东南州委宣讲团成员潘贵春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讲,引起党员干部的共鸣。
“宣讲深入浅出,特别讲到乡村振兴战略时,我很是激动。回去要结合我们村的实际,进一步做好宣讲,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凝聚力量。”参加完“周末党校”,香炉山村党总支书记徐鸿来感慨地说。
凯里市“周末党校”只是黔东南州坚持将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创新学习形式,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上筑牢“党性之魂”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交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心感党恩。”2017年12月12日上午,黔东南州司法局“双领学、双点评”学习会上,普法办副主任吴争光在领学党的十九大精神时,获得感满满。
“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越来越强。”领学后,该局基层科年轻干部周一贵对吴争光领学内容进行点评,并分享了他对《亮剑》小说的读书心得:“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干警,要有‘亮剑’精神。”
黔东南州司法局在推进“铸魂行动”中,不断创新“学”的方式,丰富“做”的载体。明确每周二上午为干部理论学习时间,每次两名干部职工分别领学“两学一做”必学篇目和分享平时读书心得,并展开相互点评。做到对“学”“做”规定动作无遗漏,自选动作有亮点。
“学透了才会讲,会讲了思路才清晰,思路清晰了方能指导行动。我们要实现以学促优、以学促干,做会学、会讲、会用的‘三会’党员……”黔东南州司法局机关党委书记王勇说。
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分批次实现各类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全覆盖,启动大规模外派干部挂职锻炼,遴选州直部门党员干部到极贫乡镇和有深度贫困村的乡镇挂任党政副职,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锤炼了党员干部的品格意志。
作风铸魂践行为民宗旨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不够、作风漂浮、自我要求不严格等问题,黔东南州以“道路自信、行动自觉、文化自立”为方向,以“铸魂行动”为抓手,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正在抓的中心重点工作和岗位职责相结合,立足岗位作贡献、当先锋。
黔东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磊(左一)到锦屏县看望通过政府帮扶后搬进新区居住的贫困群众。(黔东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阴雨连绵的冬季,行走在黔东南州山水间,让人感到格外寒冷,但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这片土地上,党员干部苦干实干的作风与干劲。
“天气虽然冷了点,但我们推进脱贫攻坚的心是热的,办法一定比困难多。”2017年12月13日傍晚,镇远县报京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坤均,看着云雾笼罩的报京乡石桥村现代化蛋鸡养殖场坚定地说。
位于镇远县最南端的报京乡,是镇远县唯一一个一类贫困乡镇,贫困发生率39.99%,山高路远,土地破碎,推进产业脱贫缺乏先天条件,脱贫攻坚任务重。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必须抓好县乡领导班子这个关键。“以前不听话、不作为的干部,就到这里来;现在是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才到这里来磨练。”12月14日,在刚建成不久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何坤均告诉记者。
过去报京乡是有名的不稳定乡镇,基层组织“软弱涣散”,5年都修不通一条通村公路、人饮工程难以推进。经过阵地建设、调班子、转作风,如今,报京乡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新天地,干群关系也变好了。
“这是报京乡在‘铸魂行动’中,探索建立撸起袖子抓党建,为民服务在一线的‘十个一线工作法’带来的新变化。”何坤均说。
何坤均所说的“十个一线工作法”,就是领导在一线深入、干部在一线服务、民情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关系在一线融合、能力在一线提升、形象在一线树立、成绩在一线考核。
而由工商、食药监、质监部门“三合一”组成的天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合并之初存在人多事多、人心分散、貌合神离的情况。
“必须通过党的组织领导,凝聚人心。”天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仁智说,“我们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把‘铸魂行动’纳入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
天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远口分局副局长彭美莲的转变就是“铸魂行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鲜活例子。
长期在局机关工作的彭美莲,一年前被派到远口镇分局工作。“父母年纪大,孩子年幼,当时很焦虑、想不通,表现为工作上有怠慢,在言语上有抱怨。”回忆一年前的自己,彭美莲还一脸惭愧。
通过“铸魂行动”的学思践悟,到分局一年多来,彭美莲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变化,工作上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她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式服务为主观能动性服务,在远口镇二三十公里的村组一次又一次进村入户为民服务。局机关开展的各项活动她也是标兵。”杨仁智肯定地说。
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职责,黔东南州进一步深化机关单位执行力、创造力、公信力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州委十二项规定,推动机关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工作作风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文朝荣式好支书”陶光荣(左一)带领村民修“功夫栈道”。(金可文 / 摄)
担当铸魂点燃干事激情
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中,基层党组织既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才能让“基层”成“基石”。
在三穗县流传这样一句话:“颇洞村有个好班子、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我以前创办过合作社,摸索出一定的经验。于是,就萌生了党支部和合作社融合共建的念头。”颇洞联合党总支书记、颇洞村党支部书记吴富才说。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自2013年吴富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村支“两委”带领全村群众找出路、谋发展、奔小康,采取“党社联建”发展模式,领办成立了农峰专业合作社。
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初一家合作社发展成如今8家公司、12家合作社构成的颇洞集团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村级固定资产增至6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710元增加到12690元。
“党社联建”发展模式运行以来,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在持续深化“党社联建”模式基层上,颇洞村又探索出“支部带实体、强村带弱村、能人带群众”的“三带”党建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抱团脱贫的富民强村之路。
“支部带实体,分散资源聚起来;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活起来;能人带群众,辐射带动富起来。”吴富才说。
在推进“铸魂行动”中,2017年6月,颇洞村在联合党总支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建立了跨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区域联合党委,探索实行党员组织生活联过、流动党员联管、党员发展联审、重大事项联议的“四联共建”机制,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找到对接点。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看干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必须注重激发和调动党员脱贫攻坚积极性,强化党员致富带富牵引力。
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65岁的老支书谭洪开就是村里致富带富的典型。这位20多年来一直在基层进行柑橘养护、推广的老党员,不仅让渡马柑橘闻名于贵州、湖南等地,他自己也获得贵州省科技示范户的称号,村里的果农兄弟也都亲切地叫他“谭大橘”。
“一朵花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才能致富奔小康。”谭洪开说,“我要尽我所能,为我们产业扶贫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产业蒸蒸日上,共和村坚定了发展自信。作为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共和村,为了在2018年脱贫摘帽,正因地制宜,发展“一花(功夫菊花)、一果(凤柚)、一旅游”特色产业。
“除了橘子种植技术培训,谭洪开还将自主创新的柑橘技术推广到全镇柚子的种植,带动农民增收3万元以上。”渡马镇党委书记杨长燕介绍。
在脱贫攻坚的“大考”中,黔东南州、县、乡、村四级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建强党建扶贫作战“指挥部”,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其他班子成员带头领任务、抓项目,指挥协调各级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合力攻坚的格局。
黔东南州党员干部紧扣“学”的内容、“改”的要求、“做”的标准,争做时代先锋和人民楷模,涌现了吴富才、谭洪开等一批勇作为、能干事、敢担当的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