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阔步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01-18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8年1期
关键词:草海贵州文明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思瑾

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努力向中国乃至全球提交一份有分量的生态文明建设“贵州范本”。

从“人进湖退”到“候鸟天堂”

2017年12月,贵州威宁草海迎来了候鸟进驻的最高峰——飞抵草海湿地的候鸟230多种,数量达十万余只,为历年同期之最。

上世纪50年代起,围湖造田、人口搬迁,1972年,草海水域面积仅存5.9平方公里。人进湖退,草海湿地和水鸟几乎全部消失,生态系统一度濒临崩溃。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如何留住草海这颗“高原明珠”,守住候鸟越冬的家园?历史给贵州出了一道必答题。

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草海办,实行“厅市共管”,出台《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八大类项目”……30多年来,贵州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扛起历史的重任,以实际行动作答: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草海的生态在一天天好转。

2017年的冬天,来此越冬的珍稀鹤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占了全球总数量的五分之一。但黑颈鹤们却再也找不到守护它们20年的草海义务环保员臧尔军。臧尔军生前,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撑一叶小木舟,载着几十斤玉米驶入草海深处,给栖息在此的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投食,直至2017年3月逝世。他曾说:黑颈鹤认得我,这是我一生最自豪的事。

用尽一生守护候鸟,贵州人对自然的爱如此深切。草海故事折射的仅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贵州很早就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理念,并于2015年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20余万人上山植树,带动全民“植绿添绿”。

如今,贵州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6%,主要河流14个出境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可饮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是有无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贵州人义无反顾地“宁要绿水青山”、坚持不懈地“植绿造绿”,黔中大地才会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从司法探索到制度保障

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探索跨区域集中管辖、推行环保案件“三诉合一”、推行“诉前禁令”、创设“第三方监督”“专家介入”机制……10年来,位于贵阳清镇红枫湖畔的中国首家环保法庭,为开展环境案件审判大胆探索,创下多个国内首例。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罗光黔坚定如初:“生态环保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法律使贵州“护绿”有了基本遵循。而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则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4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GDP考核”变为“环保问政”,倒逼地方政府向“绿色政绩”转轨。

2016年8月,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保护责任清单”“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长制”等多项制度、实施意见和方案随之相继出台,贵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7年2月,《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划定禁止开发区、5000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占全省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贵州的环境资源将得到永续利用。

2017年冬天,来贵州威宁草海越冬的珍稀鹤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占了全球总数量的五分之一。(沈光勇 / 摄)

2017年3月,《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提出通过一系列重点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省自然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好制度落地开花还需“强监督”来保障。2017年12月,贵州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试行)》,促使赔偿义务人落实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责任,及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一系列生态领域改革制度和措施,贵州将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美丽贵州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地处西南喀斯特地貌的贵州,多地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尤为严重,曾一度处于“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恶性循环中。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贵州省成功总结出岩溶地区半石山生态型用材林、金银花、花椒名特优新经果林、薪炭林,探索林竹、林药、林果、林草、林菜结合等治理模式,既恢复植被,又增加农民收入。如今,贵州已形成以粮食、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烟草、马铃薯、精品果、中药材和核桃9大类为主导产业,优特色食粮、油料、特色养殖、特色渔业和林业特色经济5大类为特色产业。

贵州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不以生态赤字为代价,做强做优生态长板,补齐补足贫困短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画上等号。

2017年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这是贵州持续追求绿色发展的又一次重要举措,也是贵州再次奏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贵州正努力向中国乃至全球提交一份有分量的生态文明建设“贵州范本”。

同时,每年举办一次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历经8年发展已成为面向世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中国窗口”。

这扇窗口中,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中国声音”,有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最合宜的生活方式的“中国行动”。

专家点评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而现时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重大判断和部署,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按照这一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草海贵州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贵州威宁草海迎来5万余只候鸟越冬
归来吧!精灵(连载七)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黑颈鹤守护人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