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创客培养体系的建设
2018-01-17李宁
李宁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院校创客培养体系建设,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院校创客培养体系建设策略: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好创客培养体系建设规划;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导师团队;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营造创客成长空间;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创新校园创客培养机制。
【关键词】职业院校 创客 培养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70-03
“创客”(Maker)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DIY文化,而严格意义的创客普遍认为是源于2001年由美国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以个人创意、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理论的Fab Lab创新项目。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发起的“全美创客行动(Maker Movement)”发展迅速,推动美国高校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作为培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创客教育的概念虽然是在2012年才正式提出。但早在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颁布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提出了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长(院长);同时,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地要改善创业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政策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加大支持力度。可见,从国家、地方到职业院校都对致力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达成了共识。
一、职业院校创客培养体系的结构分析
职业院校的创客培养体系应该是结构严谨、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有机系统,既包括硬件设施、软件,也包括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组织。从知识转移的构成要素来看,创客培养體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即知识特性、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转移环境和转移模式。
(一)创新创业知识和素养是创客培养体系的核心
创新创业知识和素养是每个创客必须具备的,也是将创客培养体系各个部分和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的核心要素。创新创业知识不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理论表述或案例分析,还包含创业导师对知识的演绎、创客团队对知识的验证实践和体验过程、课内课外的实践环境的支撑等,也就说创新创业知识的载体除了书籍,还要借助于创业导师、创客团队、设施及环境等媒体来进行演绎和转移。另外,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训练和培养出个人创新创业的素养。
(二)创业导师团队是创客培养体系的关键
创业导师是创客培养体系中最具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因为,创业导师既是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创客团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者,还是校园创新创业环境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可以说,创业导师团队主导创客培养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团队成员可以包括专业教师、企业管理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政府公务人员、辅导员及相关教辅人员。
(三)创客团队是创客培养体系的前提
创客团队是创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创客培养体系的前提。青年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的群体,由他们组成创客团队可以在寻找项目时相互启发,迸发创意;在项目论证中分析问题,寻找商机;在实施项目中相互激励,协同工作。项目运营过程中既有沙盘演练,又有市场实战,使创客在创业项目中获得锻炼,在创客团队得到成长。
(四)创客成长环境是创客培养体系的基础
创业项目的运营离不开创客团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来自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支持。职业院校培养创客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时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才能打造出有利于创客成长的环境,夯实创客培养体系的基础。环境硬件包括创客团队项目孵化和经营场所、实验生产设备设施等,软件则包括创业导师资源、校企合作基础、教改活动和舆论氛围等。
(五)创新创业知识的转移模式是创客培养体系的实质
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与获取与传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创新创业知识的转移有赖于导师团队依托校园的创业环境,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再加工,然后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团队协作,指导创业实践等方式,进行创客和创业团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将创新创业知识的转移归纳一种既具有理论依据,又包含有经验总结的模式,构成创客培养体系的实质性内容。
二、当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但是从目前各校推进创新创业改革的情况看,不但存在着许多认识的误区,也遇到了诸多障碍,最终影响到创客培养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一)创新创业教育没有长远规划,改革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为了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各职业院校积极行动,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具体教学过程由院系专业教研室负责实施。同时,大学生校园创业项目由团委、学生会管理,毕业生就业创业则由学工部门来管理。看似各项工作都归口管理,但事实上,多部门的各管一块,不但使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整体的规划,而且,各部门的改革工作也不能协同并进,一些改革举措的实施由于缺乏部门间的协调,最终无疾而终,或者效果大打折扣。
(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使得师资短缺成了短时间无法突破的瓶颈。于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成了创新创业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学内容也被简化成原理讲解、案例分析、流程说明等,最后的考核形式也以理论考试或创业计划书为主。这样一来,不但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也非常不利,更为严重的是,形式上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会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名存实亡,甚至是停滞倒退。
(三)创业导师团队建设滞后
创客团队的指导老师基本上都是由专业教师来担任,虽然他们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从创业指导的能力、素质和时间精力投入的要求来看,大部分专业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创业全程的指导工作。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修和培训,没有分工明确、有效协作的导师团队,成为许多职业院校创客培养体系建设的软肋。另外,创业导师团队中缺乏来自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师资,或者无法有效组织利用相关社会资源,或者无法保持社会师资的稳定性,都会降低创业导师团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虽然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工作室)等环境设施已经成为众多职业院校号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标配。但与这些硬件相匹配的“软件”,却因为缺乏人、财、物和信息的持续投入而难觅踪影,包括对入驻项目团队的管理和指导,校园市场环境的培育,创业讲座和创客沙龙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舆论氛围的营造,等等。缺少了这些“软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硬件设施就是徒有虚表,或者会沦为学生“摆地摊”的跳蚤市场、“休闲聚会”的水吧。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改革结合难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改革隔离开来,在许多职业院校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急着要进课堂、进校园,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专业教学改革重任在肩而步履蹒跚,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将两者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推进,确实要求过高。但人为地切断两者的联系,或分成两项平行的工作来推进,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时候变得可有可无,或者仅限于书面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的展示。
三、职业院校创客培养体系的建设策略
作为面向社会技术技能岗位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无论是在学生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方面,都具有建设创客培养体系的独具优势。因此,职业院校应立足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理念,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完善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坚定教学改革的初衷,不断拓宽创业发展的通道,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好创客培养体系建设规划
职业院校要建设创客培养体系,上至学校管理层,下至教师个人,都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学校层面要按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做好创客培养体系建设的规划,包括目标设定、预算投入、资源整合、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配置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除了安排相应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还要鼓励和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讲授,把校园创业项目引入课程实验或专业实训环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的激情。同时,将思维方法、团队领导能力和抗挫能力等训练项目,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导师团队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资源丰富,在规划建设创业导师团队时,要在配置好校内师资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兼职教师、校友、行业协会和政府官员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丰富校外导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创客团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更丰富的项目运营、团队管理和市场竞争的经验。另外,学校还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校内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创业导师团队成员创造到企业、行业和政府挂职锻炼的机会,以提升导师团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营造创客成长空间
除了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工作室)等場地和设施,职业院校的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所也可以为(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71页)校园创客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创业导师团队一方面要指导创客团队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起校园创业环境的建设任务,有条件的院校可设置专门人员或机构负责协调创业园区各种资源,给予创客团队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支持。另外,学校还要重视校园创新创业舆论环境的打造,通过电子屏、版报、广播站、网站、公众号等传播媒介,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优秀创业校友的宣传力度,为创客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五)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创新校园创客培养机制
区别于本科院校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紧盯本地市场,指导创客团队依托合作企业的资源从校园创业项目起步,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通过各类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发掘独具创意、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通过校内孵化培育,引入创业基金支持,扶上马送一程,让创客团队在创业过程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研.大学生创客培养困境及出路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
[2]李菲,张润昊.高校“创客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6(10)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