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8-01-17刘结玲
刘结玲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思想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为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提供借鉴经验和相关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 “1+1+n导师制”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05-03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积极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职业人才一定是从生产过程与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然而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在高职院校应用型及职业化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高职院校“1+1+n导师制”的内涵
第一个“1”是高职院校各年级辅导员。第二个“1”是高职院校为每个班级配备素质及业务能力较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方便学生个人更细致化的管理和指导,如职业规划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选择,生活需求及班级建设等,形成与教学良性互动。“n”是指从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始,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需要,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聘任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就业导师、毕业论文导师,甚至毕业后的学生生涯持续导师等。高职院校通过构建 “1+1+n导师制”团队(如图1),开展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等,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笔者于2017年6—7月,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3000余名应届毕业生按照20%的比例,抽取其中的600名毕业生作为分析样本,涉及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物流管理等专业,有效回收问卷441份,通过分析整理,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第一,年级辅导员及班主任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突出。调查显示,有68.53%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在大学成长过程给了自己很大帮助,有57.9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时会想到辅导员。这也表明,辅导员及班主任是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的直接引路人。
第二,创新创业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实践经验(占80.36%)。多数毕业生认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高,专业覆盖面窄,社会实践参与度不高,开展社会实践学时不够,对企业的运营以及组织结构不是很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很多还停留在课堂理论阶段,缺乏创业的教学案例以及真正的实践经验。
第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调查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列入专业课教育中,虽然学校已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以选修课、考查课为主,课程类型单一,有62.56%的调查者对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持“无所谓”态度,仅有18.47%的学生认为“绝对有必要”。可见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有46.12%的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指导能力达到“良好”水平,达到优秀的仅占11.26%。由此可见深受学生喜爱和好评的、真正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优秀师资水平仍有待提升。
第五,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超过一半的调查者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一般”,仅有10.25%的学生认为氛围“浓厚”。学生认为氛围不够浓厚表现在学校宣传力度不够、课堂学习不够深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业覆盖不广、学生积极参与性不高等。
三、高职院校“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时间段划分,主要分为大一“成长阶段”,大二“专业学习阶段”,大三“素质能力提高阶段”,“1+1+n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时间 导师构建 培养阶段 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 第一个“1”+第二个“1” 规划发展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定位;生活引导;心理健康疏导 心理、生理健康成长
第二学年 1+1+n导师制 专业学习、科研项目、 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翻转课堂、网络辅导等);教学内容完善、项目驱动(如参加技能大赛、科研课题等) 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学年 1+1+n导师制 能力提升、企业项目 申请创业项目,开展社会实训和实践;毕业论文、顶岗实习、职业证考试和继续深造指导 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毕业后 1+1+n导师制 反馈评价 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挑选优秀毕业生指导在校生开展科研、创业和就业活动
四、高职院校“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视。通过调查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已认识到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没能足够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未能做出正确的定位。创新创业人才是高职教育应有的本职和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采用多种途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职院校应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系统化的体系并真正落地。如在“1+1+n导师制”的引领下,采用“订单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向式”等方式培养学生。做到“三进三出”人才培养—— 企业专家进课堂、工作流程进课堂、工作任务进教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实践走出校门、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做到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同时,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模式,根据专業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案例讨论、场景模拟等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最后,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以学生掌握技能适应社会为标准,强化教学过程控制,最终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创新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一是定位课程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实时引入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按照社会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增加创新创业教材及课堂案例的比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件、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教学资源优质化。其次,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探索先进性、开放性、网络化、现场化的教学模式,重构师生关系与学习生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时空开放、全方位开放,实现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学深度融合。
(三)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突出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作用,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通过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一是建立并强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情景化、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环境职场化。二是提高校企深入融合。高职院校要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政府、行业、企业等资源,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市场最新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专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载体,打通校园文化与社会经验之间的隔膜。三是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技类”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赛、挑战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广告创意大赛、商务礼仪大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四是扶持学生创业实体项目。高职院校应在启动经费、工商税务、创业场所等方面大力扶持具有可行性、有良好创业前景的创业项目,使之从“种子”孵化成创业实体项目,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与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四)打造“1+1+n”德才兼备、责任心强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导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1+1+n”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败。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导师培训,明确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就业导师等导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明确导师“导什么”“怎么导”。作为导师,要直面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材施教,从生理、心理、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就业等方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导师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政治和业务能力,起到真正的人生导师作用。高职院校导师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进行:一是“走出去”,依托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到行业或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跟岗实习,或依托学校资源,教师到校外进行培训学习。此外,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课程培训、技术服务以及承接横向课题,同时,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与鼓励教师深入学习,提升技能。二是“引进来”。通过聘用制、合同制等方式引进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进校园、进课堂,或成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创新创业实践性教学,不定期开展行业动态讲座等。三是建立“传帮带”制度,以老带新,以优带弱。安排行业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不定期开展行业企业交流探讨,不断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四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如辅导员技能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平台的作用,从而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五)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凝聚及激励作用。高职院校要搭建创新创业环境平台,构筑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一是通过提炼与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如校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将校园文化宣传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沙盘模拟大赛、市场营销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PPT.VCR大赛等,引进企业创新创业讲座、报告会等,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潮。三是建立创新创业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列入个人档案;建立导师的创新创业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导师绩效挂钩,双向促进创新创业技能。四是树典型。通过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引进创业成功者专场讲座,用成功案例鼓励大学生敢于创业,学会创业。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大力宣传創新创业教育。利用QQ、微信、橱窗、报纸等多渠道宣传创新创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报告会、沙龙、论坛等,在校园内塑造创新创业文化标志、文化元素等,让创新创业成为校风建设的重要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抓住国家助力职业教育之契机,转变人才培养认知,更新办学理念与方法,优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搭建校内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实训平台,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逐步构建“1+1+n导师制”长效机制,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地培养品德素质强硬、专业技能扎实、实操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秀丽.民办高校本科生1+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4)
[2]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3]张细淼.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