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路径

2018-01-17方雷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型高校

方雷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提出在建设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中要反客为主,改变附庸式地位;化虚为实,摆脱形式化印象;多元融合,走出模式化阴影,并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探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师生认同、优化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模式等措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人才培养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076-03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应用型高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补齐校园文化建设短板。本文拟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进行微观分析,以便探明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向度及其实践路径。

一、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序幕。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主要包括地方普通高校转型、高职院校转型升级以及新建应用型高校等三种类型。这些应用型高校文化底蕴积累不够丰厚,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全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校园文化氛围,造成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鲜明、特色不突出,未形成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高校的科学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需要。我国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还不深厚,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不少高校依然沿用传統模式,大多未从整体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新一轮的统筹规划,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处于孤芳自赏的游离状态,不能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另外,由于我国应用型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建设任务相对繁重,与其他工作相较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效果,一部分高校在战略选择上存在短视现象,在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集中精力打基础、保稳定、建平台,优先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点工作。

(二)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有的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来具体负责,还有的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直接由学团部门予以落实,其他教学单位和行政部门仅仅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时进行简单性配合,造成校园文化建设被简单理解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或者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内涵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否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应具有的层次性和全面性。以教务管理部门为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和实施者,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等工作中是决不应该存在门户偏见的。但实际上,各教学单位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补台意识往往不强,还不能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自觉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或本部门的业务范畴,从而形成合力使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也是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重数量而轻质量,重娱乐而轻专业,缺少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特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不高。

(三)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模式化、同质化的“三化”现象,主要以团组织、学生会干部为主导,专业教师不能甚至不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更多局限于思想教育类和文体娱乐类活动,而不能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地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辨识度不强,尤其缺乏个性化色彩,主要表现是不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有机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建设“顶天”但不“立地”、务虚但不务实。多数学生仅凭个人兴趣选择是否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中去,造成校园文化育人的受众面有限。学生往往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被动接受各种安排,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获得感不强。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自己无关,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影响专业学习。

二、对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一)要反客为主,改变附庸式地位。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必须从根本上破除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既要做到“入乎其内”,又要做到“出乎其外”。其中,“入乎其内”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适应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持续发展;“出乎其外”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要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全局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力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想境界。校园文化建设从来不是亦不能独立于人才培养工作之外,二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互融互通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人才培养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关系。

(二)要化虚为实,摆脱形式化印象。有的应用型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往往止于喊口号和表决心,虽然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但具体落实效果却大打折扣。建设校园文化既不能热衷于做有名无实的表面文章,也不能片面追求内容庸俗化和传承碎片化的流行文化,更不能一味崇拜权威而采取“拿来主义”,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化现象。必须自觉摒弃功利化思想,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把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方式之中,体现在办学管理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连接办学历史与未来发展的一条个性化通道,成为每一位师生埋藏心底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

(三)要多元融合,走出模式化阴影。校园文化绝不是孤立于校园内的封闭文化,并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可以套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必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过程中不断吸收、整合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自我封闭,而要注重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学会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增进异质文化间的相互认同。尤其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重视从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找准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契合点,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在人才观念、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真正使多种文化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搭建起多元文化融通发展的桥梁。

三、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等战略规划性文件中列出专门条目,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予以明确,要求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整体素质教育工程,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素质。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科学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和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结合工作实际,分阶段将各项目标任务在年度工作要点中予以体现,并具体分工给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位。

(二)凝练大学精神,强化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原办学地点在南宁市安吉校区,由于存在办学空间狭小等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于2011年9月起启用了扶绥县空港校区。以新校区建设发展为契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办学規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于2014年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后保持稳定,本科专业数从2015年首批举办的4个增至15个。经过长达15年的高职高专办学阶段,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现已迈入“本专并举、专本融通”的办学发展新时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要实现“十三五”时期所确定的建设成为在区内外有影响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的奋斗目标,必须牢牢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让他们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支持学校的办学发展,自觉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办学发展同步起来,携手画好“同心圆”。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新形势下,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提出了“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方向。为更好践行这一理念,南宁分校在继承桂林理工大学本部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集师生之智,聚群众之力,凝练并确立了校训、校风。其中,校训“德以至诚,学以敦行”是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建校至今,历经几代人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南宁分校办学和师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倡导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校训的确立引领了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也为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论能力”的大环境下,“诚实、务实、扎实;敬业、乐业、创业”的校风已然成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在端正教风、培育优良学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优化育人环境,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致力于构建具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自身办学特质的校园文化体系,使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通过实施校园景观育人化工程,充分发挥寓教于“景”的独特作用,做到用文化引导人,用文化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013年以来,学校相继启动了校园楼宇道路凉亭命名工程、慧智园广场改造工程、景观石建设工程、校园植物注释工程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项目,生动、鲜明地彰显了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2014年,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空港校区被自治区绿化委员会、自治区林业厅授予广西“森林校园”荣誉称号。在改善校园人文环境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育人功能,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空港大讲坛、网络文化节以及科技活动月、社团活动月、读书活动月、安全活动月等不同主题贯穿全年的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参与人数众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在师生中具有良好口碑,使学生在活动之中不知不觉成为校园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捍卫者和创造者,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四)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质量。过去单纯以兴趣为导向的社团建构方式由于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其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大多数由学生干部自发决定。指导教师多为团学干部,其自身知识结构具有局限性,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指导往往脱离专业实践,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现实需要。即使由专业教师兼任社团指导教师,又因认识不高、动力不足、行动不力,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专业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才是主业,兼任社团指导教师只是额外任务,一般不列入教学工作量,可干可不干,或者说干好干坏一个样,当指导教师反倒成了彻底的良心活。这就造成不少协会,尤其是与专业结合较为密切的协会,长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为了积极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社团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利用“团队+协会”的形式,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形式,把单纯以兴趣为主的学生专业协会变成以任务为导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同步开展、共促共赢。这样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找准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还注重以“团队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两个团队”,即教学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通过“两个团队”的融合发展,做到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起来,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增效器,真正实现让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严.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型高校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