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生观及其中国表达
2018-01-17李静
李静
摘 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至高命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关注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逻辑前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时代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积极探索其科学内涵及时代表达,对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发展和解决具有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民生观;科学内涵;以人民为中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在于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视角分析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其现实基础和理论源泉是人类历史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实践。因此,从“解释”世界进而走向“改变”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自觉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至高点上,为人类历史变革发展的基本格局作了伟大探索;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为人类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否解决好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牢固树立人民主体观、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意义。
一、逻辑前提:人的生存与发展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19在人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人的一切生产活动的最原初动因是为了满足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存需要是通过协同劳作来实现的,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人们表现出动物式的本能力量,是一种原始的丰富性。自然界仅仅是人为了自己肉体生存需要的对象,自然物对人而言只有使用价值,成为人索取的惟一对象。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软弱无力,只有结成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才能维系原初的生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狭隘的、严重的依赖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为促进生产力和人的其他主体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往、个人之间形成了全面的生存发展关系、整个社会体系逐渐趋于成熟。个人独立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人格。个人的独立并非实质上的独立,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之上,人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其他社会成员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追求的需要与已经获得的满足之间不断产生新的矛盾,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生产力这个具有变革的因素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二、现实基础:诉诸实践改变民生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是以实践为生存本性的存在。作为新唯物主义基点的实践概念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便是表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不能满足于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存在和条件,不会甘心仅仅顺从自然本性所规定的生活。人所需要的一切归根到底要以自然条件为依据,但这种需要的满足必须凭借劳动去进行创造,这就是人的实践本性。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生产与交往的实践。随着生产与社会交往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结果,在当代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化进程,体现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奴役的全面展开,人被全面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资本的全球化,导致国家内部资本对劳动的奴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奴役。在这种“非人”的状态下,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从根源上瓦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人们在生产实践的过程,逐渐提高对客观必然性的驾驭能力,积极扬弃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会逐步實现自由而自觉的生活。因此,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三、价值旨归:人的自由和解放
人类社会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创造了满足人们生活发展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现实基础。但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直接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生产而生产,最终会以牺牲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为代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被扬弃和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使自由的个人拥有富裕的时间创造美好的生活,在科学、艺术和交往等方面得到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适然而自得,形成自由全面的发展状态。
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人们越来越自觉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解放。在自由王国,人们能够自由运用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能够自如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因而能够作为自由主体自觉创造自己的历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民生观的价值追求,随着人们活动方式的改变,
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社会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成为直接社会性的人,成为自认、社会和自己本身的主人。“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生产力增长的根本动力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前提与目的,未来社会不仅完全突破了“自然共同体”的狭隘限制,而且从根本上超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局限。“真正的人类历史时期”由此开始。
四、时代新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现实的个人活动所构成,马克思民生观高度关注人的生活发展状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中,积极探索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由。历史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其一,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通过劳动获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需的吃穿住行,从而为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其二,人民群众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为社会精神财富贡献力量,通过生产实践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其三,在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为社会变革充当了积极的角色。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演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构建了社会关系,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改进,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实现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39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人民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有力后盾,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不断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物质文明方面,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益;精神文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精神养料。社会文明方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改善民生,保障人们的生活需求,使全体人民在新时代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生态文明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与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是立足现实而又追求理想的。美好的未来生活需要“现实的人”不懈努力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理想境地的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持久的、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