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2018-01-17马俊鹏
摘 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并且参照物流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是我们努力完成的工作任务。本文以“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教学项目为例,探讨课程建设的思路及实现方法,并以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为依据,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习情景;岗位分析
一、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础工作是进行行动领域分析(见图1);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列举物流工作岗位,归纳各工作岗位具有普遍性的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将行动领域内容整合为学习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教学内容设计要求课程内容应体现能力本位,将岗位需求作为依据,从企业工作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系统化设计,企业一线专家参与学习领域构建尤为重要,需要打破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在复杂的工作中拥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
标准的工作過程具有节点、方向、工作量和成果四要素。 综合性服务流程往往包含多个工作过程。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与生产(服务)流程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工作过程是人的技术活动,有一定的主观个体差异;而生产流程比较客观,取决于物质规律。其次,手工业特征较明显的职业工作流程由一人完成,工作过程有可能与生产流程一致。
(二)工作过程课程设计规划6阶段
基于上述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及规划应当保证“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任务过程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这就是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著名的6阶段模型。
二、物流工作岗位分析
通过赴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及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对物流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及所需知识、技术、能力等进行整合归纳,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相近且交叉重叠较多的十四个基层操作和管理岗位作为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可实现本专业的职业化定位。
三、学习领域分析(以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教学项目为例)
职业教育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某领域,可以完成该领域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学生可以处理一些该领域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在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
在《储配方案的设计执行》教学项目设计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仓储与配送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将教学项目设计为人员分配、配送中心流程设计、配送中心入库方案设计、配送中心出库方案设计、作业计划与预算表设计、物流预算表设计等六个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均以方案设计任务书为载体,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和业务开展过程来展开教学。通过这六个项目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以配送中心出库方案设计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订单有效性分析:
1.处理过程(核对客户信用额度与应收账款)
根据表1客户信用额度分析。可以得出5家超市的信用额度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根据案例中的数据和表中的分析过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红日超市的客户类型为普通型,其客户信用额度百分比占到信用总额度的98.00%,本次订单总价值为2.62万,远远超过其可用信用额度0.2万,且,累计账款超过信用额度15%,故认定红日超市为无效订单。
2.有效订单汇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高职课程建设的宏观思路指明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三、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建议
物流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核心技术课程之一,而配送管理又是物流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因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校企合作制,提高学生实操技能
当前,高职院校物流配送管理专业应该完善校企合作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应该参与其中,给相关教师提供建设性建议。具体而言,教学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决定,并可以根据行业变化随时调整。教材由企业挑选,部分教材也可以使用企业新进员工培训教材。除学校外,企业也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部分学科采取弹性学分制,在企业的实习成绩可以扣抵或者减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分。在校企合作制度下,学生的教学地点不再限定在校内,企业作为培养学生的另一个主体,也将为学生培养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物流公司可以在学院投资建设了校园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此外,还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的需要,每学年提供两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促使学生将切实体验企业真实的业务和真实的工作,并从中学习到相关专业技能。
(二)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学生课后学习
在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课后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推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通过自行组建的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后,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在课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及时学习他人的看法,弥补自身不足。这样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个别学生因胆小怯场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现状,也避免了某些学生因专业知识不足的焦虑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且,教师可以随时分享相关专业词汇及实际操作技能。也可以分享当前物流行业一些前沿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补充。同时,这样的推送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選择教师推送的信息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真正做到了将兴趣转为知识。
(三)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促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
在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时候,教师应及时将一些最新相关科研成果与技术,呈现给大学生们了解相关知识,并让他们体会到物流配送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培养学生们关注新技术与知识的习惯。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关注一些类似于“今日头条”的软件,及时关注该平台发布的物流配送相关信息,移动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了解前端的环境,进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并且,物流配送管理相关授课老师应提前梳理与过滤相关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技术等相应内容罗列建立一个整体框架。在授课时反复讲解与增强列出的关键基础性的知识相关问题,且要求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着重记忆与研究,扭转学生“要我学”的学习思想。总而言之,物流配送管理课程应该培养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建立能够展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突出实际作用,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深化教学创新,进而提供机会,推动生主动学习具有建设性效用。
四、结语
就目前而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存在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与考核。课程的制定及讲授大多倾向于传统运输仓储业和物流市场营销等方向;没有以市场化的视野系统整体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例,研究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建议,该建议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不匹配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家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沈默,赵邦良.高职物流专业,如何打造成企业人才“OEM”基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4]黄新涛.物流高职教育与人才市场适应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价值过程,2011.(21).
作者简介:
马俊鹏(1963—),男,回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