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英译中固化视角的不对等

2018-01-17虞谦览王跃洪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宋词翻译

虞谦览+王跃洪

摘 要:大多数译者对诗歌的翻译只停留在字句的层面上,诗歌中认知视角的差异受到了忽视。忽略认知视角的不同以及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差异而翻译出的宋词,其意境、韵味都不能达到形似神似的目的。文章将从翻译的认知视角研究宋词翻译中的固化视角的不对等,希望为弥补宋词翻译中因为固化视角不对等而产生的美感缺失、不可译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译文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宋词提供帮助。

关键词:认知视角 固化视角 宋词 翻译

一、引言

翻译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以及和谐性(王寅,2005:17-18)。何维和爱德华·乌尔夫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研究了认知发展下英语和汉语的对等情况(Wei He & Wolfe,2010)。苗菊和朱琳等人研究了认知视角下翻译思维和翻译教学的关系(苗菊,2010:98-103)。但是认知视角的固化视角对翻译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鲜有人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知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魏在江,2007:7)。人是通过体验来认知世界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体验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者情境对同一事物的体验也不相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世界的体验不同,对世界的认知也不同,尤其是对阅读作品的认知体验也不尽相同。例如年幼的孩子因为思想单纯、经历较少,阅读安徒生童话时往往体验的是善恶分明、正义的英雄战胜邪恶的故事,而成人则会在简单易懂的故事背后读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启示,因为成人不同的阅历会影响到对文本的体验认知。

一、宋词英译中的隐喻式激活

人对世界的认知存在主观性,译者对译文的认知也是如此。“译者是翻译过程的核心与主导性要素,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是作为一个社会性的认知主体而存在,其特定的生活环境、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状况、职业发展特点、技术革新等诸多环境因素,以及译者个体在上述诸多环境因素影响下逐渐积累的实际翻译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和塑造着其对翻译活动的認知”(仲伟合&朱琳,2015:70)。宋词英译中译者由于各自的认知体验不同,看待宋词的视角也不尽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者很难将原文完全对等地译成译文,因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只是自己的一种解读。不同的翻译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对文本产生自己的理解。没有人能客观全面的传递文本包含的全部内容。“我们一直都知道,语言跟说话者的文化形态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文化不同的时候,不同文化下的复杂形式也必定不同”(Schalkwyk,2006:37)。认知语言学的学者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而“隐喻的主观性首先体现在说话人的‘情感上,这就是所谓的‘移情形象。‘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魏在江,2007:8)。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世界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作者本身也无法决定什么是文本标准的解读。比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出现以前,很多文学作品对女性的描写是带着歧视和压迫的。但是在作者当时的时代来看,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当时的人们不会感受到压迫和歧视。而现代的读者经过男女平等观念的洗礼,很容易就会发现文本中隐含的内容。

语言被认为是隐喻式激活,语言“作为符号激活系统,相同的语言表达就可能给不同体验经历的人带来不同的激活,甚至,给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也能带来不同激活”(王斌,2015:43)。正是因为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激活,不同人阅读同一首词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同一首词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柳永《雨霖铃》中的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是凄凉的代名词,“长亭”是古时供远行的人休憩或是亲友分别的地方,古人常用秋蝉和长亭象征凄凉和别离的愁苦,“晚”表示天色已晚,“骤雨”是大雨、暴雨的意思,“初歇”是雨刚刚停歇的意思,“对长亭晚”是指分别的人在长亭相对已久,天色已经很晚了还是难舍难分。该句讲述的是在秋蝉凄凉叫着的傍晚,即将分别的人在长亭里,此时一场大雨刚刚停歇。现代都市人很少见过长亭,因此长亭在古人脑中的激活与现代人的激活有所不同,现代人只能尝试着理解,并不能直观感受到柳永《雨霖淋》中离愁别绪。而在古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常用秋蝉表达凄切哀婉之意,用长亭表达离别的心情,在英语文化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表达习惯,英语读者并不能从寒蝉两个字中体会到宋词词人所写的古人分别时难分难舍的凄凉心境。

“语言本身并非是通过明示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语言只是一个激活符号系统,它激活该语言文化的交际模式即意向图式,而同一交际模式在不同语境中可被用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王斌,2008:83)。译者对原文的解读以及再翻译成译文要经历两次解读。译文能传达的内容与原文文本相比会有一定的差距。译语读者很难从译本中感受到文本要传达的原汁原味的涵义。读者所读到的内容就像原文的删减版,它的内容是残缺不全的。“翻译是一种认知能力,因为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兼作者的认知方式”(王寅,2007:18)。不同的译者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因此同一文本不同译者翻译出的译文水平也参差不齐。“翻译首先是一个‘理解问题,而根据后现代哲学的观点,理解并不是按照原样解码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是必然要烙上理解的人的主观因素,甚至还有后现代学者认为符号本身并无意义,是读者赋予符号以意义。因此,不同的人对待同一语句就会有不同理解”(王寅,2007:18)。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不懂法语的人来说,看到的法语文本就是一串乱码。只有经过人的认知理解,文本才会有意义。然而,不同人的主观原因导致有不同的认知,受过训练的专业译者的认知也无法避免主观性。翻译的过程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对源语文本的信息不可能做到完全对应的传递,原文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必然会发生改变。南宋著名词人朱淑真写过一首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周济将其翻译为:endprint

Last year first night time (The Lantern Festival),

flower streets lanterns like bright-day.

Moon rises willow twig top,

people appoint dusk after(loversdating)(周济,2008,469)。

原文短短16个字描绘出的一幅花灯如昼的元夜佳人约会的美景。女词人朱淑真作词可以用一个巧字形容,英文译文也有韵脚,可以看出译者对这首词的翻译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译本则很难体现原文的巧妙。对于去年元夜和人约黄昏后的夹注也影响了读者在原文译本中可以感受到的音美,而“lovers dating”这个注解的适当性也值得商榷。因为在词人所处的朝代,恋人偷偷私会是有违社会道德的。原文中的“人约黄昏后”是词人大胆的描绘,而直接译作“lovers dating”失去了这层涵义,会使外语读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宋词阅读中带给读者口角沁香的愉快感受,译文很难做到。这说明了宋词中的意象也是一种隐喻式的激活。对宋词逐词逐句的翻译并不能传达宋词中隐喻式的激活,译语读者无法领会到,词中很多的涵义随即丢失,而逐词逐句对照翻译也很难保持宋词原有的美感,这会使得译文枯燥乏味,影响译语读者阅读的感受。

二、固化视角的不对等

固化视角是指“同一语言对同一事件,会因不同经验,产生不同的固化认知视角(perspectivization),生成不同表达的建构方式;不同语言对同一事件的表达建构也会因为经验的异同产生相同或不同的现象”(王斌,2012:7)。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差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美国一部经典电影的名称“Legally Blonde”在中文中只能译作“律政俏佳人”。虽然也可以读出美女从事律师行业的主要内容,但是英语中所表达的金发美女也可以同时获得事业成功而不是只做花瓶的意思完全无法翻译出来,气势上就相差许多。“一旦某种视角被固化,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方式”(王斌,2012:48),例如中国人鄙视老鼠这种动物,因而有了“獐头鼠目、贼头鼠脑、过街老鼠”等贬义成语。而在印度人们将老鼠视为神明,不僅给它们提供食物,还要对它们进行跪拜等。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固化视角下,人们提到老鼠时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听到老鼠这个词时会有卑鄙、鬼鬼祟祟、不劳而获等感觉,而印度人则会有尊敬和庇佑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固化视角的翻译会造成巨大的误解。

翻译是离不开固化视角的。两种语言中的固化视角对等时,就可以直译,比如英汉两种语言中冬天都代表了肃杀、萧条、严寒,都有使人绝望的涵义。但是两种语言的固化视角不对等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汉语中最好的季节一般指春天,因为春天春光明媚,万物生发。而在英语中最好的季节是夏天,英语诗歌中也有将人比作夏天的例子。如果汉语读者没有了解到英语固化视角下夏天的涵义,就很难深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深层涵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多的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包含了文化内涵、审美内涵、艺术内涵等”(Wang & Sunihan,2004:119-125)。文化差异导致源语和译语读者间产生不同的固化视角,这会使得源语和译语读者无法理解或是忽略固化视角直译出来的内容。

“固化视角不对等时,译者需要通过置换固化视角的方式进行翻译。固化视角包含了文化视角和个体视角两个方面。人们常常从个体视角出发翻译一首诗词或评价诗词翻译的好坏而忽略自我视角在译语文化中是否被接受。自我视角和原文本视角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忽略,源语激活读者的视角则更受到忽略”(王斌,2015:54)。这种忽略视角主观性而把注意力放在诗词的字句选择方面的翻译行为屡见不鲜。译者只关注诗词翻译是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宋词翻译中有许多文化固化现象很难翻译出来,如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柳永等著,夏华等编译2014:28)。在这首词中玉炉、红蜡、翠眉、残鬓描绘了典型的哀怨的古典美人的形象。由于离别、恋人无端抛弃等各种原因而包含哀怨的、带着思念隐忍的古典美人也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美人形象。红袖、翠眉等词在汉语读者的脑海中会一下激活出这样的经典形象,然而在英语读者的心里是不存在这种激活的。对这些词的直译或者夹注解释等都不能使英语读者脑海中激活出汉语读者脑中激活出的形象。

在很多的宋词中都有以红泪、黛眉、画扇等映射哀怨凄婉的美人形象。例如韦庄的《女冠子》中“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柳永等著,夏华等编译,2014:39)古人对美女的审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矜持的、隐忍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才是美人。女子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向来是很低的,女子需要弱于男子,所以审美中弱不禁风的病美人才是最有韵味的。惆怅哀怨的女子,哭泣时流出的是红泪。血泪相和流,梦啼妆泪红阑干都是对这样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而在西方对女性的尊重要早于中国很久。西方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也积极反抗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所以英语文化中对美女的认知与汉语文化截然相反。西方女性以富有个性为美,她们需要有反抗的精神,大胆活泼的女孩才是西方固定化视角下的美女。英语读者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宋词中女子的美,他们甚至对如此孱弱,甚至有些消极的女性形象大肆描述感到困惑不解。因此,无论在什么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对宋词的英译都很难传达出宋词的神韵,就像中国的读者阅读英文的十四行诗时,也无法达到很好的语言激活从而获得像源语读者那样的感受。

通常的翻译理论——包括著名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理论都很少考虑到固化视角的问题。例如严复提出翻译需要信、达、雅这一理论就很模糊。因为从翻译的认知视角来看,信的定义就不存在。每个人的视角都带着主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对同一文本没有两个人可以给出相同的解读。这样就意味着没有人的解读可以达到信。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诗词的翻译要做到三美:意美、音美、形美,认为诗词的含义之美、押韵的音美以及对仗工整的形美都是可以翻译的。(许渊冲,1982:12)然而宋词并不苛求对仗工整,英译的押韵和工整有一些牵强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以汉语源语译者的认知角度翻译出的意美很难说在英语读者的眼中也能直接感受到美。endprint

三、弥补宋词英译中的固化视角不对等

“当今自然语言可译性只能在经济全球化、市场普遍化的逻辑背景下被理解。“不可译性”就像是经常被解释的那样,不能提供对这种逻辑性即它支持它的关键的替代方法”(Lezra,2015:174)。译者虽然运用不同翻译理论对宋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译出的作品大多丧失了宋词原有的韵味。忽视认知视角的翻译作品很难在译语读者中产生好的效果。比起对翻译词句的推敲琢磨以及对译本中词句的对仗工整的追求,弘扬我国的文化,使异语文化背景的读者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固化视角下的文化固化的东西是更有意义的事情。译者翻译时的翻译目的、经验和本体论立场使得他/她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字典在翻译,而能够意识到认知、语言以及文化的张力。能够意识到分歧并且深思熟虑想出一种尽可能接近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它,这是在所有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步骤(Al-Shabab & Baka,2015:52)。“视角是价值观的体现。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个是个体视角,另一个是文化视角”(王斌,2015:54)。在宋词的翻译中也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忽略译者的主观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固化现象而译出的作品都是不完美的。

只有使英语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国的固化视角,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存在对美的欣赏。不理解中国传统古典美人的英语读者只会对宋词中描写她们的语句感到不解,甚至怀疑词人写作的意义。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比如现在我国在西方许多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真正欣赏到宋词的美。

四、结语

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从翻译的认知视角来看,宋词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成分。忽略译者视角主观性和文化固化现象的翻译是无法传达出宋词的精髓的。只有使更多的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才能使宋词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欣赏。从这一角度看,宋词翻译中词句的推敲和对仗工整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让英语读者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Al-Shabab & Baka,Omar A.S & Farida H,. Tension and Approximation in Poetic Translation[J]. Advanc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udies, 2015:47-54.

[2]He Wei & Wolfe, Edward W. Item Equival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Test for Preschool-aged Chi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10: 80-94.

[3]Lezra,Jacques. This Untranlatability Which is not On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174-178.

[4]Schalkwyk, David. Shakespeares Untranslatability[J]. Shakespeare in Southern Africa, 2006:68-78.

[5]Wang Jianjun & Sunihan,An Analysis of Untranslatabil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6]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04:119-125.

[7]夏華等编译,柳永等著.婉约词[M].沈阳: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4:39,28.

[8]苗菊,朱琳.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0,(1):98-103.

[9]王斌.翻译中的言意象[J].外语教学,2008,(6):83-86.

[10]王斌.翻译中的认知视角[J].上海翻译,2012,(3):7-12.

[11]王斌.体认与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12]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3.

[1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14]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6-10.

[15]许渊冲.如何翻译诗词[J].外国语,1982:12-18.

[16]周济.唐诗宋词精品中英对照[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17]仲伟合,朱琳.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认知心理特征与过程[J].外国语,2015,(6):68-78.

(虞谦览,王跃洪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200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宋词翻译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张领的诗
小茉莉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