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字句研究综述

2018-01-17李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句法语义

摘 要:“比”字句是现代汉语常用句式,学界较为关注。笔者从句法、语义、语用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角度对“比”字句近40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总结了“比”字句的研究特点及问题。

关键词:“比”字句 句法 语义 语用

“比”字句通常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类比较句,是现代汉语常用句式。20世纪80年代,学者多从语义层面研究“比”字句;90年代,语义和语用研究有了初步的发展。进入21世纪,“比”字句的研究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多个层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比”字句研究概况

(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概况

比字句的研究全面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集中探讨了“比”字句的句法结构,在语义等层面也有初步的探索。

句法研究层面,主要是对“比”字句进行定性研究。如刘月华等(1983)将“比”字句的句式分成两类:1.主语+A比B(状语)+谓语,往往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2.A(主语)+比B(状语)+谓语,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谓语可由形容词等多种成分充当。[1]

同时,一些学者如李临定(1986)、任海波(1987)、殷志平(1987)等开始关注“比”字句中某一具体成分如结论项、比较项等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如刘月华(1983),陆俭明、马真(1985)等还对“比”字句中“还”“更”等成分进行了探讨。

除了句法研究之外,语义层面也有初步的探索,代表性论文是马真《“比”字句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1986)。另外,这一时期,有学者关注到了“比”字句的生成条件,揭示“比”字句的生成和转化等规律,如邓文彬《“比”字句生成过程中的条件与制约》(1987)。

(二)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概况

进入90年代,“比”字句的研究呈现横向与纵向同步发展的局面。横向上,在不断深入句法研究的基础上,语义和语用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纵向上,“比”字句探源、“比”字句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分析也成为学者逐步关注的焦点。

句法研究层面,有学者对刘月华、李临定“比”字句不对称结构和省略说等提出相反观点,代表性论文有刘慧英《小议“比”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1992)、包华莉《“比”字句删除法的商榷》(1993)等。

语义研究层面,有学者将句法和语义研究相结合,对马真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对“比”字句的某些句型的语义功能展开了相关研究。如邵敬敏《“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1990)、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1995)等。

语用研究层面,较多关注“比”字句否定式,如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1992)等。值得一提的,这些学者的研究,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对“比”字句的否定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

同时,“比”字句探源开始受到学界关注。这一时期许多学者关注“比”字句的产生、语义演变及各类“比”字句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等。代表性论文有史佩信《比字句溯源》(1993)、张国光《“比”字居于连及段之后的另一类比字句》(1998)、章新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字句的历史演变轨迹探寻》(1998)等。

(三)21世纪的研究概况

进入21世纪,“比”字句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显著。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比”字句的研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计算机等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方面,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研究切入点不断深化。句法层面更加关注句子成分如比较点、结论项、比较项、谓语成分等的研究,如刘焱、邢贺《“比”字句中比较点隐含的认知考察》(2004)、张建《“比”字句结论项选择机制探析》(2005)、李劲荣等《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对“比”字句的适应性》(2015)等。语义层面更关注语义结构、语义特征的研究,如许国萍《现代汉语“比”字句中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2005)等。语用层面研究思路拓宽,关注“比”字句的语篇应用、语体风格等。如胡斌彬《现代汉语“比”字句变体的语用分析》(2005),马恕凤《“比”字句在科技语体和艺术语体中分布情况考察》(2007年),季艳、苏维《从语篇层面看特殊“比”字句的作用》(2014)等。

同时,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相互交叉,综合性研究盛行,研究层次不断深入,如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2002)等。此外,一些学者如章新传《汉至清之“比”字句》(2002)、吴锡根《<金瓶梅词话>“比”字句研究》(2004)、王丽《<西游记>中的“比”字句研究》(2004)、戚晓杰《<醒世姻缘传>“比”字句研究》(2006),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研究逐步梳理出“比”字句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为“比”字句的共时与历时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比”字句的研究与二语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日益结合,如乔燕妮《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2010),饶春、王煜景《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研究》(2011)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比”字句的研究逐步与计算机应用结合。代表性的论文有朴敏浚、李强、袁毓林《汉语“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常规序列模式探索》(2016),朴敏浚、袁毓林《细粒度与可视化的“比”字句分析模型及计算应用》(2016)等。

二、“比”字句的研究特点

至目前为止,“比”字句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其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研究内容上看,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学科较多。“比”字句结论项类型等句法研究较为全面,語义、语用层面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而句法、语义、语用等综合研究不断深化,研究重点日渐细化。同时,研究与时俱进,也涵盖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计算机语言学等前沿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加强。endprint

2.从研究方法上看,引入三个平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等理论,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突破,持续发展。

3.从研究队伍上看,研究规模不断扩大,多种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老一辈研究学者如吕叔湘、丁树声、马真、邵敬敏、周小兵等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成果丰硕,为后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的研究生在前辈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中不断有年轻学者、学科的一线教师、硕博士加入,更有多学科如计算机背景的学者加入,拓宽了研究的视角。

三、“比”字句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把”字句研究在学界越来越受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深度、广度还很不够,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80年代以后“比”字句研究以句法平面最为突出,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如“比較项不对称”产生原因等问题,学术界观点仍存在分歧。

2.语义、语用研究层面如比字句的“结论项”成分动词等语义特征及状语等语义指向等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今后,应加强“三个平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以期全面揭示“比”字句的全貌。

3.“比”字句的习得研究和教学研究相对薄弱,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体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虽有一定的帮助,但成效并不理想。教材也大多关注“比”字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成分,而对“比”字句的使用条件(如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境下该如何使用)并没有详细的阐释,导致出现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回避使用的情况,“比”句教学研究仍有很大空间。另外,习得顺序和习得策略的研究也少人问津。

4.随着计算机语言学的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盛行,但基于语料库的统计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较少,基本以定性研究为主。计算机的发展为“比”字句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挑战,相关的量化研究仍需加强,这一领域的更多空白亟需更多研究者填补。

注释:

[1]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8.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马真.“比”字句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J].中国语文,1986,(02).

[5]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04).

[6]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06).

(李楠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句法语义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希尔顿全球酒店管理集团英文官网汉译翻译报告
东北方言“贼”与普通话“很”之比较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