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咄咄吟》新探

2018-01-17高婧姝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

摘 要:贝青乔的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是奕经在浙江办理军务时的极好史料。其以注释诗的特点,弥补了诗歌篇幅短小,叙事不清的缺陷。诗人将投效奕经戎幕期间的所见所闻,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下来。清朝官吏腐败,无强兵,无悍将,与英军之间的战争势必以失败告终。文章主要从主帅不威、军纪不严、用人不当、任事不谨、将官不睦、功才不修、军民二心等角度,分析《咄咄吟》中所记载之“咄咄怪事”对奕经东征失败的影响。

关键词:贝青乔 《咄咄吟》 奕经 鸦片战争

19世纪中叶,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廷天朝上国的迷梦。在清朝政府的无能统治下,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突出。生存于乱世的中国人或谄媚,或愚昧,或悲愤,或激越,无一例外地卷入了这场浩劫中。这一时期的文坛,也涌现出不少反映时弊、讴歌正义、爱国抗争的诗文作品。贝青乔的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便是其中的翘楚。

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号无咎,江苏吴县人。有《半行庵诗存稿》《咄咄吟》《爬疥漫録》行世。其父贝廷煦、六叔贝廷点都有诗文之气。贝青乔无疑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他曾跟随朱绶学习诗歌创作,在《半行庵诗存稿·自序》中提到:“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绶,闻其绪论,始粗识师承,然畏难未学也。”[1](P3)沈涛《匏庐诗话》称朱绶“格律精微”。[2](P4562)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评价他“于诗尤殚精竭虑为之,痛扫时调,力崇正声,以振兴诗学自任。所作扬忠表烈,感时吊古诸篇,芬芳悱恻,沈鬱豪宕,视古名家可以抗手。”[3](P9670-9671)贝青乔作为朱绶的学生,受到了朱绶积极关心时事、为时代发声的诗歌创作倾向的影响。为其以后描绘自身所见之“咄咄怪事”做了风格铺垫。

其时,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同时用鸦片摧毁国民意志,其目的昭然若揭。1834年(道光十四年),两广总督卢坤在奏折中写道:“经在逃之姚九、欧宽交给该犯李亚祖番银三万六千两,雇郑亚旦快蟹艇装载,议定雇价洋银二百元。”[4](P145)破获的鸦片走私案件所涉金额之大,走私运输利润之高,使得很多不法之徒铤而走险,与英商勾结,贩卖烟毒。“花丁为我言,造烟利千百。法传自岛夷,滋蔓遍华貊。私种有严禁,花田地宜僻。此非官道旁,所以盈阡陌。”(《半行庵诗存稿》卷三《罂粟花》)民众贪图私利,不顾法令,种植罂粟,也成为烟毒泛滥的推动因素。同时,国民沾染鸦片之人数甚多,涉及阶层甚广,更是极大地损害着清政府的安定统治。陈寿祺在《上宫保尚书仪真公书》中提及:“计二十年间,天下之甘其酖而倾其赀者,奚啻累千亿万。编氓陷之十二三焉,庠序陷之十四五焉,纨绔陷之十八九焉,官弁陷之十一二焉。”[5](P4)江浙一带的民众更是将吸食鸦片当作家常便饭,“不农亦不末,积懒成自然。摴蒱书为业,暮夜酣洋烟。”(《半行庵诗存稿》卷一《悲厂民》)鸦片毒害中国益甚,禁烟运动迫在眉睫。

1839年(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道光帝令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于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极大地打击了烟商的气焰,同时振奋了中国国民之人心。“烟匪由是绝望,煽动英夷,结党犯顺。”(《咄咄吟》卷二)虎门销烟后,英军以此为借口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叹息漏卮今已破,不堪重问阿芙蓉。”(《咄咄吟》卷二),鸦片继续蔓延于中国大地之上。道光帝改换琦善为钦差大臣兼任两广总督。琦善开始向英军委屈迎和,连连退让。诗人将以琦善为首的主和派比作“野雉”,“野雉飞匿草田里,知畏其首不畏尾。陡然惊起复远扬,终入庖人汤镬里。”(《咄咄吟·杂歌九章》其四),讽刺其一味投降违和,最终会为人鱼肉,陷国家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岭南高筑受降城,魋结披猖自败盟。仰见雷霆天怒赫,轩弧舜戚复东征。”(《咄咄吟》卷一)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十月,道光皇帝颁布上谕:“奕经著授为扬威将军,驰驿前往浙江办理军务。”[4](P214)“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扬威將军奕经奉旨进剿宁波英夷,道出苏吴,驻节沧浪亭。”(《咄咄吟·自序》)贝青乔就是在此时投效军门,随奕经至浙中。在军营效力期间,贝青乔目睹了官场、军营内外的种种可解不可解之事,“暇辄纪以诗,积久得若干首,加以小注,略述原委”。钱仲联评价《咄咄吟》:“反映鸦片战争时期敌寇之横暴,清政府官吏之昏聩,将士与人民之英勇抗敌,字字为血泪凝成。同时则龚定庵《己亥杂诗》亦其类。”[6]钱仲联将贝青乔的《咄咄吟》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放在同等的高度,可见《咄咄吟》是值得学者关注的诗集。

《咄咄吟》是贝青乔所作的大型七绝组诗,分上下两卷,共120首。每首诗下,诗人都有详细的自注,交代诗的创作背景。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为每首诗所作自注的篇幅甚长,详细地记述了其所见的真实“怪事”。前后几首诗的自注,在事件上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以诗与注存史的意图,“姑笔诸书,以俟夫后之解之者。”《咄咄吟》前有六家题词,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咄咄吟》以诗存史的特点。“诗史一编传杜甫,良家十郡感陈涛”(《咄咄吟·鹃红词客题词》),诗人记述从奕经幕中之所见所闻,实有志于传与后世,并为后世做前车之鉴。

在奕经幕府中,诗人写下他的所见所闻。在这120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奕经东征的失败是必然的。

一、主帅不威

奕经是道光皇帝钦点的扬威将军,奉命南下办理军务,却在管理下属与指挥军队作战上行事乖张,毫无原则。嘉业堂主刘承干在给《咄咄吟》所作的跋文中,对主帅奕经不善用兵的原因做了分析:“开国之初,亲王将兵,实能运筹帷幄,冲锋行阵。数传而后,生长深宫,不知世事,膏梁纨绔,何足与谋大事哉?”奕经作为一个长年生长于京都皇城的王爷,并没有实际领兵打仗的能力,从握有实权,一步步被架空,失去战斗的信心。“十斛香螺千尺绢,朝朝挥沥米家山。”(《咄咄吟》卷二),在山水字画上排遣落寞。

行军布阵需要根据战争双方之力量优劣对比,制定合理严谨的作战方案。奕经作为一军主帅,却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问道于鬼神。“飓风敢望神相助,一卦灵签卜虎头。”(《咄咄吟》卷一)。迷信于从占卜算签中窥视战机,而不考虑实际战况,实属愚昧。endprint

对犯错的下属一再纵容,是奕经在军中难树威信的一大原因。在一次战败之后,将军查取各员罪状,人人归咎张应云,谓其“未设伏乡勇,而妄报布置周密,且所办火攻船贻误尤多,咸请将军奏斩之。”将军因与张应云有师生之谊,多加袒护,免其死罪而让其戴罪立功。主帅带头徇私,在军中何来威信?“将军每闻外间谣言,或谓其狎娼妓”,实际是有“麾下借其名以招摇者,将军终不问,即闻之,亦惟婉谕而已。”任由部下败坏自己的名声,损害军队威信,奕经都不曾严加痛斥。他的懦弱性格助长了军中的不正之风。

奕经好大喜功,不将精力用在对敌作战上,而是盲目自信,早早命人拟作邀功的“露布”。除夕开兵,幕客元旦便已经画好《指挥如意图》进献给将军。“将军颇珍爱之,遍属麾下题咏。”贝青乔在《咄咄吟》中对此事讥讽道:“好是画师能点笔,指挥如意献新图。”开战在即,作为主帅的奕经丝毫没有意识到对手的强大,沉浸在强兵旧梦里,以为胜券在握。

作为一军主帅,应该时时激励振奋军心,凝聚军队战斗力。然而,在江苏提督陈化成血战而死,丧归福建时,有人劝将军往吊,“以激励将士之心,将军不屑也”。

后期主和派耆英、伊里布等人频频阻挠与英军之战,而是积极洽谈和议,逐渐架空了以奕经为首的主战派的权利。“自耆英等和议既决,机密之事遂不复禀白将军。将军亦不往问之,惟安坐杭城,以为静镇而已。”举人陈培常笑称军营如“桃花源”一般清净。

举人臧纡青在赠将军楹帖中对奕经规讽道“菩萨心肠,金刚面目”,意指将军过于仁厚,需要霹雳手腕,严厉措施来增加在军中的威信,这实在是对奕经最好的评价。

二、军纪不严

方说四寅期要密,漏师早有寺人貂。

开兵时间本为军中重要机密,却早早被不轨之人泄密给了英军。军中奸细四起,防不胜防,没有机密可言,甚至连将军自身的安全都难以保障。

森严军府月黄昏,卫士横铍夹寝门。

将军因奸细充斥,防人行刺,特募拳师二人,每夜直宿于卧榻之側。将军寝帐,作为军中最严密把守之地,竟然也得不到安全保障,军中也就没有真正的安全可言。

帐外交绥半死生,帐中早贺大功成。赫蹄小纸尖如匕,疑是靴刀出鞘明。

张应云等人误信捷报,以为大获全胜。“文武随员,已争入拜贺,并纷纷于靴筒中出小纸条,谓有私亲一二人,乞附名捷禀中”,军中毫无军纪,官员明目张胆地徇私贪利,“得功之人,不必亲在军中也”。

萧萧听尽吴娘曲,不道销金自有窝。

狂花撩乱扑苏台,鲜荔如何比艳来。

战事紧急,而军中要员却时时微服往饮于娼妓之所。以至于坊间流传着“杭州娼妓最堪夸,明年养出个小钦差”之语。可见军纪散漫,军心混乱之况。“英夷在浙滋扰,扬武将军久住苏城,盘游佚乐,优舲妓楫,围绕水营。来往客舟,地方官截留供应差务,民船概不敢行。”[7](P59)军隊军纪涣散,还滋扰当地百姓正常生活,百姓对官家士兵势必心怀不满。

三、用人不当,任事不谨

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一镫。

两军交战正酣,张应云作为后路备应军的主帅,“时方烟瘾至,不能视事”。等到清军兵败而回,军帐内宜进宜退之声至黄昏不决,应云仍犯烟瘾不能主事。在退兵避让时,“应云犹卧吸鸦片烟,半时许始踉跄升舆走”。军中官吏知法犯法,为了可以吸食鸦片,这些手握权力的官员当然不会真心抗烟,“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5](P12)这一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清政府的禁烟行动自然迟迟不见成效。

愧我鸠工浑未识,旧图传自《火龙经》。

将军下令造飞火铜枪五百具。贝青乔作为一介文人,尚且知道此种火器于明代刘基、焦玉所著《火龙经》中可见。军中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匠竟然没有一人见过,更别说打造了。可是,即使能够打造出这五百具火器,依照的还是几百年前明代的旧样,无论如何也无法抗击英军威力巨大的先进火器。

罽幕虚张列剑鐶,天官小宰已生还。八公草木依然在,绿拥春云满鄮山。

参赞礼部侍郎文蔚大敌当前却毫无对策,只能“盘旋一室中,口唤‘奈何者两时许”。后“不得已,遂问诸牙牌数”以占卜吉凶。朝廷要员昏庸到用占卜手段预测自己的命运,而毫无应对之策,可谓悲哀至极。

昏庸无能之人辈出,朝廷无贤官可用,军队无良将可依。然而,真正有才识、有胆略之人却得不到重视,好的计策谋略得不到实施。

膻碉腥峒郁崔嵬,万里迢迢赴敌来。奋取蝥弧誇捷足,百身轰入一声雷。

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及其部下骁勇善战,善用鸟枪,军中却有不许携带鸟枪之令。于是在与敌接战时,只能使用并不擅长且没有优势的短兵器。阿木穰与其部下最终屈死于战场之上。

龟形艇子运新机,戏水争看小合围。海上涛头高似屋,可容驾雾一横飞。

“水师与洋盗,是一是二,其父为洋盗,其子为水师,是所恒有。水师兵丁,误差革退,即去而为洋盗;营中招募水师兵丁,洋盗即来入伍。”[7](P63)水师即为洋盗,实乃无奈之举,“诚以沙线海潮,非熟悉情形者不能充补。”[7](P63)水师中人员成分复杂,有不少汉奸混迹其中,就连林则徐对这一问题都极为头疼,“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7](P63)有人向将军献策,认为军队自己造船,一可省雇船之费用,二可严选水勇习练,永无汉奸之患。本是一项长远之策,将军也深感认同。但是经过刘韵珂、牛鉴等人的阻挠,办法折中,制圆船数双。圆船只适合内河作战,及遇大江,则“浪猛船弱,势遂不支”。一个好的计策没有得到好的执行,最终也毫无用处。

四、将官不睦,遇事不决

军营中官官相护、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现象比比皆是。军队文武官弁与地方官吏之间矛盾也很突出。以奕经为首的主战派与刘韵珂、伊里布等人的地方投降派常有嫌隙。造成遇到战事,是战是和,无从决断。endprint

大舸高艑更小轮,如鱼衔尾塞江滣。

将军带兵至无锡,欲登岸赁公馆居住,而州县官不肯办差,将军不得已,遂与各随员久居船上。将士不能上岸,于是全部驻扎在船上。所需船只约七百余只,每日发银三百余两。州县官员的不配合,极大消耗着财力物力。

不有嘉禾强项令,早应相犯到秋毫。

奕经驻扎苏州期间,随员常向州县官员索取财物,差役繁重,导致地方官吏怨声载道。梁湖以东,只有小船可经过,余姚、慈溪二县的知县特雇二百余船供军中官员使用,却仍不敷文武各员乘坐。军队人员冗杂,队伍庞大,所需所急甚多,本就给地方官吏的管理与调度造成很大不便。加之军中随员肆意猖狂,向地方索取无度,造成军队与所在州县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

五、功才不修,财用不度,军营环境恶劣

行军打仗本应选取经验丰富的将领、训练有素的士兵。然而,在奕经的军队中,将领缺乏带兵经验,文官才学浅陋。士兵疏于训练,所招募之乡勇缺乏管理,遇敌则逃。这些人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同时还消耗着大量的财力。

“苟其将之不明于韬略,不娴于技术,则虽日召兵而练之,而其兵且茫然不知所向,又况其偷惰苟安之不足以作兵气也!又况其克吞粮饷者不足以服兵心也!故欲求可用之兵,当先求可用之将。”[5](P8)没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对其进行操练与指导。

因为军中将领素质低下,常常无序地调度军队,造成“贼到兵先走,兵来贼已空。可怜兵与贼,何日得相逢”的境地,而士兵频繁接到调度的命令,在途中疲于奔波,而需要整军打仗时却已经耗尽精力,无力抵抗。

僵卧荒原泪暗吞,此时存问最衔恩。伤心一七金疮药,掩得淋漓几血痕。

被枪炮所伤的士兵,多数负伤而未中要害。然而因为药物短缺,有幸能够得到医治之人“不及十之二三”,“其余均坐视其死。”军营缺乏必备的救援物资,导致本可以救活之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其死去。

丸大砗磲压帽缨,青襟也算有殊荣。底须贡入成均去,新样明经诧一黉。

军中文官大多是不学无术之人。贝青乔向将军进言时,军中的吏部官员竟然不知晓《大清会典》中的律例,谓其“为臆造”,可见军中文官滥竽充数者居多。

六、军民二心

营门小肆悬高榜,义取义经第一爻。

自曹娥江至宁、镇二城的路上,虽山路崎岖,但是村庄水井繁富,可以用钱交换食物,所以进兵时只发饷银,没有发粮米。然而乡民听说官兵过境,吓得四散逃避一空。官兵因为没有粮食补给,作战无力,“屡欲溃败”。军队人员众多,日常用品开销巨大,民众借此机会大肆抬高物价,从士兵手中攫取丰厚利润。军民二心,内耗一片,毫无凝聚力。

民众之所以敌视清兵,甚至像惧怕英军一样惧怕清政府的官兵,是因为清军所过之处,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祸害。各级官吏是清政府在民间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人徇私舞弊,鱼肉百姓,百姓对清政府已经失望至极,更不会与清政府站在一条战线上抵抗外敌了。“今之外吏岂惟讳盗而已哉,其贪以浚民之脂膏,酷以干天之愤怒,舞文玩法以欺朝廷之耳目,虽痛哭流涕言之,不能尽其情状。”[5](P8)

没有民众的支持,清兵抗击英军缺少了强大的后援力量。

民众不与清兵合作的一个原因,便是害怕损害自身的利益,同时遭到英军的打击报复。编修朱楷设计带大炮藏于岸侧吴姓烟肆中,伏击在船上的英军首领。却遭到烟肆主人的极力阻挠,谓“一击不中,我家齑粉矣,即幸而得中,安保他夷不我仇耶?”于是力撤炮兵之手,甚至不惜与其伙伴将炮兵殴打至死。

在《咄咄吟》的跋文中,刘承干总结了扬威将军进兵浙江,失败而返的原因,盖其“和战之歧异,调度之乖方,威令之不行,督抚之忌刻,遂至全局损失,军威大挫”。虽然贝青乔一直坚持到“将军被逮,又命列叙军务始末,缮具亲供,备刑部入奏”,可其郁闷困惑之心,不平愤慨之气贯穿《咄咄吟》始终。他对清政府从上到下的贪官昏吏已经不抱希望,而是寄望于后者,“为后之用兵者告,俾知军中之利病焉”。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评价贝青乔:“从一定程度上,贝青乔的诗具有战斗的投枪和匕首作用,较之不痛不痒的程式化的诗文字来,光辉得多。”[8](P1046)颇为精确。

终南剪祟志犹存,青阪吟成尽泪痕。恰有边情难下笔,半关公论半私恩。

奕经最终被押解回京,贝青乔满腔报国之心,只能在《咄咄吟》中化为斑斑“泪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时的中国人像是一盘散沙,只有少数清醒之人发出拯救时弊的强音。贝青乔的《咄咄吟》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作,是在乱世中困惑而又激愤的中国人用心血书写的一代史诗。

注释:

[1]马卫中、陈国安点校,[清]贝青乔著:《贝青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2]吳忱、杨焄点校,张寅彭选辑:《清诗话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3]钱仲联:《清诗纪事》,苏州: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料选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6]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7]杜春和、张秀清整理,张集馨著:《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8]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高婧姝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
THE DRUG WAR
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中国近代思想中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分析
《鸦片战争》
深度研课的核心要求是符合本学科的课程性质
论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