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隆作响的“无轨列车”

2018-01-17木叶

诗歌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现代派木鱼皮球

木叶

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此后,《新文艺》《现代》等杂志陆续出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论“现代派”诗》。

现代派诗人继续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表达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注重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意象表现,多用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不追求严格的格律形式,诗的韵律主要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传递。

夜行者

戴望舒

这里他来了:夜行者!

冷清清的街道有沉着的跫音。

从黑茫茫的雾,

到黑茫茫的雾。

夜的最熟稔的朋友,

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

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

他染上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

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

你看他走在黑夜里:

戴着黑色的毡帽,

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

“象征”的幕布徐徐拉开,晦暗不明的镜头下,“夜行者”悄然闪出。一点诗思的酝酿,一点难以说清的情感寄托,成就了这首诗。诗中的“夜行者”有着特有的青春迷惘气息,和时代的感伤情思背景。

但很明显,诗中渗透有中国式的“象征”——托物象以言情志。第一段给出一个定格的“夜行者”形象——“冷清清的街道有沉着的跫音”,这声音“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迷离、恍惚。第二段转入抒情,诗人为“夜行者”赋入特定的质,例如他是“夜的最熟稔的朋友”、“他染上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这种“给定性”强化了“夜行者”的“质”,让他能够“偏执地”丰满起来。第三段,宛如一个无声的长镜头,是强调、也是进一步的晕染——“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现在他“走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这种晕染,类同中国画里的“皴擦”,“夜行者”逐渐现出他似有似无的“形”。

和法国象征派诗歌不尽相同,戴望舒在这首《夜行者》当中不经意地注入的“中国元素”,使得整首诗气息安静,诗中缭绕着内在的韵律,叙述上有东方艺术的节制之美。这在他此后的作品如《雨巷》当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于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在表现与隐藏之间,语言泯合,世界安静,诗与美与思显形,正如此刻的“夜行者”。

栾兜儿

朱湘

像皮球有猫来用爪子盘弄,

一时贴伏,一时又跳上了头:

唯有爱情,在全世界的当中,

像皮球。

盘弄它好比盘弄老鼠啾啾——

除开游戏的,爱情还有一种,

狂暴,自私,它要兼吞下灵,肉,

矛盾的是它有圆脸像儿童,

又长胡须;唯有爱情,用温柔

与滑腻遮盖起内心的空洞,

像皮球。

朱湘《栾兜儿》当中的“现代性”,在于它对“爱情”一定程度上的“陌生化”书写乃至“颠覆”。本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以及世界范围的传统诗歌当中,从不缺少对于爱情或质朴或浓烈的礼赞与讴歌,如醇酒又如烈火,让人欲罢不能、愈近愈痴。

但现在朱湘引入了“皮球”和“猫”的形象。“皮球”是圆满的,此刻被追求(“盘弄”),它“一时贴伏,一时又跳上了头”,这不也是让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一种吗?不过,朱湘迅速将它解构——“盘弄它好比盘弄老鼠啾啾”——人之追求爱情若猫之盘弄老鼠,因此一是“游戏”,二是“狂暴,自私”,要“兼吞下灵,肉”。紧接下来。恋爱中的(男)人被简化:“圆脸像儿童”、“又长胡须”,充满荒诞感。诗歌至此迅速越过这描述,到达它议论的中心:“唯有爱情,用温柔/与滑腻遮盖起内心的空洞,/像皮球。”

不能不说这是形制与内容都较为奇特的一首现代诗歌。“栾兜儿”是英文“Rondel”的音译,意为“回旋诗”、“短诗”的意思,这里,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最后一句相同(“像皮球”),整首诗音韵回旋,押“ong”韵,段中与段尾穿插“ou”韵。这首诗是朱湘系列“Rondel”的第一首。

更声

李心若

像木鱼的沉凄,像鼙鼓的激越,

冲破夜寒的黎,蓉,蓉,

有谁也在数尽

这午夜的寂寞的呼声呢?

于是像指路碑站在我目前;

列宁与释迦。

我听到了在跳跃的心的更声了——

像木鱼的沉凄,像鼙鼓的激越哪!

天已作魚肚白了吧!

我却不曾闻鸡而起舞:

纵有人说社会的现状不是灼肤的,

但我心的更声将不再像木鱼的沉凄了!

这首具有精微抒情调质的诗,蕴含了诗人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思考和感伤,也折射了现代派诗人较为辽阔的情感沉思,显示了诗人们关注社会与民生的题材畛域。作者无疑受街市里夜晚或黎明的更夫打更的声音启发,诗情涌动,诗思激越。在诗人听来,这黎明的更声“像木鱼的沉凄”,更像“鼙鼓的激越”,冲破“夜寒”。

尝试回到那个时代的现场。家与国都动荡在“千古未有之剧变”当中,外族入侵,人心紊乱,社会价值与社会路径的取向日趋纷纭多元,甚至剧烈对峙。诗人品味着自己的“寂寞”,发出“呼声”。在时代的选择当中,至少,他个人在努力辨别“指路碑”,他还懊恼于自己不能“闻鸡起舞”,他告诫自己“心的更声”不可以像“木鱼的沉凄”。

诗人伤时忧世,从当下的小我指向绵延的存在,从个体生命与个体情感当中品味时代与社会的伤痛,历来都是不可轻忽的一维,尤其是当我们重审新诗百年历程、注目现代诗歌遗存给我们的创作实绩的时候。作为浩渺民族诗脉的一部分,这种情怀绵延起伏,从未断绝,在现代诗当中自然也不会例外。endprint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夜一苍蝇投水自杀

次郎

书案的平面上,

一分钟以前曾透射过,

它直线与弧线的影,

这是证明了,

他在极短的时间的线段里。

窄狭的空间有过它的遗迹。

死前,

勇气鼓着生命力,

进着生活的程式。

秋阑了。

老人般的衰颓的肢体。

寻求生命最后的归宿。

生的奥义透尽了,

透露在它的。

減速的双翼上,

——落。

抱住生前,

自己的灵魂。

“苍蝇”的“象征”以及“反讽”的意味,扑面而来:它卑微,它常见,现在它死了。诗人为它安了一个“自杀”的名头——“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夜一苍蝇投水自杀”,从显得有些荒诞的标题看过去,立马就可以断定,这是一首现代派作品。

普通人的境遇、生之劳碌与苦况换形到了苍蝇身上。“十月二十三日”,“秋阑了”,大自然的冬天已经来临或者将要来临。岁岁荣枯,依存于大自然法则的这只“苍蝇”,即将迎来它困厄的生命“暮年”。次郎显然是一个读书人,他说他“书案的平面上”,“一分钟以前”,曾经透射过这只苍蝇“直线与弧线的影”。那是生命的“遗迹”。诗人声称,这证明了一只苍蝇在时空当中曾经的存在(“在极短的时间的线段里,/窄狭的空间有过它的遗迹”)。开篇就不错,语言简洁,刻摹形象,诗人紧贴着“苍蝇”生发自己的想象,直到“生的奥义透尽了”,无疑,这当中既是“新感觉”,又是旧感叹。

除了标题略显矫情、有吸引人眼球的嫌疑之外,整首诗构思精巧,张弛有度,这只“苍蝇”——天下芸芸“苍生”之一员,在诗中彼此粘连,蝇而人,于是死与生、奋斗与挣扎、自然与“常数”,众多蕴含复杂的信息,聚集于这首现代意味具足的诗歌当中。

乐音之感谢

玲君

摇摆的伞下散射着

一线地。无数线地

模糊的乐音之雨啊!

冲积下,沉默这么久,

火山的石层

隐藏的恋如今被挖掘出来了。

模糊之雨又蒙裹着黯淡的呜咽,

籍着飘,飘着的乐风,我透睹了

你尚未变迁的面色。

Mapotta的轮廓,飘来,又飘去了

乐雨再黯然的咽语

唉,我们永远是线外的人们吗?

拨开那伞外网罗的

各种的点线,这样艳丽地

红的音,蓝的音色。

但音之线可拉系起恋人的心的吗,

我会深深的感谢着一次。千次的

如欺诈的经典果变成真确的诚实。

看不见飘,飘在模糊中的音线,

听着黯然的,呜咽的雨

已经漂流得这样远了。

有一些可解,又似乎有一些不可解,诗以“感谢”为经纬线。“感谢”自然意味着“抒情”,因此通篇都在写“情”,缠绵而流美,如夏日雨丝的滑腻。

雨中的伞摇曳出“各种点线”,飘逸着“红的音”、“蓝的音色”,果然艳丽。诗人倾注抽丝织锦的精心,在断续的意象转换与连接当中,随着诗人情思的纷披,爱的渴望的朦胧锦缎,隐然在目,模糊而又唯美。诗人感受那雨水冲刷之下“如今被挖掘出来”的“隐藏的恋”。

年轻的诗人自述说,他的诗是“对于世界,人生及其所生活的人的问询”,因此在诗中的一派飘渺之外,我们可以径直读到诗人“但音之线可拉系起恋人的心的吗?”的疑惑,可以听到“我会深深的感谢着一次,千次的/如欺诈的经典果变成真确的诚实”的青春顿悟,还可以听到诗人“我们永远是线外的人们吗”的不甘。显然,年轻的诗人此刻在渴望,他意愿他的生活也能够被这青春的、华丽的音线所缫织。

“看不见飘,飘在模糊中的音线”……整首诗显然带有“纯诗”的调性,“感谢”的“乐音”飘飘荡荡,编织细密,非常迷人。玲君,原名白汝瑗,1915年出生于天津。这首诗发表于《无轨列车》五卷四期,后收入他的诗集《绿》中。

现代诗轰轰隆隆如“无轨列车”向我们驶来,表面看似乎放荡横行,仔细读进去,更多却是有规、有距,倾注着诗人们的时代激情与孤诣苦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派木鱼皮球
拍皮球
主持人语
神奇的木鱼声
好看的木鱼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艺术特征
木鱼书的“灵韵”
拍皮球
我错了(二)
木鱼馄饨
现代派绘画教堂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