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2018-01-17熊希王斌
熊希 王斌
[摘要]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由弱到强,从边缘到主流,逐渐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明显与传统社会不同,又对现实社会的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着眼于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中语言的形成,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不同与互通,浅析网络用语的形成以及其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社会;网络语言;现实社会;日常用语
一、社会语言学及其发展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社会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社会与语言相互关系的学科。语言是在社会中使用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影响、决定语言结构,同时社会也会制约语言。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被用作沟通工具,反过来也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人们的世界观。所以,社会和语言的在互动中相互影响对方。语言使用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动物,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所以社会的各种因素和个人的特征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和制约。语言学研究不可能将语言从社会中抽离出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语言呈现出差异和变化,社会语言学家用“变异”(variation)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正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共变(co-variance)的关系(戴庆厦,2004)。
二、网络社会与网络用语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其与现实社会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媒体行业,是对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延伸。时效性、整合性以及网民积极参与是其最初显现的差异。其中,全网民参与是网络社会最大的一个特点:这甚至不能简单地用传统媒体语境下的“互动”来概括,它更应该被看作一种“共动”。网站与网民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彭兰,2014)。正是这种网民互动,以及网络社会海量信息充斥,交流交际必须快捷J顷畅,然而传统语言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简单文字输出这个要求,所以网络语言随之诞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网络用语粗略分为自创新词、谐音字词、旧词新意。
三、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与互通
在古汉语中,“社”、“会”这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社”指祭祀之地,后被引申为志同道合者集体活动的场所,“会”为聚集之地。所以,“社会”的意思就是志同道合者进行集会的活动(张敦福,2007)。无论是社会唯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无可厚非的是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有人的存在,就不可避免会有人与人的交流和合作,有合作就必然會有交往的规则。现实中的人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因为信息的交换逐渐形成了整体。互联网还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中的“社会”范围似乎更加广。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络社会的组成是终端和人,终端就是网民上网的电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而网民作为真真实实存在的“人”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网络社会”并不是虚拟的而是现实的。
四、网络用语进入日常用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对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实社会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交流。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流最关键的桥梁也逐渐被现实社会吸收,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用语。而有些网络用语进入现实社会,改变了其原意才融人到了日常用语。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根植于网络社会中的语言环境。能够接触到网络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由于非实名制,网民们表达的形式更加多样,表达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词汇得到最大程度的创新。网络用语得到网民的认可就会在网络上流行,流行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向现实渗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用语都能够被现实社会所接受,由于离开了孕育它的语言环境,其意思可能会难以被理解和接受,或者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互联网的人,网络用语也无法渗入。
五、结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社会中出现的新的语言形式,以及其如何发展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为日常社会所接受。通过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共通性和不同点的分析,得出网络社会更具包容性的语言环境孕育出更多表现力极强的词汇。又因为与现实社会的互通,将更形象化的词汇带到了现实社会,丰富了人们的表达。然而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同样存在差异,这就阻碍了一部分网络用语进入现实社会。语言并不是独立的,其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塑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