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晋宁彝族民间音乐现状分析与研究

2018-01-17鲁林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晋宁民间音乐

鲁林

[摘要]晋宁民间音乐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掘,研究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依托晋宁传统民俗活动,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创晋宁民间音乐保护的新局面。同时,发挥高校的传承优势,确保晋宁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后继有人。

[关键词]晋宁;民间音乐;现象研究

晋宁地处滇池南部,为通往滇南的要冲。早在汉代,古道就经昭通、曲靖延伸到晋宁。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地,是古滇文化发祥地,是古滇青铜文化的中心,文化积淀深厚。古滇文化源远流长,1955-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石寨山进行了5次发掘,清理了战国晚期至东汉初年的古墓86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居多,种类有兵器、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宗教器物、装饰品等,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古滇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面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民俗、民风等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开放的世界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从其孕育、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看,没有古滇文化这一源头,就不可能有其后的爨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文将对晋宁彝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晋宁双河彝族乡“秧佬鼓”音乐

秧佬鼓,又称花鼓,自汉代起流传至今。在众多的秧佬鼓代表队中,双河彝族乡秧佬鼓队最具代表性,其以双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到整个滇中地区,会跳鼓的人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榮景象。

目前,双河彝族乡的秧佬鼓队基本上由19-50岁的男女组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跳鼓艺人是李庆。李庆,现年85岁,自十二三岁时,就随长辈们学跳秧佬鼓舞,他掌握了20多种秧佬鼓舞的全套跳法,鼓点娴熟,集伴奏、舞蹈为一体,是一位难得的秧佬鼓舞传人,虽年事已高,但传人众多,对秧佬鼓舞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昆阳县志》记载,双河的彝族早先由昆明拓东城迁来,分白彝和黑彝两种。宗教信仰为原始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而祖先崇拜在各种崇拜中居重要位置。民间舞蹈有跳鼓祭神、跳鼓、跳乐等。

勤劳智慧的双河乡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鼓舞一秧佬鼓舞,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别具一格的民族舞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以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彝家山寨,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得到了逐步落实和重视,彝家山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县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秧佬鼓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每逢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节等,双河乡的秧佬鼓队成员便聚在一起,在舞龙头者的带领下,跳起热烈奔放的紧鼓舞和刚健豪迈的板鼓舞,在震憾的鼓声和舞步中自娱自乐。

秧佬鼓舞以打击乐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节奏欢快而刚健,打法分“紧鼓”和“板鼓”两种,紧鼓节奏较快,板鼓节奏较慢。秧佬鼓舞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无论是在广场还是在农家庭院,都可以表演。表演人数一般为5人(龙头1人,花鼓4人),打击乐伴奏5人(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鼓各1人),节奏套路的变化由舞龙头者指挥。

秧佬鼓舞无旋律性音乐,纯打击乐伴奏。一面小锣、一面大锣、一付大镲、一付小镲,和着表演者自身背着的秧鼓组成一支表演队。跳秧佬鼓舞的人既是舞蹈者,同时也是伴(合)奏者,具有双重身份。这也是秧佬鼓舞这一民间祭祀性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最大的不同。秧佬鼓舞音乐节奏性较强,热烈粗犷,震撼人心。

有关该舞的历史,无文字记载,相传很早以前,村里上等人死了以后(所谓上等人就是有文化的人),村民们便挖一个洞,然后把死去的人抬进去,连同抬的人一起埋葬。村民们为了悼念埋在洞里的人,就打起鼓、跳起舞以示哀悼。秧佬鼓舞就这样产生了。

当时的秧佬鼓舞是独舞形式,各跳各的,为祭祀性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秧佬鼓舞无论从动作套路,还是跳法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由起初的男子舞和单纯的祭祀性舞发展成不分男女、不分场合的表演性舞蹈,走上了正规舞台,使秧佬鼓舞这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进一步体现出彝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并以其独特的风格、热烈刚健的舞蹈动作、欢快震憾的气势,在民间独放异彩。

二、晋宁六街镇“颠乐”

倮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倮人的“颠乐”是流传在晋宁区六街乡干海、新寨,以及江川县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种自娱自乐性歌舞。解放前至解放后,直至“四清运动”前夕,倮人群众一直都在传跳,“文革”期间,“颠乐”被戴上了“黄色”“低俗”“封建”的“大帽子”,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遭到了残酷的摧残和禁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倮人山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倮人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有所提高,至此,“颠乐”又回到了倮人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六街镇彝族倮人颠乐歌舞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舞蹈。其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舞者合着月琴或弦子(现已不用)等乐器的节奏,围成圆圈边唱边跳。人数不限,可以三五人,也可以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场起舞。“颠乐”的主要音乐有《颠乐》《勾勾脚》《甸中八街一窝雀》《心肝阿妹》《塞呀喂呀》《阿喂喂刺哩嘟》《赶马鞭子三尺三》《四合心》等。

关于该舞及音乐的渊源,文献和民间均无记载。而民间传说是当地倮人男女青年为了抵抗包办、买卖婚姻,集伙奔往深山密林中,唱唱跳跳,边歌边舞,抒发感情。他们也用这种形式去寻觅配偶。

一直以来,“颠乐”音乐颇受当地倮人男女青年的喜爱。今天,该舞及音乐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风格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颠乐”音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随着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交流。“颠乐”不论从舞蹈还是音乐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倮人歌舞,本地的青年男女甚至老年人,几乎都会跳唱。endprint

猜你喜欢

晋宁民间音乐
晋宁区档案部门深入基层进行业务指导
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二)
中共昆明市晋宁区委宣传部专题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