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结与大情怀
2018-01-17李伟
李伟
[摘要]常剑钧是广西戏剧的杰出代表,透过其戏剧创作,可以看出常剑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又兼具着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以常剑钧的戏剧为例,可以看出当下广西戏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常剑钧;民族寻根;广西戏剧
常剑钧是广西戏剧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乡土剧作家”,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话剧《老街》等都堪称广西戏剧创作的经典。在这些剧作中,常剑钧多取材于广西本土,展现广西儿女的风采,同时又兼具中华民族的大情怀,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仔细品味这些戏剧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位广西戏剧领跑者身上的“民族小情结”与“中华大情怀”。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
民族和故乡往往是小说家创作的土壤,戏剧也是如此。常剑钧是仫佬族剧作家,但他没有狭隘地只写仫佬族,相反,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及文化风貌反而成了其创作的重要来源。
《哪嗬咿嗬嗨》是常劍钧戏剧历史剧的经典。该剧取材于桂林,讲述了一个戏剧班子多年的生命历史,在那战火纷纷的时代,他们如何历经磨难,又坚持苦苦追寻。桂林,广西的几大代表城市之一,既有抗战时期的桂林战役的风采,也孕育了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八桂名人。此外,这个城市还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在广西区外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取材桂林,彰显了常剑钧对桂林的钟爱,也意味着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瓦氏夫人》讲述了瓦氏夫人这一女性,带领壮家子弟奔赴他乡,历经千难万险抗击日寇的故事。该剧影响巨大,瓦氏夫人也是继刘三姐之后,广西戏剧又一典型的女性形象。常剑钧选择瓦氏夫人进行创作,彰显了他对壮族文化的认同。
而真正把壮、瑶两个民族融合在一部作品当属《天上恋曲》,瑶族哑女蓝玉玲为寻找自己的哥哥,来到壮家大寨,无依无靠的她,被壮族盲人老爹收留,以聋哑盲为创作对象,展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和民情,体现了原汁原味的壮瑶一家亲。
二、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广西以及广西外,还有一大群体是不可忽视的,汉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汉文化,这些被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如果说书写广西,体现了常剑钧对民族文化的“小情结”,那么凸显中华民族品格,则彰显了常剑钧对中华文化的“大情怀”。
《歌王》中十万汉军南下,要征服骆越王国,浩浩荡荡的平南郡,在常剑钧笔下,最后的安排是化干戈为玉帛,两国联姻,由对抗走向融合。和其他壮剧一样,《歌王》中夹杂了多种多样的歌唱形式,“铜鼓敲,蛙神响”,开场第一句就把壮族特有的铜鼓文化展示给大家。红水河流域的壮家人,几乎人人都有铜鼓,人人都会铜鼓,在剧中,铜鼓可以发出雷鸣般的鼓声,那鼓声配合十万汉军的脚步声和马蹄声,气势如虹,给观众巨大的舞台震撼。该剧通过两族人民由战争走向和谐,表达了自身对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希望,这无意彰显这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
面对倭寇的侵袭,壮家儿女在瓦氏夫人的带领下,奔赴他乡,不仅面临倭寇的残忍与冷酷,还要面临山川的险峻与巍峨。正如文中莫古的疑问一样,为什么要舍弃眼前的安稳,跋山涉水的去打仗。古人有云:居安思危。如果不去抗倭,不但邻居的土地和子民被倭寇占领,倭寇势力会在战争中壮大,进而侵犯壮乡的土地。当面临侵犯,面临亡国灭族的危机时,中华儿女也会拿起武器,这不仅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好和平,还彰显了华夏子孙的自强不屈。
三、机遇与挑战
科技的发达以及大型剧场的建立,为常剑钧的戏剧创作及表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一方面为广西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把广西从边缘向中心靠拢。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常剑钧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坚持为人民创作的导向,他也被称为乡土剧作家。高新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为常剑钧及广西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另一方面,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或者倡导语言,全国都在普遍推广,而广西戏剧的语言又以白话、桂柳话为主,对比常剑钧的剧本创作和戏剧演出,剧本中普通话的表述在演出时变成了地方方言,甚至在不同地区演出的方言又不一样。我们在为表演者的语言点赞时,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深思: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否单纯地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去考虑,除了语言方面的障碍,其他方面比如服装、舞台效果等,这些方面面临的冲击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引人深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