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语境下回族题材的戏剧创作
2018-01-17韩非
韩非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一个精彩纷呈的新时代,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日渐多元,文艺生态日趋和谐,创作环境更加宽松的大舞台。一方面,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反对艺术的泛娱乐化倾向,克服功能单一化倾向,警惕娱乐至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社会现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急剧转型,人们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艺术的功能也由单一的教化向审美、娱乐、认知和教育的多元本位回归。也就是说,今天的艺术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艺术语境下,讨论回族题材戏剧创作问题。也就是在一个多元化艺术格局和艺术竞争中讨论回族题材的戏剧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多,现仅就其中的两个方面谈一些自身实践感受。
一、树立全面进步的创作观念
回族题材的戏剧创作,应该在大力扩展其潜在的文化影响力上做文章,在塑造回族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人格,打造回民族崭新的文化形象上下足功夫。大家都知道,文学艺术的主题价值在于审美教化、启迪民智、以文化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艺术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成果,文化艺术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意志的集中外现,赋予文化艺术鲜明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作家的职责在于传承示范以文化人。而文化又是多元的、多维的、多向度的,从功能上分有消遣型、娱乐型、审美型、智能型、发展型等等。从机构上分为核心文化、精英文化、审美文化、通俗文化、实用文化、舞台文化等等。因此,作者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创作观念。处理好多元与主元、主旋律与多样化、主渠道与多渠道、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相互关系。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的继承性、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显著的意识形态性、广泛的群众性、严格的科学性、博大的容纳性、相对的前瞻性)从而根据文学艺术的主体价值,要求我们在创作回族题材的戏剧中,树立全面进步的创作观念,即不仅在形式创作上下功夫,不仅只提供表面观赏效果,不仅只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更要在作品的情感内涵、哲理内涵、人文内涵上下功夫,更要在戏剧艺术如何表现生命的深刻性、丰富性、复杂性等内涵的探索方面下功夫。
回族题材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也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内得到重视与发展的一个探索戏剧类型。受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宁夏
韩
非(银川市艺术研究室宁夏银川750011)回族自治区,对于回族题材的戏剧创作关注较多。但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和局限,大多数仍处于焦急的研讨和创作之中。因此,回族题材戏剧创作,更迫切需要解决戏剧艺术如何表现回族人民的人生、人性以及生命的深刻性,复杂性等等这些艺术创作的终极课题。
戏剧艺术是用独有的方式带给人们深刻感动和震撼,这些常常启迪着人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它不是短期内积累而成的,从古希腊悲剧到莎翁的永恒经典,以及林林总总的戏剧流派,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戏剧艺术家,对戏剧能够如何表达自己对人、人生、生命的感悟,作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今天我们的回族题材戏剧创作,毫无疑问的也应该在这些探索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回族题材戏剧创作才有可能也积淀在这丰厚的经典保护中,而成为未来的历史和经典。
二、树立在创作回族题材戏剧过程中追求精品工程的意识
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文艺作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文化艺术工作者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自李斯统一文字之后才产生了戏剧。伟大的戏剧理论家李渔说:戏剧是人生的缩写。是一种以巨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广泛地吸收融合各种表现方法、表现手法的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不脱离生活,又不机械地模仿生活,最大的特征就是城市和城市化。在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存在与发展也依赖于宗教活动,寺庙戏台曾经是古代戏曲舞台的主流,祭祀演出是古代戏曲演出的主要方式。而今天戏剧得以发展,繁荣的环境和条件则完全发生了质的变化。新语境的出现,更是各类艺术发生质变的催化剂。一个作品一定要经得住群众的检验,一定要具备真诚真实和接近真理的努力。真诚是对个人品质的检验,真实是对个人发现能力的检验,一个作品的空间有多大,它的生命力就可能有多大。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上,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最终去解决问题,将是作者毕生努力才能达到的,作者内心深处的爱与创作的自由真正与群众内心融合了,精品才有可能出现。一个真正的艺术精品,就是对情感哲理人物命运、生命感悟做深入的挖掘,准确表达并进行强烈的甚至震撼的舞台视听渲染的作品。我们的回族题材戏剧创作应该在追求深刻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前提下,追求好听好看的舞台艺术形式。不要去追求那些花里胡哨,肤浅空洞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那些只能满足一种浅层次的观赏需求,只能光鲜一阵、热闹一时的不具备人生意蕴和生命感悟的作品,更不能花时费力去浪费宝贵的资源。
由于戏剧的本质特征取决于人物性格,所以回族题材的戏剧创作更要抓住这一本质特征。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尤其要抓住回族传统的人格化与人格现代化的关系,牢牢把握住人格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特征,重创造、忌模仿,重吸纳、忌沿袭,重兼容、忌排他,重多义、忌单一,重规律、忌规矩。从剧情的叙述者转换为人物心灵的跋涉者,从对角色规定情境的生活体验转入对角色的规定情境的生命体验,也就是说写戏即写人,切忌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不见情。当然也必须在语言功力上下功夫,语言功力不到人物性格出不来,只有想得深说得俏才能达到完美塑造人物的目的。
生活本身是无限丰富和无限变动的,是无法通过任何一种有限的时空载体来还原其真实性的。而还原生活的真实,不是艺术的目的,这就要求创作回族题材的剧作作者必须遵循这一法则,必须追求艺术的真实,排除生活的真实,知道写实只是一种技巧,对于影视剧、戏剧作品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技巧中包含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指向赋予了作品一种深邃的审美意蕴。这才是艺术的精魂。我们的回族题材戏剧作品,应该提供给人们一种人生的共鸣,一种体验的交流,着力表现回族人的个性张扬和生命力,塑造健康人格的个性张扬是对丑陋、衰败、腐朽的有力冲击,以恶劣病态心理显示出来的个性张扬是对美好、善良、尊严的破坏和毁灭。因此我们的回族题材戏剧创作要为人生提供一种历史深度、一种未来远景、一種积极意义、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宋代人庄绰在鸡肋篇中说大抵人l生类其土风,西北多山,故其人重朴鲁,荆扬多水,故人亦明慧文巧。近代人况周颐也提出“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雪为清”的见解,他们都从行为感应地理学的角度提出环境不但作用于人的外貌,而且作用于人的性格气质、风习爱好等方面。这就是说,自然环境不但影响民风民情及日常文化生活,同时也影响铸造着人的文化性格。宁夏和中国回族之乡吴忠,地处西北,是回汉蒙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尤其是回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回族文化、黄河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多次碰撞融合,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片地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也形成了开放兼容少排斥多接受的新语境,是回族题材戏剧创作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作家艺术家们应该对回族生活进行独特体悟,对回族的人生独特感受,广泛收集资料,反复梳理,深入辨析,洞察毫末,创作出独特的具备回族心灵气质的好听好看,既有深刻思想内涵,又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的艺术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