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新定位
2018-01-17贾卫华
贾卫华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学报建设也日益繁荣。在新时期如何寻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学报的新定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破解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如何办好学报的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定位;新思路
0引言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校的学报要真实地反映本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学报的定位,使学报能够成为高校对外宣传与展示的窗口,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科院校的学报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是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学报建设也日益繁荣。在新时期如何找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学报的新定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建设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定位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全”而“散”。当前全国各类期刊9867种,其中高校的期刊学报达到1800种,占全国各类期刊总量的18.3%。几乎各类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学报,而各高校的学报包容万象、栏目齐全、论文数量繁多,虽然获得了量上巨大增长,但是质的方面却没有同步跟上,学报间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各学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就如《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朱剑所说:“虽然我国高校学报数量不断增长,但是整体质量却不断下降,不但威胁到学报的生存,甚至恶化了学术研究的行业环境。”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学报本应直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但是当前突出体现为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特色和应用研究不鲜明和融合度不高。虽然学报中的各类资料都有,但是平淡文章多、有份量文章少,整体声誉不升反降,远不能够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甚至有些高校自己的老师都不看自己的学报。学报仅是成为“评职称”的工具。二是“小”而“弱”。由于竞争激烈,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的因素,各应用本科高校的学报篇幅规模普遍不大,质量低名气小。有些学报虽然创办多年,但是仍然无法办出特色和水平。一些学报生存情况很不乐观。由于知名度、质量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Ⅱ向,使得学报的发展出现问题,个别本科院校的学报长期的“积贫积弱”,刊物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地位,办刊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远远低于同类部门的水平。
2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的学报定位
对于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报来说,要积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经受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找准学报的定位,突出特色、把握角色、保持本色。
2.1立足本土资源,定位于地方和行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报必须立足本土资源,定位于地方和行业特色。与专业期刊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报在理论深度、学术水平等方面都设有可比性。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学报必须能够有刺激读者大脑,吸引读者的“眼球”的东西,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著名出版人邹韬奋曾说过:“缺乏个性或特色的刊物,连简单的生存都会成问题,更不要谈发展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报建设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精细化”,不能搞“摊大饼”的“千刊一面”和低水平重复、简单的论文堆砌,而要精益求精,打造几个精品栏目,使每个栏目有几篇特色的文章。首先,要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特色栏目。从地方区域的角度来定位学报,将学报作为区域经济、人文的特色品牌进行传播。例如:河南安阳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商文化的代表,以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文化遗产著称于海内外。依托安阳的地方特色,安阳师范学院的《殷都学刊》学报中开辟了“殷商文化研究”专栏,使之成为安阳殷商文化的窗口,全国仅此一家。其次,立足本校实际,打造特色栏目。“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校的特色是学报可以直接挖掘的优势资源,通过本校特色资源的挖掘,可以为学报增添更多的竞争筹码,奠定比较优势。例如:《南京大学学报》当前在业界的成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创刊之初,以“广、严、快、活”为特色,对于自己自然科学研究优势的挖掘,用来反映南京大学理科以及全国的最新成果。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我国理科期刊的“高地”。又如:郑州黄河大学的《黄河大学学报》将自己定位为“民办高校”理论研究特色,通过立足本校实际、反映本校特色,使更多的民办学校读者产生认同感,成为该学报的读者,促进了学报的健康发展。
2.2立足应用学科建设,定位于导向和服务角色
“服务”是学报的重要角色定位,服务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是学报的根本职责和核心使命。一方面,要通过学报建设做好学科建设的导向与服务。要将学报作为高校“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作为衔接本科学校与最前沿学术成果的纽带,大力邀约国外的知名学者和专家稿件,使之为本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观点与方法,为全校师生介绍某一领域的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式、内涵式发展。大力培育本校的科研人才,使学报成为本校教师展示学科成果的舞台,使之能够通过学报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大放异彩。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高校学报与应用学科建设的关系。两者要共同发展、同舟共济、相互补充、互相推动。建立学科與学报的协同机制,促进两者间的信息沟通,在栏目设置、稿件采用等方面着手,巩固学科优势,挖掘学科潜力,办出学报特色,达到“以刊促学、以学补刊”的目标。
2.3立足区域资源融合定位于质量和专业本色
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的“小”而“弱”的问题,要通过进一步资源融合,定位于质量和专业本色,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才能够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使学报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融合资源,调整结构,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当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报间无论规模的大小、效益的好坏,均是“各自为政”、“自成一派”,不但分散了资源,同时也造成了学报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行业环境。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变同质化竞争为异质化互补,变恶性竞争为合纵连横,以“省”或“市”为单位,将同类大学的学报联合起来,把各学报的特色栏目和文章进行整合重组,通过打造“学报联盟”、“学报综合体”的方式来实现做大做强。其次,要加快多元化经营。不但要加强纸制学报建设,更要结合当前的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网络出版数据库进行合作,加快学报的数据化进程,拓展学报的资金来源,提高经营效果,使学报健康发展。第三,要充分挖掘本校以至本地区的专业人才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平台,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联络,使其稿件来源上能够全面及时,稿件质量上能够代表本地区本专业水平。“使学报能够成为高校对外宣传与展示的窗口,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做好基于新定位的学报出版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学报建设也日益繁荣。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立足本土资源,定位于地方和行业特色;立足应用学科建设,定位于导向和服务角色;立足资源融合,定位于质量和专业本色。才能够促进本科院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本科院校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观念创新是前提。高校学报是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和相互结合,高校学报作为现代科技、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必须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机制,诸如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这是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制度护航是条件。学报健康发展还应体现在各项制度的与时俱进。一系列规范化、程序化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的必要条件。质量是学报的生命线,学报的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学报要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科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要严守学术规范,在预防学术腐败上下力气。树立学校形象,促进学术交流。
组织健全是保证。良好的组织架构是学报发展的必要平台和重要保证。编委会、审稿专家、编辑部、作者群、读者群等形成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相互促进的集体,才能够实现学报的定位准确,运行合理,科学发展的良好模式,使得高校学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4结语
实现应用型高校学报的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把握学报的准确定位和先进的办刊理念。广大办刊工作者更应恪守职责,不忘初心。在出版工作中力戒急功近利,短视浮躁。借助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有力时机,紧密链接学校的办学战略和发展方向,融合地方和行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行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架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精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