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渭南城市段河流湿地的发展策略
2018-01-17韩晨杨秀英
韩晨 杨秀英
摘要:本文探讨渭河渭南城市段的河流湿地生态恢复中的现状和发展策略,探讨在解决水资源与防洪的前提下,发挥渭河湿地的防洪、生态、休闲、教育、产业功能,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本区的自然和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流湿地;发展策略;城市湿地
1背景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2016年,陕西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指出渭河生态区建设将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总体布局,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大力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管护等工程项目,推进沿河地区在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形成流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把渭河打造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
渭河渭南城市段河流湿地是渭河生态区坐落在在渭南临渭区城市段的河流水体及其河漫滩。按照我国湿地资源调查采用的分类系统,本研究区湿地属于河流湿地,包含干流湿地(渭河河床)和滨岸湿地(河漫滩)翻。
目前渭南城市段防洪工程主体部分已基本建设完成,但渭河滩区整治工程建设滞后,河道环境欠佳。河滩大部分为农耕地,零星点缀少量村庄、葡萄园和莲藕池,还有一部分为未开发利用的沙地。滩区内乱垦乱种,河床内无序挖沙,弃土乱堆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行洪畅通,破坏滩面平整,由此造成河道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因此,本研究区的湿地恢复将关注湿地功能的恢复,通过退耕还湿还河的湿地重建模式,恢复河流湿地的防洪、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教育的功能。
2渭河渭南城市段河流湿地现状分析
2.1自然状况分析
2.1.1范围界定
研究区为渭河渭南城市段,它是渭河生态区的一部分,位于渭南主城区、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之间,西起零河入渭河口东到沈河入渭河口,南北分别以渭河南北大堤为界,包括河床和河漫滩,总面积约40km2,是渭南重要的防洪排洪通道,属于洪泛区(见图1)。
2.1.2河流情况
河床形态宽浅,河堤弯曲开阔,沙洲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河道宽约2km,河床宽约300-600m,水深约5-6m,较为平缓,高差在10m以内,无明显高差。河床除由河流冲刷形成陡坎,其余主要坡度在10°以内,基本无较大坡度地形。滩地地势平坦,海拔338m-360m,高出水面1m-6m,高差差距小,坡度平缓,基本为大面积开阔平地,虽大部分可以耕种,但收获无保证。
2.1.3水文分析
河水含沙量大,渭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来沙量6.09x10t,水质浑浊,水质为劣五类水:河岸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塌陷严重:河流枯水期流量较小,流速较缓。
渭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10月,上游来水与下泄能力矛盾突出,渭河下游淤泥淤积严重,易形成洪水灾害。
2.1.4植被分析
河滩以农田为主,农作物多为玉米等经济作物。靠近西庆屯附近有大面积果园和瓜田,果园以葡萄园为主。河床附近有大量淤积的泥沙荒地,沿河道零散分布一些采沙场。北大堤以种植30m宽的防浪林,多为杨树及柳树,南大堤尚未形成完整的种植林带。
2.1.5交通分析
现有三条公路和一条高速铁路桥横跨渭河,很难与河床建立交通与景观视觉联系。河滩处建设有控导工程及其配套工程道路,局部放置防汛备用石料。河滩农田的耕作路以土路为主,纵横交错嗍。
2.1.6建筑分析
河滩内建筑主要集中在西庆屯村,但建筑质量一般,风格不统一。河滩内有三条高压走廊穿过。
2.2已有规划的定位分析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把渭河打造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
《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将渭南市的城市性质定义为:国际知名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门户,秦晋豫黄河三角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句。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将主城区规划为:建立“南塬为屏、一河一带、七横六纵、多點均布”的绿地系统结构。其中,南塬为屏:是南塬地区建设成为城市外围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一河一带:一河是指渭河生态发展区,一带是指南塬生态带。七横六纵:七横是七条主要的东西向绿化街道。六纵是六条南北向绿化街道。多点均布:指合理均衡分布在各功能片区内部的各类城市公园、广场绿地、街头绿地,以及滨水绿地公园。
按照规划随着城市发展,渭河将成为城中河,河滩地将转变成城市中心公园绿地,这将对研究区湿地(公园)的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3河流湿地发展战略和策略
3.1十一个发展战略
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俞孔坚、李迪华等学者提出了十一个发展战略,分别是: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溶解城市农田作为城市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3.2发展策略
本研究区属于典型的城市“领域交错带”,根据上述发展战略归纳了以下适合本区域的发展策略。
3.2.1防洪
防洪是最基本的功能,通过加固堤防、滩区清障等手段根除行洪障碍;使用湿地泡与林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防洪、防浪、防泥沙淤积,兼顾雨污净化,构建良好的生物栖息地。
3.2.2生态
顺应自然规律实现退耕还河还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打造鱼类、鸟类、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栖息生存环境和迁徙廊道,打造渭南城市段的生态乐园。
3.2.3休闲与旅游
在保留部分合理的果园、农用地基础上,使用乡土植物打造大地景观,建立水生态及鸟类栖息为主题的生态项目,打造关中特色的农家乐等生态旅游景点,构建市民休闲活动、户外活动的场所。例如:春季油菜花海,夏季葵花海,秋季格桑花海,千亩荷塘一望碧绿,初步展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新都市田园风光。周末节假日,河滩不仅成为市民欣赏渭河美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吸引了周边省市游人。
3.2.4文化建设与教育作用
通过治水历史博物馆、水文化长廊、民俗表演等方式,构建渭河水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实现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
4结语
湿地恢复将重点关注湿地功能的恢复,通过乡土情况,融合多要素,采取山水林田湖的综合整治模式,强化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带,实现滩涂开发、滨水景观建设、经济产业带的形成,使渭河成为防洪安澜屏障、成为生态景观长廊、成为湿地文化教育基地、成为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