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温柔的悲歌

2018-01-17罗丽丽

出版广角 2017年24期
关键词:路易丝保姆小说

【摘 要】 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斩获了2016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并接连在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作者用独具特色的洞察力将一个保姆渐渐走入深渊的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展现了当代西方社会人性的孤独、女性生存的压力、种族阶级的矛盾以及家庭教育的复杂性等一系列问题,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出版意义。

【关 键 词】《温柔之歌》;生存现状;社会问题;艺术手法

【作者单位】罗丽丽,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蕾拉·斯利玛尼凭借《温柔之歌》一举拿下法国最高文学奖奖项——龚古尔文学奖,而作者蕾拉也成为龚古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温柔之歌》不仅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极高的评价,他们给予了这位摩洛哥裔80后作家高度的肯定与赞扬。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贝尔纳·波沃称:“龚古尔文学奖回归了它设立之初的传统,把奖项授予了年轻有为的作家。我们确信斯利玛尼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期待她更多的作品。”2017年8月,《温柔之歌》中文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一经出版便得到了读者们的强烈支持。

小说根据两名儿童被保姆谋杀的真实故事改编,只是原本的真实事件发生在纽约,作者将故事地点移植到了自己更加熟悉的巴黎。小说以婴儿的死亡展开,展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保姆在现实面前逐渐变得疯狂、扭曲的过程,并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描述揭示了保姆杀死婴儿的前因后果。作者以细碎的点滴生活展开,逐步将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深入挖掘了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从而揭示了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疯狂,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子女教育、女性价值、男女关系、阶级矛盾以及种族问题都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一一呈现。本文主要探索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对当代社会个体生存现状的揭示和对多重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并评析作品在文本创作上的独到之处,从而发现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出版意义。

一、挣扎人生:当代西方社会的个体生存现状

作者蕾拉将保姆路易丝以及女主人米利亚姆这两个女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们既是小说的主人公,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极具典型性。

1.底层人物的生存悲剧

保姆路易丝是一个性格极为孤僻,甚至有些古怪的人。她是一位白人,但是她的遭遇却格外悲惨,她住在华人区,家庭、婚姻生活都很不幸。这样的现实遭遇让她的内心变得压抑,甚至扭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做着非常低等的工作。这或许就是她的生活,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挣刚好能够养活自己的薪水,似乎也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作者机智地将其放置于中产阶级社会之中,当她渐渐走入中产阶级的生活之中,她的想法开始发生改变,欲望开始膨胀,她波澜不惊的内心也被激起了阵阵涟漪。尤其是当她随雇主一家到希腊旅游时,那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轻松愉快的氛围,都让她沉醉其中。可现实却不尽人意,这一切都让她逐渐深陷命运的漩涡,无法自拔,从而酿成了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事实上,这也是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因此这部小说也像是一面镜子,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叙述,展现了小人物的生存悲剧。

2.女性人物的生存压力

无论是保姆路易丝还是女主人米利亚姆,都是巴黎社会女性形象的一个缩影,尽管她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路易丝生活困顿,身心俱疲;而米利亚姆从结婚生子再到后来的回归社会,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摆在她面前的不仅有来自家庭的压力,还有来自社会、事业的压力。为了更好地生活,她不得不铆足了劲拼命地工作,她爱自己的孩子與家庭,而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她早已分身乏术。小说最终酿成的悲剧——孩子惨遭不测,作为母亲,她自然也有一定的责任。每天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回家,孩子们都和保姆一起度过,家中发生的事情,她与丈夫保罗都浑然不知。路易丝、米利亚姆以及路易丝的朋友们,都是这众生相的缩影,从小说的情节脉络之中,我们得以探寻当前法国社会女性所面临的压力。

3.中产阶级的焦虑与压力

作者蕾拉通过细腻真实的笔法,拉展现了当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与焦虑。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不难看出,冷漠、孤独、压抑的情绪始终跟随着他们,或者可以说悲剧是注定的。路易丝是孤独的,而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自己的事业的米利亚姆同样也是孤独的。在作者笔下的巴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条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夫妻之间、子女之间、雇主与保姆之间、朋友之间,都因为这道鸿沟,各自守着自己的内心防线。而这个大环境又不断促使人物心理发生变化,让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笼罩着他们。在米里亚姆怀孕生子的时候,其丈夫保罗的工作刚刚起步,生存的压力让他们变得格外压抑,他们怀揣着暴富、成就事业的信念,可终究还是家破人亡。虽然保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可是在那平静无波的生活下,却始终暗潮涌动,最终酿成血肉淋漓的悲剧。

蕾拉曾说:“文学不可能改变世界,但它有可能改变读它的人。”因此,《温柔之歌》正是通过揭示现实社会的种种现状来展现人物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以及人性的危机都体现出来,用掷地有声的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多重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

现实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猜忌、防备、爱、恨、嫉妒充斥着人们的神经,作者在展现这些人物及其情感价值的同时,也将一个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摆在了读者面前。

1.对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

《温柔之歌》展现了对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引发读者对女性生存现状以及女性价值的思考。看似“如天仙一样完美”的路易丝其实极为压抑、孤独,她心中所想全都是“黑暗的湖”“茫茫的森林”,她口中的故事也同样的可怕。她受不了时时刻刻待在家里,即使是阴天,她也要带孩子们外出。而女主人米利亚姆在生下孩子后的那段时间,也同样格外抑郁。家庭与事业摆在面前,当代女性究竟应该做何选择?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描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事实上,这不仅是米利亚姆、路易丝,也是巴黎社会许许多多的女性乃至西方当代社会甚至是全世界女性群体都要考虑的问题。endprint

2.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

《温柔之歌》以独特的视角引发读者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米利亚姆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在保姆的照料下顺顺利利地成长,家里也被保姆收拾得井井有条,其夫妻二人的事业也风生水起,这似乎是很完美的故事。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女儿米拉的心理早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身为父母的米利亚姆和保罗对问题的严重性却浑然不知,甚至在觉得不对劲的时候,还要劝说自己是不是对保姆太苛刻了。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仅使其物质富足、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简单。随着故事的发展,米拉甚至学会了咬人,她常常被路易丝打扮得极为古怪。孩子们总是过于依赖保姆路易丝,而他们的父母却总是非常忙碌,几乎抽不出时间来陪伴他们。最后婴儿死亡的结局让人极为慨叹,可这不只是性格古怪的保姆一手酿成的。在案件的审判中,律师就多次提到母亲过于忙碌、无法照看家庭的事实。婴儿死了,父母自然是有责任的。为事业奔忙的父母,面对孩子,面对自己的人生,究竟应该如何权衡?

3.对种族与阶级问题的思索

《温柔之歌》体现了对种族与阶级问题的思索。女主人米利亚姆是北非人,在她的内心深处其实非常介意这一问题,以至于她在为孩子找保姆的时候就不希望找一个说阿拉伯语的保姆。此外,在保姆们常聚的地方,路易丝是唯一的白人,因此她不爱和其他人一起交谈;在一群人中,她有着难以言喻的优越感。路易丝以及米利亚姆一家只是雇佣关系,他们属于不同的阶层。路易丝做了一辈子的保姆,照料过无数的小孩,她虽然心理压抑,但是也马马虎虎地过着日子。可当她融入米利亚姆一家人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在希腊旅行过后,她的欲望逐渐膨胀,嫉妒、渴望的情绪也逐一展现。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想尽一切办法继续留在米利亚姆的家中,为此不惜杀死了自己亲手照料的孩子。

4.对现实压力下男女关系的呈现

《温柔之歌》展现了在现实面前男女关系的脆弱与无力。爱情元素在小说中所占篇幅不长,但在字里行间也多有流露。保姆路易丝的第一段婚姻惨淡收场,她的爱情姗姗来迟,极为平庸,甚至很难称其为爱情,而后便无疾而终。路易丝的爱情也是她所处阶层的一个例证,也证实了她无法摆脱宿命,无法跨越阶层的鸿沟,这也是她心理产生变化的催化剂。女主人米利亚姆虽然有着更为优越的条件,她在怀孕生子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重新走上职场,而身为丈夫的保罗却并不希望妻子外出工作,他害怕家庭瑣事的负累,并将压力都赋予自己的妻子。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女性价值难以实现、现实生存压力大,与她们身边的男性不无关系。作者用冷峻、理性的笔触,通过生活琐事将主人公的生活刻画得极为精准,而这些人物、社会、阶层、种族等一系列关系也都被一一展现出来,她用冷静的笔法将优雅、平和的现实生活下人性中的爱、恨、嫉妒、防备描述得淋漓尽致。

三、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一层面来说,《温柔之歌》无疑是一个悲剧。而它的独到之处便是作者在叙述手法、语言表达上既充满表现力,又处处克制,冷峻而理性。小说表面波澜不惊,温柔而美好,实则暗流涌动,疯狂而冷漠,演绎了一曲铿锵有力的温柔悲歌。

第一,作者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在开头就交代了小说的结局,叙述者与读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但小说人物却一直被蒙在鼓里,营造出一种戏剧效果。读者早就知道婴儿的死亡结局,知道路易丝多种扭曲的心理和暗藏的古怪情绪,但米里亚姆与保罗却浑然不知。性格古怪的路易丝,心底里极为压抑,当保罗与米利亚姆都外出工作的时候,她便负责带孩子,处理家务。而白天里所发生的事情,保罗与米利亚姆是全然不知的,直至孩子死去。所有的情节推进,读者都一目了然,而人物却浑然不知。第二,运用双线结构,使两条线浑然一体,令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米利亚姆一家是一条线,路易丝的心理变化又是另外一条线,而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关联的。在这两条线索中,有两个不一样的路易丝。一个是在雇主家中的路易丝,她假想自己已经远离了贫苦、落后和孤独,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温馨而美好;一个是工作之余的路易丝,破旧的房屋、源源不断的债务、噩梦般的往事充斥着她的生活,冰冷而孤独。这一系列故事的穿插,让路易丝这一人物形象更为立体、饱满,故事情节的演进也更加顺理成章,情节结构也变得更富有张力,与小说的整体基调也更为契合。第三,小说的笔法冷峻、优雅、细致。作为一名80后作家,蕾拉的笔法成熟而精炼,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收放自如。尤其是对路易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栩栩如生,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全书语言优美、顺畅,营造了一个平静、温和的氛围。在这些轻松的氛围中,作者又将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情节巧妙地融合进来。例如在暗示路易丝的心理问题时,作者一方面展现了她“天使”般的外表与表现,另一方面又用一双旧鞋子、廉价的指甲油、阴暗的童话故事等一系列细节来展现她的内心。作者使用这样的笔法,使温柔的现实透着冷峻、悉心的照料滴着鲜血,给读者带来极为强烈的审美感受。

综上,《温柔之歌》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揭示、社会问题的解读以及艺术手法的表现上都极富造诣。其在建构人物的基础上展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生存现状,在情节的叙述中展现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彰显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笔法。《温柔之歌》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受到了众多读者以及业内人士的好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作者更希望用《温柔之歌》来拯救更多人的生活,提醒更多的人去反思生活。

参考文献

[1][法]蕾拉·斯利马尼. 温柔之歌[M]. 袁筱一,译.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2]吴岳添. 法国女作家的“温柔之歌”[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易丝保姆小说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众多作家的“精神引路人”、诗人路易丝·格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保姆家午睡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哇,咪咪虎当保姆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