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小说的全景式构建

2018-01-17陈小红

出版广角 2017年24期
关键词:尔菲塔诺波尔

【摘 要】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2666》由五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牵连的部分组成。其文本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却没有陷入后现代主义的过度消解中,很好地找到了严谨和张狂的平衡点。小说有张力,可读性强,让读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重新建构生活的意义。

【关 键 词】 拉美文学;波拉尼奥;《2666》;后现代小说

【作者单位】陈小红,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7月15日,天津大剧院上演了一部长达12小时的话剧《2666》,话剧由法国“80后”导演朱利安·戈瑟兰根据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话剧演出前,众多波拉尼奥的粉丝专程从各地赶往天津观看。这部近十年来被文学界讨论得最多的拉美小说通过话剧形式引起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界的热议。

一、世界文坛中的波拉尼奥和《266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给世界文坛带来一股崭新的气象,这场文学运动的主将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等迅速进入世界文学大师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很快成为拉美文学的经典,同时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行列。这几位作家在拉美的影响力给后来者造成了“影响的焦虑”,拉美文坛之后很难出现像马尔克斯这样级别的大作家。在拉美及拉美之外读者的想象中,马尔克斯等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拉美文学的典型代表。這种刻板印象直到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荒野侦探》出现后才有了改变。《荒野侦探》1998年出版,一面世就被赞美是杰作,在拉美文坛引起轰动,其出版盛况甚至超过当年的《百年孤独》。《荒野侦探》在出版次年获得了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智利国家图书协会大奖等奖项,波拉尼奥的名气随即走向世界。波拉尼奥2003年去世后,其代表作陆续被欧美国家译介出版,欧美的作家和读者给予波拉尼奥高度评价,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赞誉他为“那一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值得钦佩的小说家”,由此可见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2666》是波拉尼奥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在肝病缠身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部鸿篇巨制,最终抱憾未能进行修缮。波拉尼奥去世后第二年,即2004年,他的好友把包含五个部分的这部长篇小说合成一卷本出版,并将书名定为《2666》。这部作品出版后,欧美文学界、出版界对其进行译介和推荐,可谓火爆一时。《2666》被评论界认为是“超越了《百年孤独》的惊世之作”,于2009年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西班牙著名女作家莫伊斯在《国家报》上发表文章说道:“《2666》是长篇小说中的长篇小说,毫无疑问,它是一座丰碑,是波拉尼奥全部创作中的最佳之作。”评论家罗德里戈·富雷桑说:“《2666》是全景小说,它不仅是作者的封顶之作,而且是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作品,它把长篇小说提高到一个令人感到眩晕的全新高度。”《2666》的汉译本译者、翻译家赵德明认为,《2666》的叙述艺术既是对20世纪下半叶各类小说技巧的高度概括,又饱含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 总之,《2666》赢得了拉美、欧美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高度评价,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这种评价对于一部新小说来说是很少见的。

二、《2666》:一部新经典的多种解读

《2666》由相对独立的“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阿琴波尔迪”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德国大作家阿琴波尔迪这个虚构的神秘人物和墨西哥的圣特蕾莎这座城市。阿琴波尔迪的经历乍看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后期潜逃到南美各地的众多德国纳粹分子,但小说中的阿琴波尔迪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却另有原因。在小说中,阿琴波尔迪是为了远离纷杂的社会现实才去墨西哥隐居,他到墨西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营救因少女谋杀案而受到牵连的外甥克劳斯·哈斯。作者波拉尼奥以阿琴波尔迪和这个案件为要素,串起了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位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文学评论家,他们由于同样对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具有浓厚兴趣而成为同道。在小说中,阿琴波尔迪是受到很多人崇拜的大作家,民间传说他即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阿琴波尔迪却远离世俗,行踪不为人所知。四位欧洲文学评论家偶然获悉这位神秘作家的行踪,便一起出发到墨西哥边境小城圣特蕾莎寻找他。他们志同道合,在寻找阿琴波尔迪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产生了一段多角爱情,但却未能如愿找到阿琴波尔迪。第二部分是“阿玛尔菲塔诺”,围绕因皮诺切特政变而流亡的智利哲学家阿玛尔菲塔诺的坎坷人生展开。阿玛尔菲塔诺的妻子爱上一名精神病诗人,并追随他而去,于是这位生活不如意的哲学家带着女儿罗莎从西班牙移居到墨西哥小城圣特蕾莎。这种为了远离纷杂世事从欧洲迁往墨西哥的经历与阿琴波尔迪的经历隐约相似。在危机重重的圣特蕾莎,阿玛尔菲塔诺的精神状态一直不佳,总有噩梦相伴,父亲的灵魂经常在他耳边说话,女儿的命运也让他牵肠挂肚。哲学家来到的这个地方不是世外桃源,这里同样让他不如意。第三部分是“法特”,讲述了美国黑人记者法特在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去墨西哥的圣特蕾莎对拳击比赛进行采访,但到了圣特蕾莎后,他却发现了更重大的更需要报道的事件,那就是近年来这个小城的很多女人被奸杀,凶手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而这个事件正好和阿琴波尔迪的外甥卷入的案件是同一桩。法特试图报道这个连环凶杀事件,却发现困难重重。故事的结尾,法特只能带着在墨西哥结识的女友——哲学家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罗莎离开这个恐怖的城市回到美国。第四部分是“罪行”,该部分采用严谨的新闻报道方式,不带感情色彩地讲述了第三部分美国记者法特无法报道的连环杀人案。第五部分是“阿琴波尔迪”,这部分的文本内容没有和第一部分衔接,而是直接讲述阿琴波尔迪的传奇经历。这部分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依据时间先后和事件发展顺序讲述阿琴波尔迪的故事。这位1920年出生的作家是普鲁士人,在“二战”的参军经历中,见证了战争的非人性和纳粹恐怖主义,他被同盟国俘虏后侥幸逃脱,从此改名阿琴波尔迪并开始创作文学作品。阿琴波尔迪的妹妹在阅读他的小说后,提出让他前往墨西哥营救因少女谋杀案而身陷囹圄的外甥克劳斯·哈斯。一方面为了远离纷杂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为了寻找外甥,于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作家决定一个人去圣特蕾莎,这就与第一部分几位文学评论家前往墨西哥寻找阿琴波尔迪的故事有了衔接,小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endprint

《2666》以近千页的体量,对真实与虚构、灵魂与肉体、是与非、善与恶、生与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牵涉的范围之广、话题之多,非一般小说所能及。正如译者赵德明所说:“《2666》的丰富庞杂,不仅体现在结构、舞台等方面,在读者阅读方面也有所体现。依我看,对这本书至少可以有五种不同的读法。你可以从了解异国风情的角度看,可以把它视为了解欧美知识分子的窗口,也不妨把它看成讲述罪恶、犯罪和连环杀人案的故事,把它看成一个作家的成长史也未尝不可,把它当成更深层次了解欧美人跨世纪心态的作品也非常有价值。”[1]这多种读法正是《2666》作为21世纪新经典的重要特征。

三、《2666》:多主题的“寻找”

《2666》是一部多主题的新小说,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中会发现不同的主题。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部小说一直围绕“寻找”的主题进行叙事,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在寻找爱情、寻找文学、寻找迷失的自我、寻找灵魂的救赎。在追踪各种人物的“寻找”历程中,读者可能会被他们的故事震撼和感动,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1.寻找理想的文学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波拉尼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博尔赫斯作品中关于作家和文学的主题直接影响了波拉尼奥的小说创作。《2666》中有大量内容是关于作家和文学的。小说第一部分的标题就直接命名为“文学评论家”,四位主人公都是欧洲当代文学评论家,他们寻找的对象是德国知名的神秘作家阿琴波尔迪。这几位分散在欧洲不同国家的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已经成为社会边缘话题的时代背景下,不約而同地对一位神秘的作家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强烈到让他们四人组团前往墨西哥小城去寻找这位作家,这种执着在消费时代是多么的可贵。通过阅读小说,笔者发现,这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阿琴波尔迪的执着并不源于简单的学院式的研究,而是他们在阿琴波尔迪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当今社会稀缺的文学精神和文学使命,阿琴波尔迪作品的文学品质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文学的信念,因此他们寻找阿琴波尔迪的行为便成为一种隐喻——他们真正要寻找的是理想的文学和文学的理想。在文学边缘化的年代,这种对文学的执着多么感人!

2.寻找理想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文学作品的调剂品。在《2666》中,作者对几位主人公的爱情经历进行了重点叙述,让这样一部大部头作品充满爱意。在第一部分,四位文学评论家在寻找阿琴波尔迪的过程中,发生了多角恋爱,这对于一群追求理想的人来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女评论家丽兹在多角恋中最终选择了身体有残疾但精神很强大的莫里尼。第一部分结尾,丽兹在写给另外两位评论家的信中说:“我不知道我和莫里尼将要在一起多久。我想,无论对他还是对我,这都不重要。我俩相爱,并感到幸福。”[2]小说第二部分提到智利哲学家阿玛尔菲塔诺的妻子因为迷恋诗人而离家出走、追求真爱,这使得哲学家对生活失去信心,决定移居墨西哥。哲学家妻子追求真爱的行为看似疯狂、不合常规,却隐含了作者对现实中婚姻爱情观的批判。哲学家在小说中代表理性刻板的形象,而疯诗人则代表活泼感性的形象,哲学家的妻子选择诗人,其实是在寻找一种真正的、理想的爱情。《2666》呈现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但几位人物在这种不确定的世界里却找到了真爱,这对于生活中处处充满陌生和不确定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鼓舞。

3.寻找精神救赎

《2666》的汉译本译者、翻译家赵德明说,波拉尼奥的作品“归根结底是在揭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以及精神道德危机”。《2666》延续了这种文化担当,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进行了重点叙述,讲述了多位故事人物的迷茫与挣扎。小说第二部分讲述了哲学家阿玛尔菲塔诺的故事。其实,阿玛尔菲塔诺在小说第一部分就出现了,那时他的角色是帮助四位评论家寻找大作家的向导。他的精神状态在第一部分就有了描述:“阿玛尔菲塔诺只能被看成是一个遇难者,一个穿着马虎的家伙……他是个失败者,全面失败,因为他曾经在欧洲居住和教书,如今试图披上一层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2]在第二部分快结束时,阿玛尔菲塔诺同意女儿的男友法特将女儿从圣特蕾莎这座同样不如意的城市带走,他自己则继续待在这里。女儿代表了希望,是他生命的延续,他希望女儿能从不如意的地方走出去。小说通过哲学家阿玛尔菲塔诺不断寻找出路的经历,即从智利到欧洲,再从西班牙到墨西哥,最后让女儿离开墨西哥去美国这样一个历程,展示了现代人寻找摆脱精神危机途径的种种努力。读者可以在这种迷茫与逃离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子,可能是自己,可能是亲友,从而对阿玛尔菲塔诺的境遇产生同情和理解。

四、一部全景式的后现代小说

《2666》由五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牵连的部分组成。小说的人物各有特色,前后出场人物多达百人。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覆盖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故事场景跨越了几个大洲的8个国家,给读者呈现一幅与《战争与和平》等传统现实主义全景小说不同的图景。《战争与和平》等传统现实主义全景小说是把众多人物的命运放在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线性叙事,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这种小说强调的是时代大背景对小人物的影响和小人物对大背景的适应或反抗。而《2666》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在传统线性时空全景小说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因此读者可以看到波拉尼奥采用分离时空的方式而不是线性发展的方式建构小说,用五个内容相对独立却有某种关联的部分为读者展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看似荒谬的、危机重重的世界图式。把这五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就是那位神秘的作家阿琴波尔迪,但这位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在前四部分中根本没有露面,他成为其他小说人物苦苦寻觅的传奇人物,到了第五部分,小说才相对完整地讲述这位神秘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经历。这样的人物出场模式和故事发展路径是后现代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颠覆,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

后现代主义小说有一些基本特征,比如碎片化、陌生化、浅层化以及反讽,这些特征在《2666》的文本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在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很多零碎的细节描述,这些细节随意在小说中蔓延,给读者留下碎片化印象,使读者的思想处于游离状态,而不是按照逻辑线性发展。后现代小说吸引读者的正是其新颖的叙事风格,这大大区别于现实主义小说以确定性叙述方式向读者呈现一个相对确定的世界。尽管《2666》充分采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手段和风格,但却没有陷入后现代的过度消解中,其在叙事上没有明显的后现代技巧痕迹,很好地找到了严谨和张狂的平衡点。这部小说有张力、有弹性,在消解现代世界虚妄的同时,阐述了一个历史自洽的现代寓言故事,让读者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重新建构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小平. 《2666》译者赵德明: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惊世之作”?[N]. 文学报,2011-12-22.

[2][智利]波拉尼奥. 2666[M]赵德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尔菲塔诺波尔
广东生波尔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生波尔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阿尔菲出走记
This Beautiful Fantastic
英国狗狗球技高超 堪称犬中“罗纳尔多”
两个英雄
美田径名将怀孕8个半月参加800米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