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那台缝纫机

2018-01-17董茂生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推车二姨供销社

董茂生

1968年的春天,我们家居住在建设公社建东大队,建设公社原隶属于东宁县,后划归新建的绥芬河市。虽说我们这地处偏远,可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也已经波及到我们这,为了顺应当时的形势,建东大队学“毛主席语录”优秀分子李姨,也是母亲的好朋友,作为工宣队员进驻建设供销社,掌握了供销社的话语权。

那天傍晚,李姨神神秘秘地来到我们家,和妈妈说起了悄悄话。李姨向母亲透露了一个秘密,为了表明我们的商品丰富,供销社过几天要进来两台缝纫机,一台当作样品摆放,另一台可以对外出售,但不能卖给城镇户,谁想买到这台缝纫机必须要有大队的证明和供销社领导的批条。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激动,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台缝纫机呀!尽管家里的条件实在是不允许的,可母亲还是告诉李姨要买这台缝纫机。当李姨听到母亲说想要买这台缝纫机时,一下子就后悔了,她知道母亲家的经济状况,别说买缝纫机这么大的件,就是置办个盘子碗也得掂量半天。再说,把这台缝纫机卖给谁,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母亲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于山东省即墨县的一个乡村。五六岁时,母亲在外支前的姥爷不慎踩响了国民党军队埋设的地雷,当场被炸成重伤,只喝了一口水就死去了。尽管母亲家每年可以得到村里照顾给支前伤亡家属的一袋红薯,可家里没有了劳动力,姥姥还是带着母亲、二姨和大舅艰难度日,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过早地承担了帮姥姥养家糊口和照看弟妹的责任。在三年困难时期,姥姥家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村里的一袋红薯也给不上了。不少人都去闯关东,也就是逃荒,去的一般都是在东北有亲属可以投奔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他们一旦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就会回老家带着家口,或领回一个媳妇。尽管姥姥家在东北举目无亲,可母亲还是决定带着二姨去闯关东。这是唯一的办法。就这样,母亲就带着二姨随着村里的刘家哥们,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绥芬河。

初到东北,无亲可投,哪个大队都不肯接收,母亲和二姨的生活一时没了着落,当时也有人劝母亲实在不行就返回山东老家算了,可要强的母亲还是坚持要留下来。后来,母亲在别人的撮合下嫁给了父亲。常听母亲和一些老邻居们说,父亲结婚时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是借同是山东梁山老乡房立贵的上衣穿着结的婚,拜完天地就将衣服还给人家,又换上自己的破衣服敬酒吃饭。

父亲是1958年和奶奶还有小叔来东北的,是山东梁山水库移民,政府给落了户口,本来有落户费,可以用来买房或盖房,可当时迁民时是和叔伯大爷家用一个准签落的户,落户费按户给,叔伯大爷欺负奶奶孤儿寡母,自己把落户费都独占了。奶奶一家一分落户费都没有得到,买不起房子,也盖不起房子,只好到处借房住。姐姐、我和大弟弟都是在借住的房子里出生的。那时我们家在全大队是最困难的,奶奶年纪大了,还有病,父亲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平时走路都齁齁气喘,干不得重活,家里还有姐姐、我和弟弟三个孩子要养活。家里穷得叮当响,就连自己家的房子都没有,全家六口人借住在一户田姓村民家。

让母亲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李姨还真的把买缝纫机的事办成了!

李姨告诉母亲说,她把大队的证明和领导的批条已经拿到手,让母亲大后天早晨一上班带钱到供销社去取缝纫机。

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惊呆了。虽说对购买缝纫机充满渴望,可她原本就没有真心要买缝纫机。对许多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是多么自豪的事情,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挖门子盗洞想置办个大件。

既然到了这一步,就更不能让别人小看,说什么也要买下这台缝纫机。让母亲下决心买下这台缝纫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邻居家的一辆独轮胶皮小推车。邻居家很势利,家庭稍微殷实点儿的人家去借小推车,一般都借给。母亲上山割烧柴,想借邻居家的小推车用一用,邻居家不借也就罢了,还恶言相加。母亲再三说不会弄坏小推车时,邻居家男主人硬说你要把小推车用坏了赔得起吗?当母亲表露出将来有钱时也买一辆小推车时,人家上下看了看母亲说,你家这辈子也别想买得起小推车!

小推车没借到,还惹了一肚子气,母亲深深地感到了求人的不易。母亲咬着牙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一趟趟地硬是把十几捆烧柴挑回了家。

要是把缝纫机买回家,看邻居家还能说什么。你家不就是有台小推车吗?我家还有缝纫机呢。

奶奶和父亲是坚决反对母亲购买缝纫机的,并不是买缝纫机有什么不好,而是家里实在没钱买不起,再说小叔去世前看病,在信用社贷了60元钱还没有还。母亲软磨硬泡了半天,奶奶终于默许了母亲的请求,可买缝纫机的钱由母亲自己想办法去张罗,家里实在是拿不出。

这是一台上海产的“蜜蜂”牌缝纫机,当时的价格是176.70元,这在当年也算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母亲兜里只有5元钱,父亲将自己仅有的10多块钱偷偷地交给了母亲,这样还差160多元。

二姨订婚时,婆家给了200元钱彩礼钱,二姨给在山东的姥姥邮回了100元,剩下的100元自己存了起来。得知母亲要买缝纫机时,二姨丝毫没有犹豫,就把这100元钱和自己的5元私房钱借给了母亲。

母亲购买缝纫机的钱还是不够,父亲这边也没有太直近的亲属可以借钱,再说家里穷成那个样,人家躲都来不及,哪个还敢借给你钱。

母亲听说一个生产队的冯家女儿结婚,男方给了500元钱,如果能从他家借来点该有多好啊。母亲知道自己家里穷,怕个人去借不出来,就托要好的刘斌家去帮着借,还真的借到了15元。后来,母亲又从刘成家借了15元,并一再承诺等年前卖了猪一定还上。

明天就要去买缝纫机了,可钱还是没有凑够,母亲急得嘴上都起满了燎泡。要知道,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要想买缝纫机就更难了。

母亲又想到了住在不远处的铁路户夏家。夏家有好几个在铁路上班的,月月有工资,家里经济条件好。

母亲在夏家哀求了半天,夏老太太终于答应了借30元錢给母亲,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这钱下月领粮时要用,让母亲在这月30号必须要还上。母亲说,不用30号,这月25号我肯定把钱还给你。endprint

就这样,母亲把买缝纫机的钱凑够了。

第二天,母亲要去买缝纫机的消息早已传出,因为要置办一个大件,有好几个左邻右居跟着母亲去帮忙。当母亲带着钱到供销社的时候,供销社里已经有好几个人带着钱等在那里,也是拿着介绍信和条子来的,只要母亲拿不出钱,这台缝纫机就要属于他们了。她们也了解我们家当时的经济状况,确信母亲一下子是拿不出那么多钱的,都表现出一种势在必得的姿态。当这几个人看到母亲把零零散散的一叠钱交给售货员时,知道了这台缝纫机的归属,都失望到了极点,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了。

就这样,母亲终于把缝纫机买回了家。当时光顾得高兴,缝纫机是怎么运回家的,母亲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据父亲回忆说,缝纫机是大伙帮着给抬回家里来的,我相信父亲的说法。

有了缝纫机,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母亲一点也轻松不下来。缝纫机不会用,又找不到师傅教,还要惦记着到哪去张罗钱还夏家。

邻居家的二婶,还有和母亲般大般的好几个小媳妇都来了,帮着母亲一起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母亲终于学会了使用缝纫机。

缝纫机买回了家,母亲的腰杆也硬气了不少,借钱也有了底气。母亲又向常来家里的几个小媳妇借钱,他们见母亲真的买了缝纫机,也就放心地把自己丈夫瞒着婆婆偷偷给的私房钱拿了出来。母亲点着手指说,田财家14元;朱顺家8元;小顾家6元;老刘家5元,一共又借到了33元。除了还夏家外,还剩下3元钱用来购买些针头线脑。

冬天到了,家里养的肥猪要出栏了。那时就是自己家养的猪也不能随便杀、随便卖,要统一卖给供销社。卖猪那天,尽管我们家吃不到猪肉,可父母还是特别的欢喜。这头猪能卖70多元钱,除了还着急的60元借款外,说不定还能剩几块过个年。

父母和奶奶在邻居的帮助下抬着猪来到供销社,一下子就傻了眼,只见信用社的刘主任早就带着人等在那里,他们要扣下卖猪款偿还小叔治病时的贷款。

奶奶和母亲一起大哭起來,旁人怎么劝也劝不住,哭得刘主任实在没办法,就答应贷款先收一半,给我们家留下了30元钱。母亲把这好不容易哭回来的30元钱,分别还给了冯家和刘成家。

三个小媳妇的钱是什么时候还清的,母亲说不上来了,好像是这月还1元,下月还5角,至于还了多长时间,实在记不清了。

二姨见母亲还钱很困难,就对母亲说,你借我的钱我也不要了,以后你就管我们家这几个孩子穿衣服就行了。二姨自小手就笨,不会做衣服,以前孩子穿的衣服都是婆婆给做。就这样,二姨家几个孩子每年的衣服连买布再加工都由母亲全包了,一直到大表姐结婚那年。母亲先后给二姨家的几个孩子做了十几年的衣服。直到现在,母亲还觉得欠着二姨的情。

买回了缝纫机,家里也变得热闹起来,先是左邻右居的试探着来找母亲做衣服,见母亲好说话,又不收加工费,还搭上工夫和线钱,就连裁衣服剩下的边边角角都原封不动地交给人家,来找母亲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条件好些的人家也不愿再到公社的成衣铺做衣服,那里既要排号,又要花钱,还要克扣下脚料。母亲白天要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还要起早贪黑偷偷到附近山上刨小地,种一些紧俏的农作物,秋天卖了贴补家用。平时没时间,母亲只好利用晚上给别人家做衣服,为了做衣服方便,又不影响老田家休息,母亲特意搬了家,借住到了老刘家。老刘家西屋只有一铺炕,地下宽敞,方便做活。

母亲没有学过裁剪,不会裁衣服,可来求母亲做衣服的多是只拿一块布来,有的甚至连孩子都不领来。母亲试量了几次都不敢下剪,生怕给人家裁坏了,那时买块布不容易,要凭票供应。经过反复琢磨,母亲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让她们把小孩现穿的衣服拿来,照着衣服大出五指来裁。母亲的原则是,做大了不要紧,别做小了,小孩长得快,来年还能穿。

队里有一户人家,老娘们精神不太好,先头生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后来好不容易活下来两个,也是整天蓬头垢面。母亲常常自己掏钱买布给这两个孩子做件新衣服,孩子的爸爸感动得非要让大孩子认母亲当干妈。

邻居家虽说有辆小推车,可小推车做不了衣服。邻居家的男人扯了块布料,也想让母亲给她做条裤子,可他记得当年借小推车的事,怕母亲拒绝,到我们家门口转了几次,一直没有好意思进门。母亲听其他邻居说了这件事以后,感到很过意不去,趁着晚饭后的空当,去邻居家取回了布和男人的一条破了几个窟窿的裤子。母亲当天晚上就照着裤样加工好了裤子,还把破裤子用缝纫机给补好了。母亲第二天把两条裤子给送回去的时候,邻居家的女人感动得都哭了,男人当着母亲的面说,以后小推车随便用。尽管邻居家男人答应借小推车给我们家用,可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打了烧柴还是一趟趟往回挑,一次都没有去用邻居家的小推车。

后来,人们都买现成的衣服穿了,就是自己做衣服穿,也都到市里的时装店去加工,没有人再找母亲做衣服了,那台缝纫机在家里就成了摆设。

尽管这台缝纫机很少使用,可母亲闲来无事时,还是喜欢隔三岔五地掀开机盖,把缝纫机头搬起来,检查一下有没有毛病,再踩着缝纫机的踏板蹬着转上几圈,看一看能不能正常使用。

我曾多次动了要将缝纫机处理掉的心思,尤其是绥芬河人对俄罗斯人加工活多的时候,缝纫机能卖上好价钱时,再就是铁涨价时,当废铁卖,也能卖个百八十块钱,可每次都遭到母亲的严词拒绝。

还别说,真让母亲言正了,这台缝纫机还用上了一次。那年,弟弟开了一家酒行,店里要用一个分装客户信息用的布兜,跑了很多商店都没有买到。母亲听说后要亲自给弟弟做,没有见过这种布兜的样子,就悄悄跑到别的酒行去看人家的。已经70多岁的老母亲把布买回来,带上老花镜,想象着人家的样子先把布裁好,然后再打开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忙活起来。虽然母亲多年不用缝纫机做针线活了,可她平时也没停了摆弄,此时做起活来,还是显得很娴熟。

母亲很自豪地把做好的布兜挂在墙上,这也是在向我们暗示: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还有用,缝纫机也一样。

责任编辑:青芒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推车二姨供销社
小镇供销社
一种运送蓝宝石方砖小推车的设计及使用
苦斓花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你腿脚好
浅论RFID在连锁超市的应用
浅论RFID在连锁超市的应用
棉花糖
二姨来了
二姨二姨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