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英石叠山匠师传承历史与现状
2018-01-17李晓雪钟绮林邹嘉铧
李晓雪+钟绮林+邹嘉铧
摘要:英德英石叠山匠师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一直以来都缺乏研究与记录。结合地方文献资料以及对英德当地部分叠山匠师的口述访谈,从英石叠山匠师的传承历史、组织形式、技艺传承现状等方面梳理英德英石匠师传承的发展现状与面临困境,从而为英石技艺的保护传承建立数据基础。
关键词:英德;英石叠山匠师;历史;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5-0010-05
收稿日期:2017-09-13
修回日期:2017-10-18
Abstract: Few historical studies have been devoted toYing Stone rockery craftsmen in Yingde for a long time, and research data are also extremely lack. Combined with local literatures and oral materials from some local rockery craftsm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Ying Stone rockery craftsmen from three aspects: inheritance history, organization forms and current inheritance situation.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data found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Ying Stone rockery craftsmanship.
Key words: Yingde;Ying Stone Rockery Craftsmen; History; Status
1中国传统叠山匠师历史
中国历代造园都以山水为骨架,以山林意境为追求。叠山、理水一直是造园的主要手法,与中国园林相伴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园林叠山的历史几乎和造园的历史一样长[1]。
中国叠山传统成型于秦汉,当时的假山多为模仿周边名山的写实土筑山,叠山匠作更近乎一种大规模、繁重的体力劳动[2],就叠山技术而言,虽不成熟,但在采、运和构石方面已形成一套比较专门的技术[3]。北宋艮岳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世代以叠山为业的专业工匠,称之“山匠”“花园子”。叠山专业技术的世业交替从技术上保证了江南园林叠山的快速发展[2]。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造园需求增加,出现了大批掌握造园技巧,有文化素养的专业造园工匠和叠山家。他们以世守其业的方式,将造园叠山、移天缩地的技艺代代相传,并迅速在江南造园中形成一种以叠山为职业的专业工匠队伍。明末清初是造园活动空前高涨的时代,像张南垣父子这样的杰出叠山工匠在江南地区为数不少。文人与工匠之间的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文人不再将造园叠山视作壮夫不为的“末技”,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如李渔、计成等[4]。民间工匠也开始涉足皇家园林的营造,清初皇家畅春园、南海瀛台、玉泉山静明园等园林,都是延请江南叠山名匠完成。
清末时期,不同地域出现了不同的叠山流派。按照创作思想和叠山风格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以张南阳和陸叠山为代表的工匠,延续了传统以石为主的写意掇山方式;另一类则是以张南垣和张然为代表的新风格,即将写实与写意掇山相结合,再现自然山水的创作方式[3]。以戈裕良为代表的叠山名匠对叠山进行了技术性创新。在戈之前,叠假山洞都以条石收顶,包括著称于世的狮子林假山,戈氏创造了钩搭之法掇叠山洞,洞壁和洞顶一气呵成,仿佛天成[4]。清同光之后,叠山工匠的艺术修养和行业的综合素质都无法与清中期相比。民间工匠叠山大多依照定式操作,工匠的执业范围更转向修复旧园林和毁坏严重的古代假山,修复水平也参差不一[3]。
按照陈从周先生的分类,清末叠山流派按照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苏帮、宁帮、扬帮、金华帮和上海帮5种。当代匠人方惠在其《叠石造山》一书中,也将工匠分为苏派、扬派和金华帮3类,苏、扬2派所指较明确,即苏州的韩氏兄弟、扬州的王氏、余(继之)氏等,而金华帮来源较复杂,大抵如陈从周所说,是浙中假山师的统称[3]。
历史上关于传统叠山匠师的专门记录较为匮乏,仅见清代钱咏《履园丛话》,由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编辑、著名学者梁启雄和刘敦桢校补的《哲匠录》,陈植《筑山考》等。
2英石叠山匠师的传承现状
2.1传承历史
相较于其他地区有叠山工匠的文献记载,广东地区关于英石这一地方特色石材相关技艺与匠师的文献记录却十分缺乏。在最早有关英石的记载文献—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记录了当时广东英德已经出现了“专以取石为生”的“采人”,即现在的“石农”。到了清代之后,英石开发逐渐产业化,英德设有数间英石经营商店,甚至还出口到欧洲国家用于园林营造或缀景。清道光年间,盛产英石的英德望埠镇建制,称为英石乡,清代陈洖子《花镜》中仅对英石盆景制作环节与技巧做了详细论述[5]82,却鲜有关于英石叠山技艺匠师更为深入的记载。
近几年由英德地方学者梳理出英德英石匠师传承谱系,英石叠山及盆景传承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的何永堂。由于从事英石叠山技艺的匠师多先从英石盆景入手,会做盆景即会叠山,英德地方谱系也将英石叠山与盆景的匠人同时列入谱系之中,本文也遵循地方做法,在前人谱系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结果,对英石叠山与盆景匠师谱系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完善(表1),此谱系仍需根据后续调研不断完善。endprint
2.2 英石叠山匠师的传承现状
2.2.1英石叠山匠师来源与组织形式
根据调研访谈以及资料收集的数据显示,英德英石叠山匠师以及石农主要来源都在英德望埠镇。民间有一种说法:广东叠山找英德,英德叠山找望埠。在广东叠山师傅中,来自英德的师傅能占据八成左右。据统计,望埠镇当地总人口约5万人,民间统计起码有6 000人从事石头行业,包括同心村、冬瓜铺以及莲塘村,石农较为集中在望埠冬瓜铺地区进行挖石工作并从事石头贸易,匠师最为集中的是望埠镇同心村[6]。根据匠师口述,同心村村内目前成年在业者仅2人不是从事英石叠山行业。该村在英石产业发展的初期,匠师基本都从上山挖石卖石起家,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匠师们在跟随父辈叠山匠师参与实践后,多于80年代开始外出接手各种叠山工程,最大的匠师输出来源地也多为同心村。
望埠镇的叠山匠师遍布全国,足迹遍及珠江三角洲、上海、四川、浙江、新疆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从大型公共园林工程景观到私家宅园叠山均有参与,江南一带园林叠山修缮建设也常有望埠师傅的身影。
英石叠山匠师们多数由于项目临时组建成1个班组,以亲属同乡为主,班组成员之间缺乏固定的师承关系。由于地缘关系以及区域文化特色,英德市从事叠山工作的人口基数大,叠山工匠们在针对不同工程组建团队的时候人员选择范围较广。
英石叠山匠师根据技艺水平与经验,形成班组内部分工的级别。较为优秀的师傅都能够独立把控操作完成英石盆景、大型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各类技艺以及相应的技艺流程,兼任设计主笔、效果表达以及施工操作。而普通的工匠则以较纯粹的雇佣关系为主,一般只作为劳动力工作,不承担技艺操作。经验丰富的师傅们通过带着班组进行实战操作,训练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匠师,新一辈的匠师出来之后又形成了新的班组,产业组织就这样不断扩大。
2.2.2英石叠山匠师与技艺传承
英石叠山匠师技艺传承中,亲缘传艺占据较大的比重,往往一家人或一个村民小组中就会形成一个施工班组,技艺的传授方式依然是口传身授。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匠师对叠山技艺的研习与理解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生产队工作机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匠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仍主要以石头挖掘、运输与简单的叠石操作为主。匠师由于文化修养的局限多关注到“技”,少关注或者难以关注到“艺”。随着改革开放,市政园林建设越发受到重视,叠山匠师开始走出英德乃至国门,有更多机会开始与专业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师合作,参与到大型园林建设工程与园林博览会建设之中,这些活动提高了当时英德英石匠师对叠山技艺的认知与理解,也在对外交流与工程项目之中逐渐从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整体性上全面考虑叠山技艺的实施,使得英德英石匠师个人技艺“艺”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走出去”和应对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当代的匠师们也发现了更多英石叠山技艺未来传承和发展的可能性。除了英石在传统山石盆景与园林工程中使用之外,也开始思考英石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比如将英石小块构件石带入寻常生活之中创作工艺品,在家用鱼缸的水下盆景中使用英石置景(江浙一带称为“青龙石”),搭配绘画材料的壁挂盆景等。匠师在不断思考创作中提升技艺,也让英石叠山技艺跟随时代潮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英石叠山匠师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
3.1英石叠山匠师的职业现状
3.1.1职业角色的分化
英德地区早在五代时期便大量开采英石[5]151。发展到今天,英石产业早已形成了相石、采石、运石、销售和园林工程完整的产业链。叠山匠人的角色与分工也随着现代技術与企业化经营发生分化。过往传统石农与叠山匠师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但随着现代技术发展与产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机械与技术介入,传统石农与叠山匠师适应并掌握了新技术工具,职业分工也随之不断细化,专职化、专业化与专向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叠山行业中新兴领域,如假山效果图制作等。传统工匠职业角色由传统多元一体的集合状态逐步走向专职、专业与专向分化状态[6],英石叠山的产业链运作也愈加成熟。
3.1.2价值认同的转变
现代匠师从事叠山多以经济收入及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对传承的价值感与责任感除了家族关系之外,往往与匠师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认同与职业价值追求的自主性有很大关系,这也是造成匠师流动性和自主性大的原因之一。
现代叠山行业职业的分化和工程方式的改变,使得部分年轻匠师对待叠山技艺仅仅是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技艺传承的价值感和责任感不强。资深的叠山匠师认为:“绝大部分年轻人接触这个行业就是一种凑合的心态,不要求说质量做得怎么样,效果要做成什么样,他们只要做得能验收,老总满意,能拿到钱,就是最高标准”。这种价值标准仅将叠山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能从实践中反思与提升技艺,有传承人认为匠师如果仍持有这种观念,“做得再好,这个(匠作)体系基本还是处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3.1.3传承方式的发展
英德英石叠山匠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多以亲缘传艺及师傅口传身授为主。根据多位匠师口述,自己的家族多从事石头行业,多由家族成员带着挖石或参与叠山工程,从现场搬抬石头等零工做起,在实践中耳濡目染积累经验。
近几年随着国内传统文化复兴,传统造园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园林叠山工程也增多,部分叠山匠师的子女在受过正规教育毕业之后回归英德,跟着父辈从事石头产业,出现了所谓的“石二代”。“石二代”较“石一代”家庭环境更为优裕,自幼接受到更系统的文化教育,学历水平、文化修养与视野均高于“石一代”。“石二代”对现代科技以及社会新兴事物的趋势更为了解,自主性与创新性也更强。“石二代”可以在传统技艺的家传过程中以新的视野开展产业转型,如叠山效果图公司、石头电商的兴起、企业联营等发展趋势都与“石二代”的参与有很大关系,为传统石头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石二代”参与产业发展为传统行业带来的变化仍需持续地关注与记录。endprint
3.2英石叠山匠师的发展困境
3.2.1叠山匠师的组织形式影响技艺价值
英石叠山匠师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瓶颈。比如英石匠师现有的组织形式相对零散且流动,工程班组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在册登记,处于“哪里有活儿去哪里”的流动状态。而具有资质的园林施工单位在与工程甲方对接的时候并不能直接派遣匠师,需要经过多层交接寻找班组,最终以工程项目分包的形式分配到匠师班组手中,叠山匠师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变成了工程队下的施工员。这种组织形式使得匠师的实际收益被扣除了中间费用,流动性班组也不利于匠师技艺的延续与传承。
这种组织形式的流动与变化也使得部分年轻匠师仅将叠山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自身定位仅为叠山环节中的操作者,工程完成能够验收即可,在进行英石叠山的时候并没有追求叠山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没有意识到英石叠山作为技艺的传承价值。
3.2.2叠山匠师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在传统园林建筑行业,社会公众对叠山匠师的认知仍停留在简单的劳动力认识层面,并没有意识英石叠山匠师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大量付出,其职责与重要性并不亚于一位当代建筑设计师,在社会地位与价值认同方面仍缺乏应有的认同与尊重[6]。
根据匠师口述,最基础的石农工资可达250元/天,进行机械操作的大工工资可达500元/天,技术较好的叠石匠师日收入则可以达到800~1000元/天。英石叠山匠师的收入较一般的务工人员收入尚可,但年轻一代多数都不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学习英石叠山技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学习周期长,工作条件艰苦,有一定的危险性,整个社会及行业对叠山匠师的价值认可度与尊重仍不够。许多叠山匠师谈及到是否希望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英石叠山技艺时,仍表示工作太累太苦,又不受尊重,还是希望子女多读书,不干这一行。只有当社会对英石叠山技艺的价值产生认同,对英石叠山匠师形成应有的尊重,才能推动匠师层面对技艺传承的重视。
3.2.3叠山匠师的文化素养不足
明清时期,叠山匠师技巧之所以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不仅因为掌握着世代相传的叠山技巧,也因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2]。英德地区从事英石叠山行业的人员数量大,但匠师整体文化水平与修养仍偏低,技与艺兼备的高水平叠山匠师仍占少数。目前英德的叠山匠师,大多数在青少年时代是石农背石头出身,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限,加之叠山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导致部分匠师仅作为叠山施工某部分环节的操作者,并不具备传统叠山匠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得部分匠师叠山艺术性也随之有所降低。英石叠山匠师文化素质的不足容易影响匠师后期的发展空间,而社会环境对于园林叠山的文化修养与审美价值需求不断提高,如不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的后天补足可能导致匠师叠山技艺的进步缓慢,甚至成为技艺发展的瓶颈。
3.2.4叠山匠师缺乏相应的培养体制
英德英石叠山的匠师原来多为以耕种为主的农民,土地政策变化之后部分农民转而上山背石,从石农做起,不曾接受过系统培训或教育。家族传承以及师徒传承仍是现在英石叠山技艺传承最常见的传承方式,这2种方式技艺传承主要是靠徒弟跟在师傅后面边学边干,工匠多数会实干而不会说,传授技艺的内容有限。发展到目前,英石的产业虽然极大发展,但匠师培养依然多以传统方式为主,对于英石叠山匠师现有能力水平与发展的培养十分缺乏相应权威部门的资质认定。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制度下出来的部分年轻工匠虽接受过叠山技艺的培训以及理论学习,但始终缺少实操经验,文化艺术修养水平也不高。而在高校体制培养的园林、建筑等专业的大学生,多经过设计专业训练,但大部分对传统技艺缺乏了解、更缺乏实践经验。传统技艺培养方式、职业培养制度与高校设计教育机制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4未来英石叠山匠师的保育方向
要应对英石叠山匠师的发展困境,首先应从机制上入手,通过政府、行业与学界的共同努力,对匠师的组织现状与能力水平探讨可行的评定方式来认可叠山匠师的技艺水平。比如对匠师进行规范的职业资质认证,对高水平的匠师与匠作体系进行传承人认定,并在工程操作中制定相关制度扶持传承人匠师直接参与叠山工程,从而提高叠山匠师的社会地位与认可度,形成良好的职业认证与激励制度。
从行业生态发展角度,对于英石技艺发展的新兴方向与发展趋势应给予及时的关注与扶持,鼓励匠师创作与发展,并平衡与传统产业模式的关系,从而实现传统与新兴的合作共赢,从行业生态保护层面为工匠提供良性的发展环境。
从匠师个人发展与培养角度,地方政府、行业、社会各界及研究教育机构应以英石叠山技艺的保育传承为出发点,为匠师的自我提升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2016年,由英德市委组织部牵头的《英德市英石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入围广东省“扬帆计划”,加大资助对英石匠师的加强培养。英德市奇石协会也已协同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开展《英石文化遗产价值与保育策略》的相关研究。英石叠山匠师受邀进入学校开展英石传统技艺的教学活动,如支持英德市英西中学的老师开展英石盆景专项课题研究,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开展英石叠山现场营造课等。一系列的举措为英石叠山匠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前景。
当英石叠山匠师的生活得到保障,社会地位以及价值得到认可,匠师自豪感得以提升,对于技艺的追求以及传承意识才能随之提高,加之由政府、行业与学界共建良好的培養体制,英石叠山技艺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
特别鸣谢以下匠师(排名不分先后):
邓浩巨 邓建党 邓建才 邓毅宏
邓达意 丘声考 丘声耀 丘声仕
邓帅虎 邓能辉 邓志翔
参考文献:
[1] 王枭勇. 浙江传统园林掇山置石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2] 王劲韬.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3] 魏菲宇.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 童寯. 江南园林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 赖展将, 林超富, 范贵典. 英石志[M]. 英德:政协英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英德市奇石协会,2007.
[6] 李晓雪. 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李晓雪/1980年生/女/吉林长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传统技艺保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