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控规绿地布局优化探析
——以天津市张贵庄地区为例

2018-01-17戚一帆袁大昌QiYifanYuanDachang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绿地面积绿地布局

戚一帆 袁大昌/ Qi Yifan,Yuan Dachang

1 “公园城市”理念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公园城市”相关方面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波士顿的生态公园系统起源于“绿宝石项链”行动,该行动将主要城市公园与25km长的公园道连接起来,并重视城市公园、街角公园和植物园等多种类型绿地的营造,将它们接入生态公园网络。波士顿也因此被称为“翡翠都市”(侯深,2009)。英国肯特郡将花园城市和绿色城市的概念相融合,提出了“新的花园城市”概念,建设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导向的城市;同时,重视有机增长、公众参与和自给自足,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发展(丁新军,阙维民,2017)。新加坡“花园之城”计划指出,85%的居民只在离家400m范围内的公园进行活动,因此,利用存量用地进行绿化成为了规划重点。

国内各界对“公园城市”理念尚未有统一定义,研究也多集中于城市全域层面。陈明坤(2018)提出,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重点在于优化城乡结构,使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促进、和谐相融,形成以公园为引领的城市空间格局;构建全域范围内系统均衡、功能布局合理、经济产业融合、特色定位明确的全域公园体系。李金路(2018)认为,各类型公园绿地应兼顾生态、景观、游憩、文化以及防灾避险等多方面,紧密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注重“三生”(生态、生活、生产)统筹,以生活、生态为主线,统筹生产等城市功能和活动 。吴岩、王忠杰等(2018)认为,“公园城市”应在城乡发展建设的前期阶段注重绿地和公园系统规划,并形成公园化的生态风貌,优化居民、公园和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促进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刘滨谊(2018)提出,公园城市要解决的3个主要问题是城市生态失衡,城市人居方式畸形和人居建设公共环境滞后。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公园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第一,以公园作为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第二,以公园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第三,以公园作为城市功能布局优化触媒;第四,以公园带动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公园城市”理念的落实更应侧重于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和人居环境提升方面。

2 控规层面的“公园城市”理念探索

在以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更强调大型公园绿地的配置,是典型的“在城市中建公园”的思想,对下一层级的公园绿地布局重视不足,使得服务于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难以得到保障。在“公园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控规层面的绿地布局更应充分考虑绿地与用地功能、用地规模、交通体系、景观风貌等方面的融合,逐步做到以公园绿地建设引导某一地区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和人居环境提升,并通过对存量用地的高效利用,将公园绿地与居民日常游憩密切联系,做到“在公园中建城市”“出门见绿”。

2.1 绿地布局均等化

均等性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研究和实践中。虽然研究对象、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探讨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平问题。要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引领城市与自然共同发展,绿地应注重“公共”和“公平”两方面的考量。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分支,城市绿地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布局时注重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均等化:空间维度应考虑城乡人口密度与功能的匹配;时间维度要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居民点的调整和演化趋势并预留弹性(张京祥 等,2012)。

2.2 公园体系层级化

在宏观层面,“公园城市”理念可以通过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三重公园体系,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三个层级的公园应做到定位清晰,功能明确,发挥各自优势,系统地为大众提供服务(李金路,2018)。而在控规层面,建设公园城市可以通过构建城市公园-邻里游园-街头绿地三重公园体系与总规层面的公园城市体系相衔接,侧重于在覆盖城乡的前提下提升各层级公园的网络空间连接,重点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街头绿地问题,对碎片化绿地高效利用,建立“小、多、均”的公园绿地体系(朱海雄 等,2018)。

2.3 绿地间衔接紧密化

绿地之间的衔接程度往往在规划中被忽视,难以落实。成都天府绿道以“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为统领,形成三级绿道布局,整合生态安全、慢行交通、城乡规划、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体育锻炼、景观农业、应急避难八大功能,整合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板块,用绿道串联新经济特色因子,促进产业功能区生态圈和绿色生活圈的良性互动,并与轨道交通和慢行系统相结合引领城市发展,改变人民生活(成都日报,2019)。在控规层面,提升绿地间的衔接程度可以实现对城市空间的重新整合,将绿地作为某一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基底,实现“在公园中建城市”。在提升衔接程度的同时应考虑与城市慢行系统和邻里层级绿带相互联系,实现邻里一级公园系统的无障碍互通,并与轨道交通相连,倡导“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方式,真正做到高效利用,服务于民。

2.4 公园引领“三生”统筹化

在城市建成区,产生经济效益的用地可被视作生产空间,住宅用地为生活空间,公园绿地等为生态空间。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地块甚至每个建筑物都可以在“三生”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定义。这三种类型的空间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城乡的发展动态变化(扈万泰 等,2016)。在控规层面,公园体系中的各类型公园应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功能,注重“三生”统筹,以生态为引领,生活为主线,在功能上进行丰富,使公园成为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相协调的居民目的地和人群集聚地,逐渐在此基础上规划绿地周边各类生产功能用地,使“三生”空间统筹发展。

3 控规层面的天津市张贵庄地区绿地布局优化

图1 研究范围区位

张贵庄地区位于天津市东丽区西部,西至昆仑路,北至昆仑北里北道,东至耀华东路,南至铁路干线,总面积约为6km2(图1)。该地区紧邻天津中心城区,是连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津滨高速的起始点,未来将建设地铁站,带动地区发展。基地内部有大面积城中村、部分工厂和已建成居住区,闲置地较多。为保证基地边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本研究将数据提取范围向外扩展1000m,将外围绿地纳入计算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抽象化提取人行路径、居住单元、公园绿地、用地布局4项基础数据,导入ArcGIS软件进行绿地布局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图2)。

图2 人行路径、居住单元、公园绿地、用地布局提取结果

3.1 天津市张贵庄地区绿地布局现状分析

3.1.1 绿地空间布局

从绿地覆盖率和可达性两方面对原控规的绿地空间布局进行评价。住建部相关意见指出,应遵循“300m见绿,500m见园”的标准,加强绿色空间建设,不断提升公园服务半径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定义绿地覆盖率的计算方法(式1),并计算人行路径300m、500m、1000m的覆盖率结果。另外,以研究范围内人行路径每扩大100m所覆盖的居住单元数量作为绿地可达性评估指标。经计算,在覆盖率方面,人行路径300m、500m范围内绿地覆盖率相对较高,没有覆盖到的居住单元大多为现状居住区,难以规划公园绿地。因此,张贵庄地区的公园绿地在空间均等性覆盖率方面较为合理,可覆盖到绝大多数居住区(图3)。在可达性方面,计算结果在200~400m之间有较大提升,90%的居住单元可以在400m范围内到达绿地;在600m范围内所有居住单元均可到达绿地(图4)。

3.1.2 人均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以表示公园绿地的服务质量。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计算中(式2),应用ArcGIS最大覆盖范围模型,从所有候选设施位置中选出给定数量的设施空间位置,使位于绿地最大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住单元数量达到最多。模型选定了一部分公园绿地,并将居住单元最大化分配给绿地,以此实现对居住单元的最大化覆盖(图5)。计算发现,研究范围内人均绿地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少部分居住单元人均绿地面积可达30 m2以上,但绝大部分居住单元人均绿地面积不足6m2,绿地服务质量失衡。经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绿地面积足够而服务的居住单元较少;二是绿地服务的居住单元较多而面积不足(图6),因此,有必要调整各绿地的面积以提高绿地服务质量。

图3 绿地覆盖率

图4 绿地可达性

3.1.3 绿地空间衔接程度

绿地空间的紧密联系具有对城市进行自然修复和安全保障的生态作用,连接和沟通群众的服务作用以及带动地区发展的触媒作用(王招林,何昉,2012)。对研究范围内绿地用地布局的分析显示,该范围内预留了大量大型公园绿地,并计划沿街道以防护绿地的形式对各绿地进行连接。但防护绿地仅将各类绿地空间连接起来,并不能提供多种功能将居住区、学校、商业中心、体育、医疗等各类设施融为一体,也难以起到对城市建成地带进行缓冲的作用(图7)。

图5 公园绿地分配结果

图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布不均

图7 绿地间衔接程度低

3.1.4 绿地周边功能布局

研究范围内,快速路以北为商业商务功能区,未来将有地铁经过,是研究范围内的商业中心。考虑到地价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该街区的绿地布局较为分散。另外五个居住组团内的公园均结合公共服务功能进行布置,空间布局也多位于组团中心,考虑了绿地的使用效率和集散作用,可达性较好,与生产空间结合更强。但由于研究范围内居住小区多为大型封闭式小区,小型公园绿地较少,部分居住小区得不到中心公园的辐射,且公园类型单一,对生活空间影响较弱,绿色空间周边的功能布局难以做到“三生”空间的协同发展(图8)。因此,应在现状大型绿地布局基础上,重视生活空间周边的小型绿地布局,使生态空间逐渐融入生活空间,让公园统领“三生”空间发展。

图8 绿地周边功能布局

3.2 天津市张贵庄地区绿地布局优化

3.2.1 提升绿地布局均等性

在空间维度对绿地布局均等性进行优化时,首先选择大块面状绿地作为必选项(图9),以闲置地、居住区地块四角、其他用地沿路空地作为备选项(图10),相邻备选项间距不超过50m,服务半径为500m。在此基础上,选择ArcGIS平台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最大化人流量以及最小化阻抗3种模型进行计算(图11),将3个模型计算结果叠加取并集,以达到3个模型各自的优化目的。在时间维度方面,结合现状及未来居民点的建设情况,对绿地的建设时序进行划分,最终形成以下绿地布局均等性优化结果,作为后续优化措施的布局基础(图12)。

图9 公园绿地必选项分配情况

图10 公园绿地备选项分配情况

3.2.2 建立三级公园网络体系

在对绿地布局均等性进行优化的基础上,从人均绿地面积出发,确定各绿地规模,形成城市公园-邻里游园-街头绿地三级公园网络体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规定,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10.0m2/人,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8.0m2/人。通过式3、式4进行推导,对已确定布局的绿地面积进行计算(图13),并根据各绿地面积及空间布局形成城市公园-邻里游园-街头绿地三级公园网络体系(图14)。

3.2.3 以线性绿地空间增强公园间衔接程度

在控规层面,线性绿地空间的划定对公园间衔接程度的提升起重要作用。在三级公园网络体系基础上,以环形绿道串联各邻里版块的主要公园,以沿街绿带作为补充,增强整个研究范围内的绿地空间联系;将慢行步道、跑道等功能纳入绿道体系,提高部分地区防护绿地宽度,并完善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因地制宜,引导差异化、特色化建设。此外,对线性绿地空间和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协调,实现绿道、绿带和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之间的互通和衔接;环形绿道和南北向沿街绿带均通过地铁站,可对高密度人群集聚地进行人流引导,并在商业商务区布置广场绿地,起到集散作用,同时完善交通换乘点的非机动车租赁及停放设施(图15)。

3.2.4 以公园构筑地区发展主线

在以上公园布局优化基础上,继续加强大型公园绿地在邻里中心的统领作用。另外,重点加强街头绿地对生活空间的带动作用,并改变以往把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分支的认知,突出公园的生态、游憩、文化等功能,以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地区发展主线,以居民需求为引导,提升地区生产、生活品质,加强景观风貌营造,形成“在公园中生活”的生态氛围,使居民在城市中感受到生态的律动、风景的画境、人文的意境,实现公园引领、城市提升、“三生”统筹,进而重塑文化、追求精神、感悟诗意(图16)。

4 结语

图11 最小化设施点、最大化人流量、最小化阻抗3种模型计算结果

图12 空间和时间维度均等化布局优化结果

图13 绿地面积优化结果

图14 建立三级公园网络体系

“公园城市”理念是我国生态城市和环境发展的创新探索。本文以天津市张贵庄地区为例,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在“公园城市”理念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控规层面的公园城市建设方法进行探索,从绿地布局的均等化、公园体系的层级化、绿地间衔接的紧密化和公园引领的“三生”统筹化等方面出发,基于ArcGIS平台对绿地均等性进行优化,建立三级公园网络体系。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线性绿地空间增强公园间衔接程度,以公园构筑地区发展主线,使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公园城市”理念在控规层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在指标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等方向还需更深入的探索并总结相关实践经验,以塑造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城市风貌。

图15 绿地布局优化结果

图16 控规方案优化结果

猜你喜欢

绿地面积绿地布局
GIS技术在城市绿地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
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时空分布研究①
山西运城绿地草本植物组成沿面积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VR布局
【科技动态】新疆阿勒泰废旧矿区复绿3 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