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型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设想与实践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

2018-01-17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 波

综合型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设想与实践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

李 波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等政策为背景,以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结合南京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了面向南京大学体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设想及课程体系的实践规划,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综合型大学;南京大学;教育改革;体育硕士研究生

1 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及南大自身需求分析

1.1 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引和支持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家颁布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教研[2013]1 号)[1],提出了总体要求: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加大支持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 号)[2]。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

2015年国务院再次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 号)[3]。 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知中也指出,虽然多年来通过一系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因此,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可以看出,国家对研究生培养及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肯定了取得的成绩,也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长远规划和目标。但这毕竟是宏观层面的,落实到具体层面,对于高校而言,就需要根据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并与国家的改革要求和目标相呼应,最终实现国家对于研究生改革的长远规划。

1.2 南京大学发展的自身定位

南京大学作为全国知名高校,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再为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目前本科生13 244人、硕士研究生11 176人、博士研究生5 656人。南京大学不仅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而且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成为南京大学办学的重要特色。因此,把南大创建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并将南大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一直是南大追求的目标,而研究生培养自然就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一环。

1.3 南京大学全面教育改革的要求

南京大学先后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教育改革:

一是2009年启动的本科“三三制”改革,淡化了本科四年的学年界线,本科四年被划分为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又在多元培养阶段分为专业学术、复合交叉和就业创业三个发展途径。二是2014年实施的博士研究生“四三三”教育机制改革。将博士生培养分为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阶段“四个阶段分类”;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和出口弹性的“三项质量控制”;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分明的“三种激励机制”。

两次教育改革即重视了基础教育的本科培养及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衔接和储备,也建立和完善了优秀选拔、特色培养、分流管理、分层激励等机制,形成学校与院系学科两个层面的良性互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它对于“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及“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背景下,2016年南京大学再次启动了硕士研究生“二三三”教育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关键问题,创新硕士生培养模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改革顶层设计与院系学科特色发展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

1.4 南京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改革需求

南京大学体育部下设体育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获批设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我国现有360个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点,有56个(占15.56%)设置在体育专业院校,有135个(占37.50%)设置在高等师范院校,有 114个(占31.67%)设置在综合性大学,有51个(占14.17%)设置在理工类院校,有4个(占1.11%)设置在民族类院校[4]。42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性重点高校中 (不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和8所重点师范院校)有36所开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综合性重点高校,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主要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5]。

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建设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南京大学作为教育部重点共建大学,在这方面必须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因此,如下几点就成为南大体育硕士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1)我国1953年首次招收体育硕士生以来,主要是在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体育学院(体育系)培养的。1998年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审批通过,但综合性大学体育硕士的培养还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得到快速发展,这也预示着体育硕士生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专业师资相对薄弱。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将优势最大化,同时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这是作为综合性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面对的现实问题。

2)1997年颁布的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给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本定义: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和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6]。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涉及了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两大领域,它是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属性也决定了仅仅依靠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自身力量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这也就迫使体育部门主动寻求合作和改变,在充分发挥体育部门自身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学科优势及人、财、物资源,借助南大平台寻求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

3)2016年南京大学启动了硕士研究生 “二三三”教育改革,这是南大继本科“三三制”及博士生“四三三”教育改革后整体教育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大创建“双一流”的重要一环。南大体科所体育硕士研究生改革当然要义不容辞地加入到改革进程中去,力求培养出高层次的体育人才。

2 南大体育硕士生教育改革与南大硕士生“二三三”教育改革的契合

2.1 南大硕士生“二三三”教育改革思路

南大硕士生教育改革的宗旨就是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生为导向,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二三三”硕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基础上,结合南大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而形成的。旨在以全面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做人、知识、能力”为核心要素的内涵提升和以“学术型导向类”、“创业就业导向类”、“复合型导向类”作为人才出口导向,以基于学科优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创新培养模式为主线,强化与多种外部资源的协同与集成,系统拓展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深度,为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培养提供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形成有利于硕士生自主选择发展路径、成长成才模式[7]。最终与“三三制”本科教育改革、“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一体化、特色化、内涵型为特征的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二”是指在保持南大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统筹与互动,拓展研究生培养的宽度,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第一个“三”是指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三个知识与培养阶段:转型期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与训练阶段、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第二个“三”是面向学术学位硕士的学术型导向类出口、面向专业学位硕士的创业就业导向类出口、复合型导向类出口。

2.2 南大体育硕士生教育改革与南大硕士生“二三三”教育改革的契合

2.2.1 南大体育硕士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特点。因此,单一的培养模式及培养类型是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反观目前南大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面临如下问题:

1)生源结构复杂,专业基础差异明显

现在体科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生源分为三类:①体育学院、师范类体育学院(系);②南大高水平运动队保送(推免),此类学生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③跨学科、跨专业学生。

由于学生生源复杂,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专业知识,但运动能力尚显不足;有的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但所学专业并非体育;有的是出于对体育的喜爱,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但缺乏对体育的全面认识。而这些特点即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如何弥补缺陷、发挥出他们的优势,显然科学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本科及硕士的学习缺乏连贯性、衔接性

虽然上述三类学生本科期间学习经历不同,但都存在本科学习与体育硕士学习缺乏连贯性,甚至是断层的问题。因此,如何迅速进行本硕之间的过渡和转换,尽快进入学习及研究,甚至创新阶段,这也是研究生培养期间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二三三”的改革设想,南京大学体科所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迫切需要完善硕士研究生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即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也要强化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及能力培养,并突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发挥他们各自优势,为三个个性化培养发展路径创造条件。

3)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特点,更需加强综合性、交叉性、系统性

体育教育训练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在研究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知识,并且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内容涉及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因此,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特点。因为涉及面很广,更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明确培养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即要培养硕士研究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又不能泛而不深、泛而不专,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2.2.2 南大体育硕士生教育改革与南大硕士生 “二三三”教育改革的契合

1)培养目标及培养需求的契合

南大硕士生“二三三”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学科核心课程特色不够突出、实践性与方法类课程普遍欠缺、交叉与前沿课程针对性不强、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也正是体育硕士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矛盾。

譬如,虽然我们培养的是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分度,但体育的特殊性也要求学术学位硕士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表现为研究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运动操作能力、裁判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等,而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和研究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及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一起进行,才能将学术研究与体育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目前在培养过程中虽然有针对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践性课程及实践性研究还尚显不足,学术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还未形成有机整体,存在各司其职的问题,这对于今后工作和研究都是不利的。

另外,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需要与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研究方向进一步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南大体科所师资力量及南京大学的软、硬件条件,设计具备南大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课程体系及培养计划和方案。并充分利用南大学科优势,体现交叉和前沿,健全质量保障机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2)培养模式的契合

南大硕士生“二三三”培养模式的三个能力培养阶段、三个个性化发展路径,能够比较好解决目前南大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路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针对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体现多样性、针对性,主要原因是:第一,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具体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未来发展出口等方面体现这种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的体现就表现出多样性、针对性的特点;第二、中国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也要求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针对性。根据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框架,这里所谈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就是要增加研究生培养的宽度和深度,在学术型导向类、复合型导向类、创业就业型导向类三个层面体现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并打上南京大学独特的烙印。

3 南京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一三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1 南京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一三二”培养模式的构建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二三三”教育改革针对的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改革,强调两者间的相对独立及互补、统筹与分工。而南大体科所只是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在整体布局上即要与南大整体改革相协调,也要依据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点。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3.1.1 强化体育特色的学科综合化、课程综合化

目前,无论从大学教育发展来看,还是从“体育教育训练学”自身性质来看,学科综合化、课程综合化都是一种必然。体育教育研究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的介入和协助。运动训练学研究也需要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综合应用。仅凭南大体科所一已之力其实是不现实的,这也不符合国家在综合性大学设立体育硕士点的初衷。因此,学科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对于综合性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趋势也是必然。

但从体育发展现状来看,在研究基础、研究实力方面在综合性大学都处于相对弱势,在学科综合化及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体育学科的话语权,在体育研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和诸如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化的过程中,如何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主动寻求改变并保持自身特色,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3.1.2 搭建独立培养体系的协作交流平台

虽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借鉴了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二三三”教育改革的思路,但绝不是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改进,搭建的全新培养体系。

首先是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资金、政策及资源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鼓励主动走出去,积极探索与其他院系、学科间协同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其次是明确的政策导向,并出台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优秀课程、特色课程及团队给予奖励和相关政策支持。再次是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在“二三三”教育改革总体框架下的修订和调整,修订和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能够体现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及体育培养特色。最后是完善的课程设置及评价制度、导师遴选制度、教学管理监督评价制度的建立。

只有搭建了独立的培养体系,在与其他院系或学科进行协同时,才可能有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才可能明确合作的目标及最终达成的目的,才能做到从有缝对接到无缝对接的转换。

3.1.3 重视理论研究、突出实践能力

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应用、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一直被重视和关注。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设置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导致对体育教育及训练理解的不清晰和不全面,造成理论研究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因此,在保证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当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侧重点、关注点上进行区分。

3.1.4 适时转变,体现个性化培养

由于目前南大体科所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型的多样化,学生在本科期间的知识架构差别很大。因此,必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二三三”教育改革针对的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改革,强调两者间的相对独立及互补、统筹与分工。而南大体科所只是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在整体布局上即要与南大整体改革相协调,也要依据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点。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目前,无论从大学教育发展来看,还是从“体育教育训练学”自身性质来看,学科综合化、课程综合化都是一种必然。体育教育研究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的介入和协助。运动训练学研究也需要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综合应用。仅凭南大体科所一已之力其实是不现实的,这也不符合国家在综合性大学设立体育硕士点的初衷。因此,学科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对于综合性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趋势也是必然。

但从体育发展现状来看,在研究基础、研究实力方面在综合性大学都处于相对弱势,在学科综合化及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体育学科的话语权,在体育研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和诸如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化的过程中,如何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主动寻求改变并保持自身特色,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借鉴了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二三三”教育改革的思路,但绝不是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改进,搭建的全新培养体系。

首先是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资金、政策及资源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鼓励主动走出去,积极探索与其他院系、学科间协同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其次是明确的政策导向,并出台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优秀课程、特色课程及团队给予奖励和相关政策支持。再次是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在“二三三”教育改革总体框架下的修订和调整,修订和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能够体现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及体育培养特色。最后是完善的课程设置及评价制度、导师遴选制度、教学管理监督评价制度的建立。

只有搭建了独立的培养体系,在与其他院系或学科进行协同时,才可能有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才可能明确合作的目标及最终达成的目的,才能做到从有缝对接到无缝对接的转换。

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应用、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一直被重视和关注。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设置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导致对体育教育及训练理解的不清晰和不全面,造成理论研究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因此,在保证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当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侧重点、关注点上进行区分。

由于目前南大体科所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型的多样化,学生在本科期间的知识架构差别很

须在转型期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与训练阶段、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根据南大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模式即要体现共性及南大特色,又要根据学生特点,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及自由发展机会,能够在尽可能利用原有知识基础、弥补原有知识架构不足的前提下,重新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知识体系、研究及实践能力,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上述考虑,构建了南大体科所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一三二”培养模式,这里的“一”主要针对的是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三”是指转型期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与训练阶段、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二”是面向学术学位硕士的学术型导向类和复合型导向类两类个性化培养发展路径。因此,就构成了南大体育硕士研究生“一三二”的培养模式。

图1 南大体科所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二三三”培养模式

对应“一三二”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应该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所有的构想及理念的实现,最终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来完成。因此,改革主要结合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依托4大类课程:转型期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交叉类与前沿课程、方法类与实践类课程,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结构日调整、转变、整合及变革,达到学术型导向类、复合型导向类人才培养的实现。

3.2 四大类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一三二”教育改革思路,体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改革侧重于问题导向与模式驱动的课程体系建设,拟按四大类课程进行部署。具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将转型期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方法类与实践类课程、交叉类与前沿课程融入到转型期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训练、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三层次能力培养阶段之中,根据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和联系以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求,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撑、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具体到四类课程中。

3.2.1 转型期基础课程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体科所不同类型研究生从本科向硕士过渡和衔接的问题。因此,根据目前体科所生源情况,一方面要对本科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集成贯通;另一方面又需要对本科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还要根据研究生自身情况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为下一阶段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此类课程一方面要帮助研究生迅速完成本科向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同时还需搭建适合本专业的知识平台,形成特定的知识结构,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欲望。

3.2.2 学科核心课程、方法类与实践类课程

这类课程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及毕业发展路径(毕业出口)等实际问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学科核心课程在高水平、特色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材及学习书目上需要进行提升。目前采用的教材及学习书目还是体育学院统编教材为主,要体现高水平及南大特色,需要对研究生教材进行全面的调整和补充,有些教材需要根据培养要求进行重新编写,有些则需引进新的教材(包括外文教材)和书目,力求把握前沿,争取教学及研究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专业中处于前列。其次是目前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互动、启发、研究型授课形式采用较少,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过多,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思考的积极性,需要结合不同课程采用多种方式,培养研究生协作及创新能力。

2)方法类课程还需加强。研究方法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谋求创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在培养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研究生因研究方法欠缺,而导致的研究目标不明确、调查方法不恰当、数据处理不合理、论证分析不客观等诸多问题。因为体育是综合性学科,因此,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仅会涉及本学科研究方法,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体育,在研究过程中游刃有余。而南京大学具有这种学科优势,这是体科所形成具有南大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不仅要在方法类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南大资源,在方法的应用和实践中也要充分利用南大这一优势平台。

3)拓宽实践类课程实践途径。体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研究调查、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比赛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等等。当然,对于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在整体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不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目前主要侧重于运动技术层面的实践性学习,但研究层面的实践性学习还有待加强,脱离实际也会让研究本身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价值和意义。

3.2.3 交叉类与前沿课程

体育教育训练学与教育、社会、自然学科间的联系决定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仅仅依托本学科资源是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而南京大学作为全国顶尖的综合型大学,在上述学科上的优势是明显的,许多学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综合性大学体育部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劣势就是在于体育专业人力资源的不足,由此而导致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出现缺陷,但如果能够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进行学科间的交叉与互补,不仅可以借助现有大学资源弥补目前体育学科研究生知识构建中的缺陷,而且可以提升体育学科整体研究水平,让学生掌握前沿信息,而这也是一般体育学院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

体科所从2010开始就已经开始尝试学科间的交叉,依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育学院学科优势,相关课程与教育学院、社会学院研究生一起完成。这种学科间的交叉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给研究生学习、思维打上了南京大学特有的烙印。但这种交叉目前还是简单的,更多是形式上的,还不能做到本质上的交叉互补。因此,未来发展借助此次教育改革,应该推动课程综合化的实质性的双向发展。这是因为,体育学科目前需要借助其他优势学科完善发展自己,但其他学科也应该往体育学科渗透,如运动技术测评与分析、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等等,体育拥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目前这种学科的交叉、课程的综合化是相对薄弱的。

4 南京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一三二”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及思考

4.1 体育学科从相对孤立走向协同发展

由于我国体育发展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体育的发展相对封闭,体育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体育学院、师范类体育系的教学、科研、训练等主要在“体育圈”内部在运转。体育是典型的综合性学科,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实际运作时与其它学科的合作及交流还是存在隔阂,很多体育学科都是在借鉴其它学科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专业特点整合而成的,比如“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体育新闻学”、“体育哲学”等等,因为缺少必要的学科体系的支撑,深度和系统性方面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导致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很难形成清晰的学科群,也很难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样就形成了从初级的体育训练到高层次的体育教育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不利于学科综合化和课程综合化的推进。

在综合性大学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因此,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需要主动“走出去”,在培养上体现独立性、自主性,在运作机制上寻求协作与综合,在出路上体现多样化、个性化。

4.2 校内统一协作支持机制的建立

南大体科所从2010年开始尝试学科间的交叉与协作,依托南大教育学院、社会学院及医学院的学科优势,体育硕士生相关课程如 《高等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多元统计分析》、《解剖学》等由上述院系承担,这种学科间的交叉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但这种交叉还只是课程上的简单协作和互补,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课程综合化。同时,协作主要是院系间的单线联系和互助,虽然南大研究生院也对这种做法给予支持,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从学校层面制定的统一协作支持机制。如管理上的统筹规划、监督、协调和评价,教师的配置,资金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编写,培养方案的整合,合作研究等。通过学校层面的协作支持机制,才能将目前形式上的交叉转变为实质性的交叉,将简单的互助转变为课程上的综合,并达到培养及研究上的协作。

4.3 课程综合化是最终目的

课程综合化是在高层次上对学科分化和课程分科的超越,对体育学科尤其重要。当前大学教育中综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相互渗透、交叉,继而形成综合课程。但它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的综合。它也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是一项长远而系统的工程。

4.4 独立招生,按需配置、联合培养

按照目前南大体科所的招生情况,研究生在本科时所学专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有新闻专业、法学专业、政府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特殊教育专业、外语专业等,运动经历也不同,在体科所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的框架范围内,研究生的选题及方向也会出现多样化的现象,有些偏向于原有专业,有些与体科所导师方向基本一致,有些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在选题和研究方向上就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因此,根据研究生的发展,在独立招生,加强体科所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按需配置,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制定“双导师制”遴选、聘任及管理办法,加大联合培养的力度。这样结合三个培养阶段及四大类课程设计,达到体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导向类、复合型导向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1]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 教 研 [2013]1 号 )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2017-07-16.

[2]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 号)[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501/182992.html,2017-07-16.

[3]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5)64 号 )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l,2017-07-16.

[4] 贾明学.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60年的回顾与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5):81-86.

[5] 孙会兵.我国综合性重点高校体育学硕士培养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2):1134-1136.

[6] 米 靖.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J].体育与科学,2012,33(5):104-107.

[7]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指导意见[R].江苏:南京大学研究生院,2016.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Case Study of Nanjing University

LI Bo

Based on the policy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this paper took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opportunity of Nanjing university,combined with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put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 and the practical pla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Comprehensiveuniversity;Nanjinguniversity;Educationreform;PostgraduateofPhysicalEducation

G807.4

A

1003-983X(2017)12-1094-06

2017-10-15

南京大学教改课题(201633B2)

李 波(1972~),男,四川犍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93 Nanji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市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